儿子体制内、女儿体制外,耶鲁爸爸的两种教育选择

儿子体制内、女儿体制外,耶鲁爸爸的两种教育选择
儿子体制内、女儿体制外,耶鲁爸爸的两种教育选择

疫情影响至今仍在扩散。取消了几个月的线下标化考试,依然没有恢复的迹象,尽管托福、雅思、AP课程都开始了网测的尝试,SAT也通过官方提出加场,但家长和学生们在巨大打击中,对国际教育路线的动摇,是这些弥补措施很难去修复的。甚至有不少外籍身份的孩子,已经在考虑考国内的大学。

更雪上加霜的是,作为对移民最为开放的美国,都开始放话收缩签证政策,就算出国读了书,还能留得下来吗?

各种质疑与担忧,直接向着国际学校“开炮”:

  • 上国际课程还有用吗?
  • 如果无法留在国外,还有必要出国吗?
  • 一心以留学为目的的学生,还能适应国内环境吗?
  • ……

这些问题,国际学校的校长和老师们,都在思考。

EduTalk

2年,100位国内外教育大伽,100场留学、国际教育、育儿在线讲座, 帮助中国中产家庭在孩子的教育成长路上寻找定位与方向。

我们新一季的EduTalk将继续邀请国内外教育大伽,每周2-3场不间断,为K12国际化家庭在后疫情时代下如何抉择提供方向与指引。

本周精彩内容回顾

儿子体制内、女儿体制外,耶鲁爸爸的两种教育选择
儿子体制内、女儿体制外,耶鲁爸爸的两种教育选择

国际教育路线还要不要走?

儿子体制内、女儿体制外,耶鲁爸爸的两种教育选择

刘国华

德英乐教育中小学总督学,上海市特级校长,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和华东师范大学兼职教授,曾荣获全国特色学校十佳校长、长三角最具影响力校长等称号。

作为恢复高考的第一届大学生、拥有三十年校长工作经历的教育者、一个在日本/澳大利亚留学生活过的孩子的父亲,他用三种不同的身份告诉了我们教育,尤其是国际化教育的发展路径和重要性。

在刘校长看来,国际化发展趋势不可逆转。哪怕是通过疫情也可以看出来,如果没有全球共同的行动,仅靠一个国家,想要战胜病毒是非常困难的。尽管短时间内因为危机,出现了一些社会环境和想法的波动,但这并不会降低未来世界对于国际化人才的需求。“上大学和来到上海这样的城市工作,对我来说是两个很重要的人生转折点,改变了我的教育认知,也改变了我的人生方向。”

从小城市到大城市,是拓展视野、接触更多元文化的过程,和当下的出国留学很相似。刘校长认为,一个人的发展绝对不是先天注定的,而是有选择的,在起点和终点之间,存在着转折点。这个转折点,不一定完全以好的方式出现,很有可能是伴随着危机及不确定事件而来。

儿子体制内、女儿体制外,耶鲁爸爸的两种教育选择

他继续分享了自己下一代的故事:工作的原因,女儿也跟着父母来到上海的学校,几年学习之后决定走出国这条路,优秀的她拿到日本政府的全额奖学金,大学期间几乎没花过家里的钱;毕业后在回国与不回之间,选择了去澳大利亚继续求学,从日语环境到英语环境的转化,女儿并没有因此退缩,而是更努力地提升自己,适应新的生活。

极具国际视野的她,先后就职于高盛、花旗银行等知名公司,现在自主创业,也是两个孩子的妈,国际教育的观念,继续传承着。

儿子体制内、女儿体制外,耶鲁爸爸的两种教育选择

疫情带来了负面影响,但也可能是机遇转折点?

在疫情爆发这样一段特殊时期,国际教育路线的优势反而体现出来。美国多所大学,甚至排名靠前的学校,取消下一届学生申请时的SAT及ACT成绩要求,尽管只是临时政策,但却让很多体制内尤其应试突出的孩子,优势被削弱了。

在标化不成为核心竞争因素之后,很多能够体现综合实力的方面成为申请中的加分项:语言水平、才能与专长、社区参与、领导力、跨文化视野……以语言学习为例。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语言能力强的人在求职起点上就高别人一级。在国际教育环境中,语言学习是随时随地的,阅读习惯是通过多维度、高频率的训练来养成的,将经典小说进行分级,有目标性地积累词汇,通过发音、语法和写作等方式,将语言的基础打得十分扎实。 再说能力培养,无论大学还是未来的社会,都希望人才具有探究思维、能够自主学习和归纳总结的能力。国际教育路线中对课题研究的深度、时间管理的标准都要求非常高。 至于如何突出专长、如何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拓展视野、如何打破学校—家两点一线的生活常规,更加深入参与社区,请点击回顾讲座,解锁国际教育最前沿趋势分析和规划姿势!

点击回顾

儿子体制内、女儿体制外,耶鲁爸爸的两种教育选择

下周重磅内容推荐

体制内vs体制外走不同路线的儿女上海美高双语学校创办人、耶鲁毕业的爸爸下周将为我们分享他的两种教育选择:

  • 儿子体制内,女儿体制外,他们是如何成长的?
  • 优劣之间,怎样选择最适合孩子的路线?
  • 中国观和世界观会打架吗?
  • 想要孩子走得出去也回得来,该怎么培养?

扫码报名讲座

儿子体制内、女儿体制外,耶鲁爸爸的两种教育选择

如何出得去,也回得来?

疫情带来的“留学降温”,也引得我们思考国际教育路线的单向性:好像我们总是一头热地只顾把孩子送出去,怎么贴合国外教育体制就怎么去培养,但却忽略了:

  • 这样的孩子,还能适应国内的环境吗?

  • 如果想要在国内发展,他们会“水土不服”吗?

  • 如果小留学生都想回国了,课程体系、语言如何衔接?

荟同学校深圳校区初中学部副主任、哥伦比亚大学硕士、香港大学教育学博士姜厚明老师,将为我们详细解读,孩子未来的国际化教育该如何去做两手准备!

扫码报名讲座

儿子体制内、女儿体制外,耶鲁爸爸的两种教育选择儿子体制内、女儿体制外,耶鲁爸爸的两种教育选择

运动是名校助推器?

疫情放大了人们对于身体素质的关注,而体育与运动的价值,远不止保持健康这么简单。在学术成绩为王的时代,运动往往能成为名校“助推器”。

  • 运动与学业如何彼此促进?

  • 什么样的运动能培养出名校看重的“自信”气质?

  • 如何让运动真正变成特长?

威雅公学校长从顶尖私校的运动要求说起,为您一一解答!

点击预约讲座

儿子体制内、女儿体制外,耶鲁爸爸的两种教育选择
儿子体制内、女儿体制外,耶鲁爸爸的两种教育选择儿子体制内、女儿体制外,耶鲁爸爸的两种教育选择
儿子体制内、女儿体制外,耶鲁爸爸的两种教育选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