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创业还是到体制内就业,到底进入哪个职场更合适?

创业和到体制内就业,其实讲得是如何面对就业风险的问题。有人说不怕风险就去创业,惧怕风险就去体制内就业,很好选择。问题看似回答简单,其实并不简单,这里面涉及到人生规划的战略决策问题,应上升到设计人生过程的层面,多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

是创业还是到体制内就业,到底进入哪个职场更合适?

到底怎么选择呢

先从体制内就业的角度看,这是求得一生安稳生活的选择,有比较多的益处。比如说一个是工作稳定,只要不违反法律法规和有关的制度规定,可以作为终生从事的职业,不用为失业找工作而烦恼;另一个是工资待遇也不错,体制内单位基本都有奖金、绩效、补贴、津贴、保险等不少福利项目,加起来总数也不算少,保障正常生活没有问题;第三个是工作强度不大,晚上加班加点的时候很少,双休日基本能够正常休息,每年还有年度休假,能够做到工作生活两不耽误;第四个是社会认可度较高,受到人们的普遍尊重和羡慕,家长们都把孩子能够进入体制内工作作为首选项,并为之努力。不利的地方主要是体制内会限制你的想象力,属于是按固定轨道成长前行,而且很多不可控的因素会阻止你的上升势头,极有可能会让你平淡一生;还有一个是薪酬待遇的落差会让你心理失衡。

再从创业的角度看,这是一切皆有可能的选择,有利的地方比如说一个是能够得到不可想象的财富,如果你抓住了机遇,就可能获得巨大的成功;第二个是

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无论是物质追求上的,还是精神追求上的,可以做成很多事情,使自己的人生丰富多彩;第三个是由于自己的成功,可以改变整个家庭甚至家族的发展轨迹,能够过上想要的各种生活。不利的地方主要是要面对较高的风险,要有成为失败者的充分准备,如果没有成功,自己的人生会出现另外一种局面,就像电视电影中那些垂头丧气的人一样。

是创业还是到体制内就业,到底进入哪个职场更合适?

真是不好选择呀

在创业和体制内就业之间出现纠结,主要是针对是否创业的纠结,其背后的主要原因一是对风险不可控的担忧,特别是担负巨额经济损失的风险,一旦无力偿还,将陷入何等境地,这种压力将会压垮一个人甚至一个家庭,需要承受的压力是巨大的,由此产生的心理恐惧会动摇自己的选择;二是自信心不强,对自己的能力是否能够胜任,还是心存疑虑,包括对专业发展的前景判断、后续资源利用、市场需求持续度等等,不能做到完全把控,始终难以下定决心;三是不甘心却又无奈的心态在作祟,如果顺利前景将是那么美好,但是若出现意外,现实又将是多么残酷,想这样做但是又不敢这样做,只能暂时选择稳定的生活。

承担风险还是选择安稳,关于这方面的论述足够多,有的引用大量的职场理论、行为理念进行阐述,有的对个案进行剖析找出选择的依据,各有道理。这里我想聚焦个人,围绕向远处看、向自己看、向周围看,提出一些看法供参考。

第一,选择基于视野,就是要向远处看。

永生是人类不灭的执念,有的人幻想通过身体冷冻,有朝一日能够复活;有的人想通过留下自己的作品获得不朽。德国一位作家决定让自己成为世界上首个“数字人”,把自己的记忆、情感、意识乃至潜意识通过技术手段保存到云端,让虚拟的自己永垂不朽,在未来人们可以通过移动通讯设备与他进行互动,听他讲故事,和他聊天,向他提问……,他希望在自己肉身消亡后仍然能够贡献出毕生经验来帮助自己的子孙。这个想法确实是看得非常远,也确实非常现实,依托了现代信息技术平台,理论上是可以实现的,谁能说解决生死问题不是个巨大的商机呢。马云创业之初也是几次失利,组建翻译社、推销产品等,都没有成功,当他去到美国后,眼前的互联网打开了他的思路,捕捉到了新的商机,于是有了阿里巴巴、淘宝、天猫等等,是不是跨越太平洋才有了这样的创造,谁又能说不是呢。因此说选择基于视野,一是要看到很远的地方,比如说思路上的天马行空人间后世,再比如路途上的多种可能大洋彼岸等等,那里有未知的领域,会给我们无尽的启示。二是要看到世界发展大势,包括技术进步可持续空间,发展中国家着力推动的建设方向,甚至争端引发的各种需要,也会让我们思路大开。三是
要看到国内快速发展的朝阳企业后劲是否充足,比如有人开始唱衰互联网行业,是纵向发展受限,还是横向拓展领域不宽,系统分析后就会找到需要关注的核心点。


是创业还是到体制内就业,到底进入哪个职场更合适?

向远处看看

第二,选择基于能力,就是要向自己看。创业能力不单单是专业能力,有的时候专业能力甚至并不是成功的主要因素。众所周知马云大学是英语专业,不懂互联网和计算机,却成为国内互联网业的标志性人物,在全国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荣获了改革先锋荣誉称号。向自己看,就是要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用自己最擅长的部分去迎接挑战。美国加州大学有一位文学老师辞职后开始创业,他想改变目前人们的阅读方式,专门制作文学名著的智能版本,让用户通过付费穿戴设备阅读,可以跟书里的人物进行互动,比如跟《西游记》唐僧交谈、向嫦娥表白、帮孙悟空打妖怪,山山水水都非常逼真,比游戏更复杂更深刻,不仅仅是感官刺激和互动体验,而且是让读者从更多角度来理解一本书,将小说里的感情体验和人生思考立体化。这实在是过去没法想象的设计思路,正是由于他有这个能力,才得以实现,真正改变了延续无数年的阅读习惯,会带来其他什么影响还未可预见。因此,在创业时依赖于专业能力,当然这是个重要基础,但是同时要发动的还有一个是

思考能力,如何对传统的事物进行现代技术条件下的重新审视,反复比对之下会有什么样的突破发现,如果有那将是颠覆式的;另一个是认识能力,能够结合现实市场环境、行业发展现状,对新生事物进行解剖式分析,切实找准着力点加以确定,为下定决心扫清外围。


是创业还是到体制内就业,到底进入哪个职场更合适?

我很强的

第三,选择基于条件,就是要向周围看。

看看身边这些人是如何处理这个纠结问题的,不论成功或者失败,决定选择的条件到底利用了哪些,比如说资金问题、家庭支持问题、人脉资源问题等,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才能采取行动。多角度观察是基于条件的核心,就是要对周边熟悉的事情反复琢磨。华为任正非说过:“企业在发展的征途上,尤其是刚刚起步的创业时期,不要找明星团队,不要把一些成功都聚在一起,尤其是那些35岁、40岁就已经有钱了、成功了的人。”意思是说创业初期要找那些没有成功、渴望成功的人,企业需要的不是最强的人,而是最适合的人,这与正常的思维是逆向的,一般人会认为35岁40岁年富力强经验丰富,正是干事创业的黄金时期,应该使用这样的人才,而华为不这么认为,也正是华为用人思维的与众不同,加速了企业的快速发展。我们认为是顺理成章的事,却往往不是最佳的选择。还有一个对共餐的认识也能提供启发,尽管许多人承认分餐制讲卫生、不浪费,但同时也认为太冷漠,没有人情味,共餐的目的是情感的交流心灵的沟通,如果连喝醉酒吃出病的风险都不敢承担,谁还会相信你敢为友谊赴汤蹈火呢?因此,对资金、家庭、人脉等方面看透彻了,才会知道获得的支持有多少、力度有多大,如果没有这些支持,想要做出正确的选择将是非常困难的。

是创业还是到体制内就业,到底进入哪个职场更合适?

到底行不行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