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兹曼在1985年出版了《娱乐至死》,彼时,电视时代蒸蒸日上,印刷文化没落,电视文化正在一步一步地渗透人们的生活,改变公众话语的内容和意义,娱乐时代的到来,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娱乐至死”的含义并不是说,我们会因为处在娱乐时代而死去,而是在娱乐之中,我们会成为一个个思想空洞的人,从而失去了思辨能力。
这本书非常值得我们一看,在我看来,波兹曼非常有先见之明,在那时候,他就已经知道电视所带来的文化娱乐会对人们造成怎样的精神影响,人们将处在什么样的精神境界。
而把目光放到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来,媒介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微信公众号,微博,短视频,直播等等。
波兹曼大概也不会想到,今天的人们已经不会再紧盯着电视了,而是把注意力转移到了手机,但其娱乐的本质是没有变化的。
这个时代是属于新媒体的狂欢,群魔乱舞,整一大锅大杂烩,娱乐精神随着新媒体的到来已经更加地深入人心,在未来,只会越来越发挥到极致。
文中出现的文化现象到了今天有过之而无不及,值得我们深思甚至反省。
[ 我们需要对这个时代所形成的网络文化保持时刻警惕和质疑。]
我之所以,用了警惕和质疑这两个词,是因为从我的角度来看,是一件非常必要的事情。
身处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的出现,使得我们每天接收的信息是过剩的,过量的,甚至分辨不出究竟哪种信息是真的还是假的。
有人说,这是“后真相时代“,意思是说由于网络到了如今所形成的特殊,事情的真相会一再地反转。
二战时期电的出现,随后被用于通讯中,打破了信息传播的空间限制,到了今天,已经真正地实现“天涯若比邻”,“不出门便知天下事”。
当然了,这是好事,它所带来的好处和便利我们是有目共睹的,甚至是心有体会的。
互联网的出现让传播知识,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变得方便又及时,你有什么事,上一下网,一大堆答案立马摆在你面前。
但我们也必须承认,它抓住了我们所有的注意力,所带来的碎片化阅读也很严重,我们每天都在刷着手机,我们看似学习了很多,掌握了很多。
但其实真正要算起来的话,我们除了浪费掉时间,让自己的精神得到娱乐之后,其实什么也没有学习到。
用刘易斯.芒福德的话来说就是,它带给我们的是支离破碎的时间和被割裂的注意力。
这种碎片化阅读是不连续的,是转瞬即逝的,是无法构成了一个整体的,如果我们长期处于这种碎片化阅读,得到的知识是被割裂的,是不完整的,甚至是不用思考的。
你手机一滑就过去了,你谁停在那里思考呢?
如果我往严重了说,最后我们会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
不管你信不信,我意识到,过分沉湎于网络世界的危害是很大,它只能作为我们学习的一种工具,而不是作为我们生活和学习的整体。
在信息从四面八方涌过来的时候,如果我们不加以思考,不加以辨别,不加以警惕,不加以质疑的话,那么就像波兹曼所说的,最后我们都会成为一个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目前的问题是,在网络的背后,对方想让你掌握什么或者让你知道什么它就会呈现什么出来,如果你没有基本的思考常识,那么你只会看到对方想引导你看到的东西。
最后,看起来,是你掌握了信息,其实是信息掌握了你。
而真相是什么呢?很多时候,不过是信息背后要你知道,看到的真相。
所以我觉得,网络上一场又一场的娱乐狂欢是悲哀的,是可笑的。
瑞幸造假也能被鼓吹成民族之光,不管是不是调侃或者别的什么,这种“民族之光”被大肆宣传时,就是不对的,是可笑的,是讽刺的。
简单来说,信息传播打破了空间限制,让信息获得变得轻易,但如果没有自己的思考,也很容易被信息掌控,就是被洗脑。
而这一切,在我看来,是娱乐带来的负面后果,导致头脑越来越简单发达。
印刷文化的没落,传统书籍的铅字阅读的没落,导致了我们大部分人用于思考的时间变得越来越少。
而且,据我观察,信息爆炸带来的后果也加剧了人们的浮躁和焦虑心里。
欲望和虚荣被放大和扭曲 。
赫胥黎在书中所说的一切正在发生和上演着。
在我看来,就算我们从波兹曼这本书得到了启示,学会了反思和思考,也并不能够改变娱乐至死的局面,不管我们有没有意识到,它都会必然发生的,并且随着技术的发展,这种娱乐文化只会越来越占据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头脑。
我们能做的只有一点,意识到长期处在碎片化阅读带来的严重危害,把手机作为一种工具,而不是学习的整体和生活的全部。
我们需要的是从网络世界抽离出来,多阅读多思考,专注自己的内心,不断地在自己和这个世界之间去探索。
那生活在这其中的我们有什么意义?最后,我想用《死亡诗社》来回答:
“诗歌,浪漫,美丽,爱情,这才是我们活着的意义。”
“因为伟大的戏剧在继续”
“因为我们可以奉献一首诗”
以下为部分书摘:
1.
奥威尔害怕的是那些剥夺我们信息的人,赫胥黎担心的是人心在汪洋如海的信息中变得被动和自私;奥威尔害怕的是 真理被隐瞒,赫胥黎担心的是真理被淹没在无聊烦琐的世事中;奥威尔害怕的是我们的文化成为受制文化,赫胥黎担心的是我们的文化成为充满感官刺激,欲望和无规则游戏的庸俗文化。
2.
用书面文字记录哲学观点,不是这些观点的终结,而是这些观点的起点。没有批评,哲学就无法存在,书面文字使思想能够方便地接受他人持续而严格的审查。
3.
光是波,语言是一棵树,上帝是一个明智而可敬的人,大脑是被知识照亮的黑暗洞穴。
4.
我们思想的工具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自己的身体;有时我们称自己的身体成为“生物钟”,有时我们谈论自己的“遗传密码”,有时我们像看书一样阅读别人的脸,有时我们用表情传达自己的意图。
5.
我们认识到的自然,智力,人类动机或思想,并不是它们的本来面目,而是它们在语言中的表现形式。
6.
柯勒律治关于“到处是水却没有一滴水可以喝”的著名诗句,也许很能代表这个失去语境的信息环境:在信息的海洋里,却找不到一点儿有用的信息。
7.
并不是所有的话语形式都能从一种媒介转换成另一种媒介的。
8.
古往今来,没有任何一种媒介能像书一样让我们感受到过去是如此有用。
9.
也许人们对于教育最大的错误认识是,一个人学会的只有他当时正在学习的东西。其实,伴随学习的过程形成持久的态度,也许比拼写课或地理历史课更为重要......因为这些态度才是在未来发挥重要作用的东西。
10.
但是,如果我们没有听到痛苦的哭声呢?谁会拿起武器去反对娱乐?当严肃的话语变成了玩笑,我们该向谁抱怨,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抱怨?对于一个因为大笑过度而体力衰竭的文化,我们能有什么救命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