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志難酬,大捷身死,武穆的被殺真的只是因為他不聽命令嗎?

導語

紹興七年,即公元1139年,在岳飛北伐大業一路高歌時,宋高宗卻下令退兵,不願再北上發兵,在岳飛的帶領下,當時岳家軍已經攻佔伊陽、洛陽、商州和虢州。雖然在圍攻陳、蔡等地區時,因孤軍深入,兵馬無援,不得不退回鄂州,但岳飛出色的軍事指揮能力和卓越的領導才能,不得不說,大宋得此虎將,可保天下無患,但宋高宗卻不這麼認為。

避而不戰的議和怪圈

紹興九年,在秦檜得推波助瀾下,宋高宗向金議和,主動納貢稱臣,這一事件對於任何一個有愛國情懷的人來說,都是無法接受的,時任太尉的岳飛更是悲憤不已,上書高宗要求解除軍務,退歸林泉。

文官勢大,欺壓武人的現象從宋太宗時就已經普遍存在,趙匡胤深知自己是如何登上帝位,在杯酒釋兵權後,武將的地位急速下降,這也造成了宋朝武備不足,實力孱弱。而宋朝的積弱,也跟朝中"議和派"呼聲高喊離不開關係。宋太宗時起,宋朝就以仁、義治國,重用文人,使得飽讀聖賢書的文人有了大展拳腳的機會,但在早期,朝中議和的呼聲並沒有如此高漲,甚至主動北伐,想要收復燕雲十六州。

壯志難酬,大捷身死,武穆的被殺真的只是因為他不聽命令嗎?

雍熙北伐路線圖

公元986年,遼朝新君初立,宋太祖趁機發兵北上,兵分三路北上討伐,在初期三路大軍收復了不少失地,取得了不小的勝果,但是隨著西北路軍的接連失利,和東路軍在岐溝關被耶律休哥打敗,宋太宗急忙下令三路大軍撤退,但由於主帥潘美的指揮失誤和臨陣脫逃,負責斷後的楊業陷入敵軍的包圍,最終壯烈犧牲。

壯志難酬,大捷身死,武穆的被殺真的只是因為他不聽命令嗎?

楊業畫像

雍熙北伐的失敗,對雙方的內政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也改變的遼宋的軍事上的態勢,宋朝明白自己還沒有能力啃下這塊骨頭,開始轉入了防守戰略體系。宋朝商品經濟高度發達,國民經濟發展迅速,對於澶淵之盟這一用金錢換取和平的方式,財力雄厚的宋朝自然時樂此不疲,但也因此,宋朝開始進入到極力主張議和的詭異怪圈中。

但求安身立命的文官

和主張收復山河的岳飛之間的矛盾

其實不難理解,宋朝採取士大夫與皇帝同治的方式來防止武官專權,作為執筆出身的文人來說,讓他們上戰場打仗,這是不太現實的,但文人好大喜功,追求名利,卻無法在朝堂上安身立命,那麼就需要造勢,為自己拉攏人心,於是議和,這一方式就給手無縛雞之力的文人一個很好的機會。

壯志難酬,大捷身死,武穆的被殺真的只是因為他不聽命令嗎?

西夏形勢圖

在北宋初期,與西夏簽訂的慶曆協議,就讓他們嚐到了一絲甜頭。西夏與遼國同屬於宋朝的鄰國,但西夏與宋朝的往來貿易相對來說較為頻繁,而財大氣粗的宋朝為了拉攏人心,每年都給西夏一定的"歲銀",不僅換取了兩國的和平,還使得西夏得到了快速的發展,這時他們的野心也膨脹起來了,依靠著宋朝的"資助"強大起來的西夏,為了獲得更大的利益,向宋朝宣戰。既然都已經宣戰了,那麼就沒必要再給他們納貢。

當宋朝撤資後,西夏便發現失去了宋朝每年繳納的歲銀,他們無法支持如此龐大的軍費支出,而且對於經濟貿易,更是毀滅習性的打擊。最終,主動撕破臉的西夏又主動找上宋朝,希望重修於好。

這一次議和,既讓宋朝找回了顏面,又讓文人們更加堅定了議和對於他們來說,不僅是個避戰保命的好法子,還能贏得滿朝聲望。這一做法也得到了各代文官的追捧,但也埋下了宋朝軍民一心避戰,戰之則退的隱患。

而岳飛作為主戰派,不僅觸及了文官權臣的利益,也是南宋文官迂腐,貪生怕死所集體排擠的對象。

但為籠中鳥,不作困獸鬥

北宋自澶淵之盟後,便將兩國的和平寄託於休戰協議上,相比於漢朝,宋朝的遭遇可謂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漢高祖劉邦白登之圍後,不得不和匈奴和親休戰,但在修養生息的七十年裡,漢朝並沒有忘記匈奴對他們的威脅,在經歷文景,漢武等幾代人的發展,西漢的國力達到空前強大的程度,而匈奴之患,亦從未忘記。漢武帝劉徹舉全國之力,將西漢軍隊打造成精兵勁旅,經過兩次河西之戰和漠北之戰,將匈奴徹底打敗,解除了匈奴對漢朝的威脅

壯志難酬,大捷身死,武穆的被殺真的只是因為他不聽命令嗎?

漢武帝畫像

但就宋朝來說,他們是完完全全地把希望寄託在金錢換取和平之上,在遼、金等少數民族政權在大肆擴充軍備時,北宋還沉浸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美夢中。在這些飽讀聖賢書的文人看來,議和是以退為進,保全實力的上上之策,但在利益的薰陶下,他們的滿腹經綸化為了滿肚肥腸,畢竟提出議和得到皇帝的採納,好比過上沙場征戰,且不說能不能換得生前身後名,能否苟全性命都還是未知數,反正割地賠和,花的是國庫的錢,不是自己的錢,他們依然能於世上安身立命。

北宋末年,議和休戰被髮揮到淋漓盡致。公元1126年,金撕毀和約,舉兵來犯,東京在金兵鐵騎下撐不過數月便被破城,激起了開封民眾的群憤,請戰人數達到了三十萬,但欽宗為了活命,再次要求議和,而金朝也趁此機會大肆勒索。

壯志難酬,大捷身死,武穆的被殺真的只是因為他不聽命令嗎?

靖康之恥影視照

但一味的委曲求全,換來的只有更加沉重的傷害。欽宗為了求和,不僅主動降於金營,為表誠意,令各路勤王鎮壓反抗民眾,就這樣,北宋在自縛手腳下將自己的脖子伸向了斷頭臺。

經歷過靖康之恥的宋朝,已經被打怕了,越是極力逃避戰鬥,就越是被追著打。宋高宗在廢墟上建立南宋,將這個支離破碎的國家拼湊到一塊,但是北宋的亡國之痛依然沒有讓這位皇帝清醒過來。

作為南宋的開國皇帝,但也是主和派首腦的趙構,始終堅持著避戰。在他在位的三十五年中,大力重用主和的黃潛善,至於岳飛,只不過迫於形勢之下,不得已為之的做法。最主要的原因在戰之能否得勝,敗北便是亡國這一觀點籠罩著整個朝野。

壯志難酬,大捷身死,武穆的被殺真的只是因為他不聽命令嗎?

南宋形勢圖

當時的主和派認為,耗費大量兵力和財力投入戰爭,能否取勝還是個未知數,倘若敗北,便會徹底激怒金國,到時候即便是跪地求和,亦無法保全大宋江山。這一說辭看似頗有道理,但細則一想,不過是貪生怕死之輩,為了榮華富貴,甘願委曲求全所做的藉口。

在朝中主和派的最核心的思想就是,且不論金國能否留下他們這些前朝官員,就憑金國尚武之風盛行,他們文人能在宋朝過上錦衣玉食的生活,在金國必定沒有如此豐厚的待遇。

岳飛勇猛,乃千古無二,但他的勝利並不能喚醒自甘墮落的文人們,在他們看來,寧願生活在吃飽穿暖的豬圈裡,任人宰割,也不願出去做一隻自由的小鳥。主戰的岳飛滿腦子"還我山河"的思想,與當時朝野上追求穩定的願望相違背,在趙構看來,岳飛的精忠報國,越發的像他的先祖——趙匡胤。

縱使他千古無二,恐怕不能為朕所用

正所謂,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岳飛大破金兀朮後,在朱仙鎮集結兵力,意圖將金國主力大將徹底留在這裡,但在朝堂上的趙構聽到這一消息後,大驚失色,岳飛此舉,完全是要徹底將南宋與金國的關係徹底斷裂,而在秦檜的煽風點火下,趙構連發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飛。

但岳飛不知道的是,他的一心收復河山,卻在不斷地刺痛著趙構的心,雖然岳飛所作作為都是為了殺敵制勝,但他所表現出來的,大有唐朝以來尾大不掉的地方兵權過於強大,擁兵自重的趨勢,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著外敵來犯,率領大軍前去禦敵,行至陳橋時黃袍加身。

趙構賭不起,他不知道岳飛能效忠他多久,而岳飛日漸高漲的聲望,對趙構的脅迫感日益加重。最讓趙構鬱氣的是,岳飛干預朝政,抨擊主和派,乃是當著天下之面駁趙構的臉。

結語:就這樣,在文官利益權衡之下,岳飛作為政治的犧牲品,被當作一隻羔羊推到趙構面前,不聽詔令,不過是岳飛被殺的表因,功高蓋主,政見不合,作為兩大主因讓這一位天下無雙的飛虎猛將含冤而死,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