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書第87本:《小說課》

►關於閱讀,畢飛宇教授這樣說:

有時候我把小說看得很重,足可比擬生命。有時候我也會把小說看得非常輕,它就是玩具,一個手把件,我的重點不在看,而在摩挲,一遍又一遍。

對許多人來說,因為有了足夠的生活積累,他拿起了筆。我正好相反,我的人生極度蒼白,我是依仗著閱讀和寫作才弄明白一些事情的。


每日一書第87本:《小說課》

作者:畢飛宇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核心內容:本書輯錄了作家畢飛宇在南京大學等高校課堂上與學生談小說的講稿。畢飛宇所談論的小說皆為古今中外名著,既有《聊齋志異》《水滸傳》《紅樓夢》,也有海明威、奈保爾、哈代乃至霍金等人的作品。身為小說家的作者有意識地避免了學院派的讀法,而是用極具代入感的語調向讀者傳達每一部小說的魅力。


每日一書第87本:《小說課》

畢飛宇,1964年1月生於江蘇興化,現為南京大學教授。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小說創作,著有《畢飛宇文集》四卷(2003)、《畢飛宇作品集》七卷、(2009)畢飛宇文集九卷(2015),代表作有短篇小說《哺乳期的女人》《地球上的王家莊》,中篇小說《青衣》《玉米》,長篇小說《平原》《推拿》。《哺乳期的女人》獲首屆魯迅文學獎,《玉米》獲第三屆魯迅文學獎,《Three Sisters》(《玉米》《玉秀》《玉秧》)獲英仕曼亞洲文學獎,《平原》獲法國《世界報》文學獎,《推拿》獲得第八屆茅盾文學獎。作品有二十多個語種的譯本在海外發行。


圖書目錄

建構生動有趣的全民閱讀(丁帆、王堯)

看蒼山綿延,聽波濤洶湧——讀蒲松齡《促織》

“走”與“走”——小說內部的邏輯與反邏輯

兩條項鍊——小說內部的制衡和反制衡

奈保爾,冰與火——我讀《布萊克·沃滋沃斯》

什麼是故鄉?——讀魯迅先生的《故鄉》

刀光與劍影之間——讀海明威的短篇小說《殺手》

反哺——虛構人物對小說作者的逆向創造

傾“廟”之戀——讀汪曾祺的《受戒》

附錄

我讀《時間簡史》

貨真價實的古典主義——讀哈代《德伯家的苔絲》

後記


原文摘錄

· 接下來,鳳姐才出場。鳳姐的出現卻沒有和劉姥姥構成直接的關聯,曹雪芹是這麼寫的,“鳳姐也不接茶,也不抬頭,只管撥手爐內的灰。”這18個字是金子一般的,很有派頭,很有個性。它描繪的是鳳姐,卻也是劉姥姥,也許還是鳳姐和劉姥姥之間的關係。這裡頭有身份與身份之間的千山萬水。它寫足了劉姥姥的卑賤、王熙鳳的地位,當然,還隱含了榮國府的大。正因為如此,第六章是這樣終結的:“劉姥姥感謝不盡,仍從後門去了。”——你看看,好作家是這麼幹活的,他的記憶力永遠都是那麼清晰,從來都不會遺忘這個“後門”。


· 個人以為會心比幽默更高級,幽默有時候是很歹毒的,它十分地辛辣,一棍子能夯斷你的骨頭;“會心”卻不是這樣,會心沒有惡意,它屬於溫補,味甘,恬淡,沒有絞盡腦汁的刻意。不經意的幽默它更會心。有時候,你刻意去幽默,最終的結果往往是“幽默未遂”,“幽而不默”的結果很可怕,比油腔滑調還要壞,會讓你顯得很做作。附帶提醒大家一下,要小心幽默。如果你是一個幽默的人,你自然可以盡情地揮灑你的智慧,就像莫言那樣。如果你不是,你最好不要隨便追求它。 幽默是公主,娶回來固然不易,過日子尤為艱難,你養不活她的。


· 魯迅一生都在批判劣根性,這是他對國民性的一種總結。這個劣根可以分成兩個部分,強的部分和弱的部分,強的部分就是魯迅所憎恨的流氓性,弱的部分就是魯迅所憎恨的奴隸性。最令魯迅痛心的是,這兩個部分不只是體現在兩種不同的人的身上,在更多的時候它體現在同一個人身上,這個總結是魯迅思想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魯迅為我們這個民族所做的偉大的貢獻。


· 在過去的幾十年裡頭,中國文壇有一個不好的東西,一說起作家的“思考”就覺得可笑,這就很悲哀。作家怎麼可以不思考呢?思考是人類最為重要的精神活動之一,是精神上的本能,它的作用不能說比感受力、想象力重要,至少也不在感受力、想象力之下。沒有思考能力,可以慢慢地培養,慢慢地訓練,但是我們不能主動放棄。作家主動放棄思考能力是危險的,最終你只能從眾,隨大流,人云亦云,成為一個魯迅所痛恨的面目可憎的“幫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