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北京地鐵站名看“兒化音”的前世今生

看官你好,在電視《我愛我家》第五集中,幾句臺詞的兒化音爽的不要不要的:

沒有她不知道的事兒!沒有她不打聽的事兒!沒有她不管的事兒!把人家盤問一底兒掉:「你找誰呀?你是誰呀?你多大啦?家住哪兒呀?你是雙眼皮兒還是單眼皮兒呀?」兒化音是北京話最大的特色。其中一批兒化詞還進入了現代漢語共同語的流通領域,比如「壓根兒」「一塊兒」「一點兒」等等。從詞性的角度來看,大部分兒化音都加在名詞後面,其次是加在量詞和副詞後面,但極少加到動詞和形容詞後面。

從北京地鐵站名看“兒化音”的前世今生

所以,這種給所有詞兒都加上兒話音的現象,肯定就只是他個人的特色兒……至於具體哪些詞兒要加兒化音,就得從語義的角度來看了。兒化音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是描述「細小」的東西。比如北方人通常把冰淇淋叫做「冰棍兒」,這個「棍兒」就要帶兒化音,因為冰淇淋不大。如果不加兒化,變成「我去買根冰棍」,那聽起來就像是要茬架。

從北京地鐵站名看“兒化音”的前世今生

把兒化詞和非兒化詞放在一起對比就更加明顯了。比如同樣是「條」,「麵條兒」「粉條兒」比較細,需要加兒化。但天津油條足有一尺多長,跟你的小臂一樣粗,就不能加兒化音。

兒化音的「小」不僅體現在規模和體積上,還體現在歷史意義和地位等其他因素上,有時候甚至帶有一些輕蔑的意味。這一點在北京城門名中尤為明顯。北京地鐵站名一共提到 21 座新老城門,有 5 座需要加兒化音,剩下 16 座都不能加,必須念正音「門」。其中的判別依據,就是不同門的形制大小和地位高低。

從北京地鐵站名看“兒化音”的前世今生

比如二號線上的「前門」,就不能帶兒化音。前門又叫「正陽門」,是老北京所有城門樓中最高的一座,在明清時期是北京內城的正門,僅供皇帝的龍車出入。這種形制高大、地位崇高的城門,自然不能帶兒化音。實際上,二號線上所有「門」都不能加兒化音。十號線上的角門兒,原本只是方便皇帝出城遊獵方便而開設的,規模和地位都不高,因此可以帶兒化音。七號線上廣渠門兒一帶曾經是一片未開發的荒地,老百姓看不上這座偏僻的外城門,所以也會加一個兒化音,表示它地位低下。

從北京地鐵站名看“兒化音”的前世今生


兒化音另一大作用是表達情感,但細說起來比較複雜,愛憎褒貶都能用。

給愛稱、暱稱加個兒化,會顯得親近可愛,所以「小孩兒」「金魚兒」「小貓兒」都有兒化音。稱呼年輕人為「小王兒」「小張兒」,一方面可以區分年紀大小,更大程度上也是表示喜愛。兒化音也能表示輕蔑、鄙視的情感。比如管偷東西的叫「小偷兒」,在家啃老的叫「敗家子兒」,插隊的叫「加塞兒」等等。

舊社會戲曲演員地位低下,再出名的演員,也只能叫「角兒」或者「腕兒」。更復雜的是,有時候一個詞加上兒化音後,詞義本身還會發生變化。比如,「白麵」是包餃子用的麵粉,但「白麵兒」就是指毒品;「寶貝」是你放在某寶購物車裡的商品,「寶貝兒」就是你的心上人;「頭」是指腦袋,「頭兒」是指領導、上司。這種詞的兒化音一旦用錯,就可能會造成溝通誤會。

從北京地鐵站名看“兒化音”的前世今生

但即便你全文背誦了剛才說的這套標準,想準確地加對兒化音的位置還是很難。因為語言畢竟不是數學公式,比如「餡兒餅」的兒化音就放在中間,而「麵條兒」的兒化音就加在末尾,這沒什麼道理可談。另外由於兒化音能讓語言更詼諧幽默,所以老北京有不少小曲兒、小調兒、快板兒,還會將本不該兒化的字詞強行兒化,聽起來非常俏皮。

此外,雖說兒化音是北京話的重要標誌,但實際上連北京人自己都說得不太一樣。北京城北的居民大多是建國後遷入北京的,因此兒化音就輕一些。北京南城和衚衕的居民大多祖輩生活在北京,從小就是一口京片子,兒化音也就更重一些。

如果你真的想學好兒化音,橫行四九城,那麼可以參考這本上世紀 90 年代的《北京話兒化詞典》,它收錄了近 7000 條北京話的兒化詞,其中有些兒化音北京人都不一定知道。比如,根據詞典,「哥們兒」這個詞,其實也可以念「哥兒們」。看完它,你就能變成跟王力宏一樣的「正宗」老北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