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ü”能換成“v”嗎

作為一名諮詢師、培訓師,一直關注教育培訓。孩子上小學了,對教育越發關注。

有個觀點,語文是學好所有學科的基礎,想想有點道理。有些孩子為什麼做數學題容易犯錯,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題目沒看清楚或者看不懂,這就需要語文功底了。小學一年級上學期語文重點內容是拼音,很多人認為學好拼音是學好語文的基礎。這個拼音讓不少學生頭痛,家長就會跟著頭痛。

“ü”能換成“v”嗎

拼音咋一看,也沒啥,主要內容就是23個聲母,24個韻母,16個整體認讀音節。但想短時間學準學好,還真不容易。單韻母、複韻母、平舌音、翹舌音、前鼻音、後鼻音、整體認讀音節等等,這些內容對成年人來說,都有點蒙圈。很多字母的發音也不大好把握,比如“O”到底怎麼讀(“熬”還是“哦”)?有些複韻母我一直很難讀標準,估計有的連語文老師都不好把握。

中國地大物博,語言種類眾多,南北差異很大。就說安徽這個神奇的地方吧,在北方人眼裡是南方,在南方人眼裡是北方,有很多種方言。在方言的影響下,想發音準確就更難了。比如安徽有的地方“n”和“l”不分,有的區域“m”和“f”難以區別。兒化音在北方挺簡單,對於南方人來說簡直要命,對大多南方的孩子表示無比同情。北京一帶和東北人說兒化音感覺特別好聽順耳,其他地方說起來總覺得怪怪的。兒化音本身也是方言,也許不需要如此推廣。

一年級學拼音,也許太早了(現在學英語,一般都等過了幾年有語感才去學習音標。)。為什麼很多孩子很難學好?先不說孩子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辨識能力是否能跟上,單從一年級小學生的身體上來看,就頗為不合理。六七歲是孩子換門牙的高峰期。門牙漏風,直接導致不少音節很難發準,比如“f”、“p”等。如果孩子對一些漢字讀準了,過幾年再學習拼音,自然水到渠成。

拼音表歷史並不算長, 1955年-1957年文字改革時被原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現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漢語拼音方案委員會研究制定。該拼音方案主要用於漢語普通話讀音的標註,作為漢字的一種普通話音標。這幾十年來,不知道有沒有不斷完善,目前來看貌似還是有點問題。

不知道有沒有專家、老師、或家長意識到漢語拼音的字母和英文26個字母基本類似,只有一個區別,英文字母有“v”,拼音有“ ü”(都知道,在電腦上想打出這個字母挺難)。如果你用手機或電腦拼音打“綠”,怎麼打?都知道用“lv”,但課本上或手寫必須是“lü”。更令人抓狂的是 “ ü”頭上的兩個點,有時要,有時又不要。為什麼不能把“ ü”直接換成“v”呢?既簡單實用,還能與國際接軌。小孩子再也不要背誦“小ü有禮貌,見了jqxy要摘帽 ”這種口訣了。

孩子默寫課文《秋天》,寫到“落”字的拼音,他寫成“lo”,從書本上看是寫錯了,應該是“luo”。但是如果根據“o”的“正確”發音“哦”,好像“lo”是正確的。我實在不知道和孩子如何解釋。

“ü”能換成“v”嗎

理不辨不明,其實我們的教育需要更多的爭辯。前兩天老師佈置作業,要求背誦那二十四個字。實在不明白,背誦這個對一年級的小學生意義何在?

“ü”能換成“v”嗎

前段時間,諾貝爾各項獎項水落石出,日本又有一人獲獎。日本在2000年吹了一次牛:日本將要在50年內,培養出30名諾貝爾獲獎者。到今年已經完成19個,看來真不是吹牛。碩果累累的背後,是全民對教育的重視態度和方式。據說,日本貨幣上的人物是世界上唯一用教育家、科學家的國家,由此可見一二。

“ü”能換成“v”嗎

“ü”能換成“v”嗎

翻看孩子的課本,無意中發現語文書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數學書卻來自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其他的書暫時不管。兩個版本哪個好,無從評判,但一個班級兩門最重要的學科搞兩家,真不知道怎麼解釋,莫非其中還能有貓膩?如果有,那真是教育的莫大悲哀了。

陳培松2019年10月31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