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自己。何为自己?

活出自己。何为自己?

​每当我们在生活的洪流中疲于奔命的时候,总会面对这样一个问题:如何活出“自己”

那么,什么是“自己”呢?你真的理解你自己吗?你能认识到自己的欲望、情感、价值观吗?你知道自己的思想、个性、喜好吗?

也许,认识你自己是贯穿在人的一生的线索。只有认识你自己,你所做的一切对你来说才是有意义的。

事实上,我们的文化传统并不提倡“自己”,我们提倡“集体”,提倡“顺从”。所以,“听话”是美德,小时候听父母的、听老师的,长大后听领导的,从小到大都听从别人的声音。

然而,认识自己,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甚至不是一件愉悦的事情。

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做过一项调查,其中,有三分之一的女性和三分之二的男性宁可忍受电击,也不愿意与自己的思维独处。

为什么直面自己的内心和思维是一件令人难以忍受的事情?

用弗洛伊德的理论去解释的话就是因为,在意识的核心,那些恐怖的欲望太过于危险,让人无法承受,人性深处充满了攻击、破坏的原始本能,所以我们采取自我欺骗的方式来保护自己。

这就是弗洛伊德理论中的“防御机制”

我们利用防御机制来处理焦虑、挫折以及各种不被规则允许的欲望和冲动,而且我们对此往往毫无察觉。

精神分析就是破除防御机制,通过自由联想或者梦的解析,让潜意识意识化。虽然现在已经很少人会相信这样的理论和方法了,但不得不承认,我们的梦境的确是经常会通过一些扭曲的画面暴露我们自身对现实所无意中隐藏起来的感受。

我们在现实中的种种遭遇,会让我们产生幸福感、恐惧感、挫败感等等,但被我们无意地藏了起来,不表现出来,然后它们趁我们的意识防备处于松懈的阶段——梦,挣脱出来,让我们能够“看见”。只是它们都变了形。

这些梦的碎片是“认识自己”的关键,正是它们把隐藏起来的自我切割成一个个碎片。

这么说来,探索自我的道路既黑暗且危险。至少你要有勇气去直面自我丑陋、恶心、黑暗的那一部分。

从心理分析的角度来看,“把自己活出来”就是展开生命力,把藏在意识深处的具有攻击性的原始欲望“表达”出来。

这样会导致另一个困局:你会伤害到周围你爱的人

所以,“表达”之后,还需要有一个“修正”手段,“自我”才算真正完成。

也就是说,把具有攻击性的原始欲望引导到被普遍允许的方向,你所认识的“自我”才有充分的条件去存在下去。

如此循环往复,才能在流动的世界中,流动地认识流动着的自己。

事实上,换个角度来看,“人本主义”也谈“自我实现”。

和一切生物一样,人也有自我实现倾向,这种自我实现有两个基本倾向,一是创造的倾向,二是亲社会的倾向。

人本主义的自我实现,就是促进一个人顺着他的本性走,促进人的本性的现实化。这里的“人的本性”是人之为人的本性,其中不包含弗洛伊德所说的潜意识的攻击性和破坏性。

人本主义认为,每个人从出生起就拥有成为独一无二的个体的潜能,而其一生最大的渴望就是努力去实现生命的这些潜能。

比如,一个画家,只有沉浸在绘画当中才会感受到生命的充实;一个音乐家只有徜徉在音乐的海洋当中才会感受到生命的美。

按照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希尔曼的说法,这是一种“对命运的知觉”——

“或早或晚,我们都会受到召唤而踏上自己的路。你也许记得,这召唤就好似孩提时一股莫名冲动的瞬间涌现,像一种魔力,一次人生轨迹上的特殊转弯,像有神谕在脑海中激荡:这才是我必须做的,这才是我要追求的,这才是我。”

我们要的不只是活着,我们要的是活着的感觉。

美国当代存在主义心理学代言人科克·施奈德曾经说过,人本主义心理疗愈的核心围绕着两层问题展开——

第一层问题是:你正在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你可以怎么探索它,你有什么样的自由?就像一面镜子离你越来越近,你不得不决定,你是否愿意就这样活着,还是换一种活法?

第二层问题是:你可以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大多数时候,人们总是宁愿相信,他们的人生的大部分问题都是别人或外部环境造成的,但是,只有当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责任,意识到自己能够(也必须)建构自己的生活,变化才有可能发生。

只有你自己才能够真正认识你自己,并作出改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