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保險,最不愛聽通貨膨脹這幾個字

買保險,最不愛聽通貨膨脹這幾個字

“現在買50萬的保額,幾十年後我生病了,這點錢還夠用麼?”這是很多用戶在諮詢重疾險時都會問的,由此也引申出今天要討論的兩個問題:那我還要不要買重疾險,以及如何應對通貨膨脹帶來的保額貶值。

下一個10年,和第四個10年,哪個更重要?

無疑是下一個10年。不管是從個人還是從家庭的角度講,如果下一個10年都過不好,還如何迎來並規劃第四個10年呢?

我認為買重疾險最重要的意義就是先過好下一個10年、20年。如果說20年後保費交了20萬,生病拿到50萬你會覺得虧,那要是第三年發生癌症,保費剛交了2萬就拿到50萬,後續保費不用交了,第五年發生心梗又拿到50萬,2:100這個槓桿還可以不?

買保險是為了應對未知的風險,正因為我們不知道風險什麼時候來,才會尋求這樣一種金融工具來轉移風險。

你買不買保險,通貨膨脹都在那裡。

套用知乎網友的一句話:

“真正可怕的並非貨幣的貶值,而是我們身體的貶值和掙錢能力的貶值。也許貨幣還沒貶值之前,風險就已經降臨了,這個時候什麼能幫我們渡過難關呢?只有保險!”

其實,保險公司對於長險的定價也是有考慮通貨膨脹的。保險定價涉及一系列假設:預定費用假設、預定利率假設、預定發生率假設等。其中預定利率假設反映的就是通脹對保單價值的影響,目前國內的重疾險預定利率普遍為3.5%。

也就是說,30年後的50萬保額的價值是50/(1+3.5%)^30=17.8萬;40年後是50/(1+3.5%)^40=12.6萬。

所以保險公司收取的保費實際上是考慮了貨幣貶值因素的,按照每年3.5%的通脹率來折現回來制定當前的價格。如果一款產品現在值50萬,30年後還值50萬,那現在每年要繳納的保費要貴幾倍還不止。

從另一個角度講,交20年保終身的重疾險採用的是均衡費率,即每年費率不變。如果每年保費1萬元,那麼隨著貨幣貶值,10年後這1萬元的實際價值也是低於現在的。

另外,20年後隨著科技的發展,現在一些昂貴的技術和藥品會不會變得便宜呢?會不會有更多自費藥被納入醫保呢?我們也可以期待。

所以平常心看待通脹,別想太多,先過好未來20年。這裡也有幾個應對通脹的小tips:

  1. 預算充足的話,考慮直接購買足額保障,比如100萬或者更多。即便貨幣貶值,保額也是充足的。
  2. 補充消費型重疾險、定期重疾險,在同樣的預算範圍內購買更高的保額,但是也會犧牲掉一部分保障。
  3. 定期檢視保單。保險配置不是一步到位的,隨著家庭階段的變化和收入的增長也需要階段性加保應對通脹。
  4. 可以考慮香港保額分紅的重疾險。大陸同樣險種保費貴太多。當然購買香港保險也有一些問題,之後會單獨寫一寫。

保險規劃、產品對比、投保諮詢可以私信小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