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压根就没有搞饥饿营销

我是从雷军的小米手机才知道“饥饿营销”的概念。但从目前小米手机的表现看:雷军压根就不是在搞饥饿营销。

百度百科上是这样介绍饥饿营销:商品提供者有意调低产量,以期达到调控供求关系、制造供不应求“假象”、以维护产品形象并维持商品较高售价和利润率的营销策略。在这里有两个关键词“有意“和”高售价和利润率”。

2012年8月23日上午10点小米手机1S首轮开放购买正式开始,官方给出的公告显示,20万台小米1S已经在29分36秒内被全部抢完,截止2012年10月10号,小米总销量超过500万台。而这500多万台手机从手机首台开放购买时间计算一共花了不到十个月的时间,每次开放购买都是在十分钟左右售罄。在电商平台上,小米曾创造出短短34小时内预订量超过了30万台,6分钟2个亿的订单交易记录。2013上半年小米手机累计销售703万部,营业额达132亿,这超过了去年全年126亿的业绩。短短三年,小米估值翻了36倍,从原先的2.5亿美元跃升至90亿美元。很多人认为小米手机之所以获得如此的地位,表面上看饥饿营销功不可没,实质上另有隐情。

小米初期的财务状况以及市场地位决定了它是情非得已才调低产量。小米从一开始就提出高性价比,追求薄利多销的目标。然而高性能意味着必须采购高性能的手机部件如:芯片等。在小米手机初期,由于远没有特别大的市场规模,在手机上游产业链采购上,小米并没有特别强的溢价能力。这就意味着:同样高性能的芯片,高通等厂商会优先配置给手机规模大的如华为、联想等厂商;同样的高性能芯片,高通等厂商会以更低的价格提供给华为、联想等。这就意味着小米手机在成本方面就已经比竞争对手高出很多。所以小米为了弥补在供应链方面的劣势,从一开始就不得不选择从库存以及销售方面缩减成本以获得竞争优势。

在库存方面:手机生产出来,不是放在小米公司地下室里,是放在有严格管理制度与环境的仓库里的,仓库的运营成本非常高,每天都有成本。所以小米几乎是采用直接从生产线往用户手里发货的手段,来规避仓库的使用费。可是如果生产了100万台,结果有20万没有立即卖出去,小米立马面临生存危机。同样如果卖出的80万台手机,由于小米一直选择使用最新的零件,由于某个零件缺陷在内部测试中并没有发现,结果手机出现严重缺陷,如果这种情况一旦发生,小米离破产也不远了。在手机领域,即便是作为资深的数码发烧友以及行业大佬,也很难预测投入的手机就一定获得预期的市场规模。在无法预知而财务情况有限的情况下,采取小批量的投入市场是从收益和风险角度看最明智的策略。

小米手机从一开始就不是刻意控制产能,它是在充分考虑自身财务情况和市场地位后,从收益和风险的角度采取小批量的投入的市场策略,只不过市场反馈超出了小米的预期而已。

其次:小米手机也根本不是在追求利润。最近几年小米成立AIOT战略事业部以及与美的、TCL等家电巨头的战略合作,以及孵化和投资的围绕手机的智能设备商,小米要做的是成为全球最大的围绕手机的泛物联网设备供应商。为了实现战略目标,雷军已经喊出目标就是硬件利润不超过5%。小米为了快速获得足够的设备接入手机,一面在扩大实际手机市场规模,一面在积极的布局设备。2018年的小米财报显示;小米利润来源大部分来自于广告以及互联网服务等领域,而非手机。

所以:小米结合财务情况以及风险,在充分考虑用户需求的情况下,控制产能以提供给用户高性价比的手机。其最终希望借助于手机,成为围绕手机设备的其它泛在智能设备的提供商。这或许才是小米的饥饿营销的本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