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周秦汉隋唐”全部开创于陕西关中?

清华紫光檀


对于陕西关中的地理范围有很多种说法,现在一般认为关中地区是以陕西以东至黄河西岸、秦岭以北的泾渭流域。 自周以后,关中地区就是我国古代统治阶级的必争之地。除大如“周秦汉隋唐”这样的盛世王朝外,小如三国蜀汉争霸,明朝闯王起义这样的“小打小闹”在初期都是围绕着关中地区展开的。这些伟大或不伟大的封建政权都开设于陕西关中并不是因为机缘巧合,而是因为关中地区对他们有最够的吸引力,是他们主动争夺的关中。

这些过往的伟大争夺关中并起于关中的原因大致和关中地区的先天自然优势、秦朝统一对关中地区的典型开发以及后世对秦朝“关中模式”的争相效仿有关。

一、关中地区先天就带有适合政治、经济发展的自然优势

关中地区为广泛的平原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有富庶潜力的地区。它不但地理位置优越、更是易守难攻,其所属如长安、成都等地有“沃野千里”、“天府之国”、“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的特点,是历代统治者发展本国政治、经济的绝佳之所。

(一)关中地区土壤肥沃、气候宜人,适合发展农业

在关中平原地区坐拥渭、洛、泾三水 ,而这三水在古代的支流很多 ,又产生了许多的沼泽、湖泊等 ,相互调节之下,使关中地区变得土壤肥沃,适合农作物的生长,耕地面积很多。而其宜人的气候更是给广袤的耕地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据相关资料记载,西周以后的关中地区气候十分温和,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在10℃以上,年降水量在500毫米以上。这样适宜农作物生长的气候遇见了刚好适合大面积种植农作物的耕地自然产生了发达的农业生产基础。早在先秦时期,生产力较为落后的情况下,关中地区就是有名的粮食产地,《战国策·楚策》形容关中地区是

“积粟如丘山”。司马迁更是将关中之地认定为天下最富庶的地区。

“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史记·货殖列传》)

在以农为本的古代社会,适合农业发展的关中地区有成为“天下最富”的先天优势,它的富庶更是能为统治者提供逐鹿天下的坚实物质基础。

(二)关中地区地理位置险要,易守难攻,为统治者提供了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

关中地区虽是平原,却是被山包裹着的平原,其南为秦岭 ,西为六盘山、千山 ,北为尧山、黄龙山等,素来有“四塞之国”之称。 北、西、南三面环山,大多数地方都有一夫挡关,万夫莫开之势,只有东面一面与广阔的东部大平原相通连。这种“围三缺一”的地势格局正好符合了“阻三面而固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的理想军事基地形态。占据了关中就是占据了一道进可易攻退易守的天然屏障 ,统治者在军事斗争中就有了随时可以出击的主动权,就算不出击,也可固守关中,依靠其强大的天然优势而发展经济、稳固统治,伺机而动。秦朝以函谷关为界东拒六国,六国苦于强秦却始终不得灭,最终为秦所灭,就是最好的证明。

“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史记·河渠书》)

关中“沃野千里”的自然条件" 和“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 的险要地理位置决定了关中是封建政权兴国强权,开创伟大朝代的根据地。

(三)关中地区交通便利,靠近边陲,可促贸易,可抵异族

关中地区因其优渥的自然地理环境吸引了古代统治者到此经营,该地自西周时期始就有了一定程度的开发,拥有了较为便利的交通路线。周文王迁都于丰,称为丰京。周武王登位以后,国都从丰迁到镐,丰京和镐京隔着沣河相望,相当于一个城市的两个分区,是关中最早兴起的第一个大城市。 由于开发较早,在西周时期,镐就有“周道如砥,其直如矢”的称誉。至秦朝“车同轨”以后,关中地区形成了以秦都咸阳为中心的完整的交通体系。

从咸阳西行,通过陈仓道或褒斜道,以达巴蜀;从咸阳东行,出函谷关,以达齐、燕之地;从咸阳东南行,出武关,以达楚、吴之地;咸阳东北行,过临晋关,经太原郡以达平城。水路方面,开凿了灵渠,沟通了长江和珠江水系,使内河航运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中国历史地理间论》1987年刊。)

秦朝以关中为中心而开发的水陆交通体系至汉唐时期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此后,关中地区的交通内可接通运河发展航运,外可连通欧亚大陆,成为丝绸之路的起点,大大促进了古代社会国内外贸易的发展。此外,秦朝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强汉得以封狼居胥,诛匈奴于千里之外与关中地区靠近异族、交通发达的优势都有紧密关系。


小结:

关中地区先然的自然环境优势就决定了其具有开设一个伟大王朝的物质基础、政治基础和军事基础,占据关中是逐鹿天下的第一步,是故历代统治者中定都关中者极多,关中地区的长安、成都等都是古代王朝定都的热门城市。然而,先天的优势强大只是逐鹿天下的基础,关中地区之所以成为伟大王朝发创设地不只是自然优势的原因,而是自秦以后历代占据关中地区的政权不断实践的结果。


二、秦朝倚仗关中地区完成一统,打造了逐鹿天下的“关中模式”

处于边陲之地的秦国何以由弱变强,扫清六合?其中原因多样,优势的地理位置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事实上,从关中之地起家的秦国,很清楚自身优越的地理优势,并一种都在主动扩大这种优势,最终形成了“以关中为统治基础,又以关中治理天下”的“关中模式”。

(一)有意识的占领关中地区,统一“秦地”

秦朝“关中模式”的开启是从其主动意识到关中地区的重要性开始的。公元前316年,谋士司马错向秦惠公上谏到:“ 得蜀 ,则得楚 。楚亡 ,则天下并矣 ”。秦惠公采纳了司马错的建议,于当年便出兵灭掉了蜀地 ,继而又攻取巴地 ,从而形成了真正战略意义上的 “ 秦地 ”。

“秦地”就是由关中地区 、 黄土高原 、 四川盆地和成都平原这四部分组成并以关中地区为主导 的一个有机整体。从整体战略的意义上看,“秦地”处于我国地理位置的第二阶梯,地势比六国所在略高,这使得秦朝可以俯瞰六国,占尽地理优势。更重要的是,在“秦地”的七代经营下秦国养成了刚烈、豪放、勇武的国家性格。

“ 其百姓朴 ,其声乐不流污, 其耕作粟粒、其服不佻, 甚畏有司而顺 。”《荀子·强国》

此种性格的养成无论是对内改革还是对外征战都对秦国大有裨益。有意识的占领关中是秦国“关中模式”形成的第一步,其充分体现了关中地区在天下动乱时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有意识的经营关中地区,无论统一前还是统一后

秦国乘东方各国征战之际 一举,扫除关中地区的离异势力,在“秦地”站稳了跟脚,伺机称霸。但由于初期经济实力较弱,秦国没有足够的实力统一六国,故而围着着关中地区经营了很长时间。秦孝公时 ,秦国用商鞅进行变法 ,废井田 ,开阡陌 ,奖励耕织 ,充分利用肥沃土地 ,发展经济势力 ,使关中的农业很快发展起来。

此外,秦还开凿了郑国渠等水利工程 ,使关中地区首先成为一个大的经济区。而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平原和长江中下游的东方诸国由于开发比较早 ,土地潜力很快就被耗尽,此消彼长之下,各国的经济实力慢慢的被秦国反超。眼看着秦国一天天强大起来,想要合纵灭秦却又总是越不过函谷关,只能看着秦国做大,通过对关中地区的合理经营,秦国逐渐养成了统一六国的实力。

而秦国统一天下后,无论是在关中地区建设交通还是修建长城、抗击匈奴都是为了保存关中地区的富饶,让关中地区成为支持全国经济发展和军事行动的大后方,关中地区的建设为秦国扫清六合、北击匈奴的伟大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秦朝统一前后对关中地区的经营开发以及关中地区在秦朝统一过程中发挥的巨大作用让后世的统治者认识到了关中地区在逐鹿天下中的重要性。自秦朝以后,这种“以关中为统治基础,又以关中治理天下”的关中模式就一直为后世多数统治者所效仿。关中地区成就伟大王朝的故事是从秦国的统一开始的。


三、自秦以后历代王朝对“关中模式”的效仿

最早认识到关中地区重要性学习秦朝“关中模式”的便是汉朝。楚汉战争中,刘邦之所以能够战胜项羽,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刘邦在决战之前控制了关中地区 ,在关中发展经济和军事实力 ,并以关中作后方东进,走了秦朝一统天下的老路。汉朝一统后,对迁都何处的问题又进行了一次讨论。因为刘邦是山东(崤山以东)人,所以想将国都定在洛阳,但是张良却上奏建议刘邦定都关中:

“夫关中左靖函 , 右陇蜀 , 沃野千里 , 南有巴蜀之饶 , 北有胡苑之利 , 阻三面而固守 , 独以一面东制诸侯。 诸侯安定 , 河渭潜挽天下 , 西给京师, 诸侯有变 , 顺流而下 , 足以委输 。 此所谓金城千里 , 天府之国, 刘敬说是也 。 ” (《汉书·张良传》)

张良全面分析了定都关中的政治经济优势,他指出关中不但经济富饶、易守难攻,更重要的是关中之地可以制约诸侯,只要以关中之地为后方,就算诸侯叛乱也后稳定的根基支持平叛。张良充分认识到了关中在争夺天下与稳固天下中的重要作用,西汉最终由洛阳迁都于长安,而他关中地区可以平诸侯的理论也在汉景帝时的“七国之乱”中得到了实践。汉朝成功学习了秦朝的“关中模式”。

汉朝的成功为“关中模式”提供了值得学习的实际范例,自汉以后,历朝都有学“关中模式”而逐鹿天下者。隋唐两朝都是先得关中而后得天下的。唐朝地方藩镇割据,自安史之乱始共发生了四次皇帝出逃事件,四次出逃中,有三次都是逃往关中地区,并于关中地区重整旗鼓,再回京都。


小结:

通过以上分析就可以得出,关中地区最大的优势还是在于其先天的可以促进经济政治发展的自然优势。正是因为此种优势的存在,关中地区可以发挥为逐鹿天下积攒力量,为稳固天下提供后方的重要作用。“关中模式”的形成是对关中地区的善用,“关中模式”的成功与普及则是伟大出于关中的重要原因。


四、结语

虽然关中地区对欲逐鹿天下者有强大的吸引力,“关中模式”也为实现天下一统提供了可行的实践方向,但占领关中也并非一定可以称霸。三国蜀汉的诸葛亮北伐七年,皆以占据关中为目标,但终究寸步难行。明末闯王李自成率百万大军出关中,最终确被关外清军赶出北京,不知踪迹。凡此种种,历史未载者,不知凡几。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除了天下形势不一样以外,还因为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和关中地区的过度开发,关中地区已然失去支撑一国政治的经济能力,为历代逐鹿者追捧的“关中模式”最终难逃过期的命运。

“周秦汉隋唐”不过区区五指,历史上的关中地区造就了少数的伟大,也造就了多数的喋血。


国子监小祭酒


中华历史豪华繁杂,万头千绪,但总有轨可循,有章可依。

有人说周秦汉隋唐是中华文明史的主躯干,也有人说是神州的灵魂,更有人说是三大里程碑。

周礼,秦汉长城丶文化之一统,隋唐运河丶科举之一统,奠定了中国文明礼仪之邦,建立了名扬世界的秦汉帝国丶隋唐帝国!而这一切,全部建都在西安和咸阳,这是如此巧合而又不可思议的!

陕西是华夏民族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如今还保留着神密的神龙架,流淌着母亲河的宝贵乳汁。秦始皇丶汉武帝丶隋文帝丶唐太宗,中华史上4大皇帝,为华夏民族锻造了金刚不败之身和永不散架的脊梁。历经千难万险而不倒,久经生死考验而不绝。

陕西西安等是民族的福地和世界王都。

正是周秦汉隋唐的功底和历史成就,才主宰了中华的命运,为后继者唐宋元明清的一脉相承,从不间断,开启了方向。虽然后继者最终定都北京(元明清),也依然是周秦汉隋唐之风。

近代中国再一次陷入列强宰割灭亡的危机,西安事变,中共促成抗日统一战线。而陕西延安又作为中华民族抗战的宝塔山,向着新中国大一统前进。不能不说陕西是神州之宝丶民族之光!


夏雨风


自古炎黄发于陕西,夏禹治水并把天下分为九州,四方以外为蛮。周秦汉隋唐各朝代多选择以关中为中心,有沿袭祖先的因素,也有以下五个原因:

第一.陕西地处战略要地,易守难攻,西有玉门关,秦岭山脉,可以抵御西域藩国的侵犯,东有潼关,可以抵御东夷和南蛮的困扰;

第二.古代植被覆盖率大,气候宜人,温暖湿润,适合农作物生长,物产丰富。西部山区有大量的野生水果如枣、柿子、核桃等,山区的野兽和北部草原的野生牛羊可供打猎,广阔的草原也适合放牧。黄土丘陵地带和中间盆地适合种植小麦和玉米;

第三.西北面的秦岭把长江和黄河在上游分开,使汉中平原能够避开江河泛滥的冲击。由于泥沙淤积,江河改道,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下游的冲积平原常年发生洪涝灾害,虽然土壤肥沃,但不适宜做一国之都。华夏民族自大禹开始,经历两千多年治理水患,到今天还是难免偶有水灾发生。

第四.陕西地处丝绸之路中心,交通便利。大航海时代到来之前,东西方贸易往来全靠陆路通道,丝绸之路上驿站等交通设施成熟完备,成为国家的经济命脉,而其他地区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第五.陕西关中做为华夏民族的发源地,农业技术发达,市场已经形成规模,城镇设施完备,城镇化程度高,工商业发达,具备做为一国之都的必要条件。

一些朝代也曾有意东迁,但终究还是望而却步。

刘邦攻打项羽的最初动机,就是不愿意一直被困在陕西,想要得到江汉平原广阔丰饶的土地。然而天下已定,仍回关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