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徙路雜葉》修復記:民間藏書多寶藏,顛沛流離輾轉多。

《徙路雜葉》修復記:民間藏書多寶藏,顛沛流離輾轉多。

《徙路雜葉》清嘉慶年間富順人鄒慶彥作,全書分為《徙難》《路聞》《雜記》《文葉》四部分,原書軼失暫無可考,現存正在修復的為道光年間手抄版。

《徙難》主要記錄的是遷徙路上的經歷,鄒慶彥祖籍嶺南,但康熙年間就到了四川,隨著後來更多嶺南人陸陸續續遷徙入蜀,鄒慶彥便採訪了許多廣府和客家人的後代,請他們講述自己或父輩祖輩入蜀途中的故事。這裡面除了大部分的辛酸之外有些記錄非常的有趣,多處有例如張三說李四的壞話、李四攻擊王二的事情,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篇篇皆如《羅生門》。還有一些則是展現了各種人的性格及行事為人,記錄各種搞笑的、荒誕的或者寓意深刻的經歷。

《路聞》則是路上見聞,除了地理山川、民物衣食外,還記錄了許多與沿途各地人接觸中聽說的事情,有風俗禮節、鬼怪神話、人物傳說等等。據說青竹鏢在起點中文網上連載的小說《邊地南行記》就源於《路聞》中的一部分內容,我特意去看了一下,應該說兩者是確有關係的,至於到哪個程度還是要看後續的發展,但好像《邊地南行記》斷更了,所以暫時還不能下結論。不過《路聞》中的故事確實多,遇到文筆好的人,從中摘幾個故事發散思維寫幾本小說也是非常有可能的。

《雜記》的話因為毀壞得非常嚴重,現在只能基本看出是作者對所記事物做出的一些推理和考證。《文葉》收錄了一些詩歌民謠,就目前整理出來的部分來看藝術價值不太高,多是一些小段哼唱和打油詩。

這幾天陸續分享了幾篇從《徙路雜葉》中摘取的故事,又與參與修復的朋友聊了聊修復工作,朋友很是感慨,說書與人一樣時間久了誰都逃離不了顛沛流離的命運。

《徙路雜葉》兩百多年流轉經歷暫無可考,只說最近二三十年間最早接觸這部民間藏書的應該是鄉間文物販子,所謂“鄉間文物販子”是指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經常遊走於鄉集村落,從老百姓手中收集或者淘換一些古董舊物的人。

這些人大多專業水平不高,只是具備一些簡單的識別水平,但與普通老百姓相比還是要強上許多的,於是在那個年代我們經常會見到許多老百姓為了幾元、幾十元把家裡的古錢、字畫書籍、一些說不出的瓶瓶罐罐乃至桌椅箱櫃賣給這些文物販子,或者從他們手上換一些搪瓷臉盆、暖水壺之類的生活用品。《徙路雜葉》也沒能逃脫這個時代命運轉折,根據現在的受損程度來推斷,先於鄉間文物販子持有此書的老百姓應該是完全不知此書價值的。

先從保管上來講,幾乎談不上保管,用使用一詞來說更為妥當,而且是非常惡劣的蹂躪性使用。幾乎所有的冊子邊緣損傷都在1.5公分以上,最嚴重的甚至達到了3.8公分,幾乎每一頁展開後都會殘缺幾十個字 ,已經嚴重傷及了書本內容;又在長期潮溼的環境下支撐重物,導致其中五本半書中間因重力擠壓幾乎粘結成了纖維板的狀態了,其中那半本的另外部分則不知去了哪裡;因裝訂線斷裂導致的內頁多處丟失、亂序;另有一冊全書上半部分被火燒掉五分之二左右,燃燒後的碳化線非常整齊,估計是被捲起來當做火摺子用過,只有兩三本稍微外觀品相好,但內頁多處被撕離。

可見原先擁有此書的老百姓是真的不知此書有何價值,幾乎可以肯定是以極其低廉的價格賣給了文物販子。最先收購此書的文物販子也是專業水平有待提高,散落的也沒有進行及時裝訂不說,竟然還將此書與清末民初的一些零雜抄本混在一起,看來也是沒有翻閱一下,太不專業了,只要粗略翻閱一下難道不能發現這書的年代麼?

不知是文物販子自己將書賣的還是幾經轉手,這書最後到了廣東,先是被一書商買了下來打算找人修復出書,卻不知為何沒能成事,後來又流落到某出版社手裡,除整理了《路聞》其中的一部分進行改編髮表外,對其他的也是捂著沒有做任何整理或修復,直至前些年出版社倒閉,在清賣庫壓舊物償還欠債時才被黃先生髮現並買了下來。黃先生收購此書後做了初步整理,因自身並非專業人士不能完成修復,最後又找到了某文化工作室合作,經多方共同努力一點一點的進行修復還原,這才有了現在新展示出來的部分故事。

點擊關注,分享更多古籍舊書中的趣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