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幹部沉下去致富項目搞起來

扶貧幹部沉下去致富項目搞起來

陳贊行推動修建的村道。

扶貧幹部沉下去致富項目搞起來

廣州駐清遠市佛岡縣高崗鎮高鎮村第一書記陳贊行。

掃碼觀看陳贊行 的扶貧故事

上新花城為各區 第一書記“點贊”

決戰決勝

脫貧攻堅

第一書記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廖靖文

走進清遠市佛岡縣高崗鎮高鎮村,乾淨寬敞的村道幾乎延伸到家家戶戶。提到這條3公里長的村道,村民們讚不絕口:“多虧廣州來的陳書記,村裡的道寬了,路燈亮了,村子變得漂亮了……”

村民們提到的陳書記,便是廣州駐清遠市佛岡縣高崗鎮高鎮村第一書記兼工作隊隊長陳贊行。

馬不停蹄、奮戰一線,這是陳贊行2016年5月以來駐村工作的常態。作為佛岡縣高崗鎮最大的行政村,高鎮村是精準扶貧的省定貧困村,由廣州市公安局越秀區分局對口幫扶。精準扶貧,因戶施策,陳贊行帶著扶貧工作隊用三年時間交出了一份讓村民滿意的答卷。2019年,高鎮村相對貧困人口85戶196人全部實現脫貧,高鎮村退出相對貧困村序列,有勞力貧困戶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6年的11025.39元到2018年16395.25元,同比增長48.70%。

一戶施一策 扶貧又扶志

吊中嶺自然村貧困戶老李家有一名殘疾兒,不方便出去打工,適合搞家禽養殖;東坑自然村貧困戶老李的兒子成年後在家閒著,要推薦他到附近工廠打工;石山下自然村貧困戶老何家的小孩在廣州上大學,可以給他介紹一個勤工儉學的活……翻開高鎮村第一書記陳贊行的筆記本,只看到密密麻麻記著一大串貧困戶的情況以及應對的措施。

陳贊行認為只有“因戶施策”,制定扶貧計劃,才能切實高效地解決貧困戶的困難問題。他帶領村“兩委”幹部深入調研,分析貧困戶致貧原因,尋找脫貧措施,積極為貧困戶尋找就業機會。他一步一個腳印、起早貪黑排查,給幫扶對象制定出“養殖與進廠結合、扶貧與扶志並行”政策。聘請種、養專業技術人員為扶貧戶辦班講課使得扶貧戶掌握一技之長。

沿著村道,記者隨陳贊行走進貧困戶蔡文鳳家裡。

“蔡文鳳,讓記者看看你養的豬,幫你推廣一下。”陳贊行打趣道。

“沒想到能過上今天這樣的好日子,一切都像做夢一樣。”談起過去幾年脫貧的經歷,蔡文鳳感慨說。

勤快的蔡文鳳多年來一直在家務農,收入較低。陳贊行多次與她溝通,做通其思想工作,提供養殖技術學習機會,把她從務農引到養豬的脫貧致富路中去。三年前,蔡文鳳利用扶貧資金購買10頭豬仔和豬飼料,通過努力,一年養到每頭250多斤,2018年又養了10頭豬。

“現在養豬收入怎麼樣?”

“挺不錯的,靠自己的雙手勞動賺錢,日子越過越好。”蔡文鳳還在252省道邊做起了賣豬肉的老闆,既方便了過路村民生活,又能照管家庭。

陳贊行的努力得到了“回報”。高鎮村貧困戶人均年收入從2016年的4373元提升到2019年的18403元。

修渠又修路 發展邁大步

走在整潔的村道上,陳贊行回憶起剛到村裡的情景:部分村道年久失修泥濘,水利失修,夜晚出門靠手電筒極不安全……

“要想富,先修路。”高鎮村的致富路徑,首先從這修路開始。在得到越秀區公安分局大力支持下,陳贊行推動在村裡實施“三路”建設。所謂的“三路”建設就是馬路、水路、夜路的建設。在工作組的推動下,三年來全村共修建3公里長的村道,修建修復農田灌溉水渠800多米,安裝太陽能路燈144盞……這一系列措施為村民的出行帶來了便利、帶來了光明,惠及農田灌溉160畝。

高鎮村衛生站負責人李啟輝住在東坑自然村,親身感受了從基層設施到衛生保障的變化,“陳書記很關心衛生站,條件比前幾年好多了。除了為村裡貧困戶出力,他還牽線捐來路燈,修學生橋,修學校水泥路,大家最盼的都盼到了”。王坑自然村隊長羅邦委也深有感觸,“陳書記2016年來駐村,辦了很多好事實事。現在全部44個村小組都安裝了路燈,解決了村民出行安全問題。”

陳贊行說,在建設“三路”過程中,駐村工作隊從項目的調研、可行性分析、項目建設中主動作為、全力落實,把民生工程落到實處同時,採取連線搭橋的方式帶動全村致富,把村民帶上一條通向脫貧奔小康的快速路。

陳贊行和扶貧工作隊還為村裡盤活水電站,捧回了“金飯碗”。龍潭下水電站原是由高鎮管理區貸款投資建設的項目,由於經營不善,項目虧本,當時只好把經營權轉讓給某銀行。扶貧工作隊多方奔走,進行仔細調研,最後得出結論:水電站經營是個“金飯碗”,必須全力拿下!扶貧工作隊提出村出資回購方案,得到村的全力支持。在多方共同努力下,2018年1月,高鎮村村委會出資350萬元,成功收回水電站的經營權。2018年實際收益超過30萬元,2019年上半年的收益就達40萬元,成為村裡最賺錢的“金飯碗”。

“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在扶貧崗位上,陳贊行兢兢業業,目標只有一個,那就是打贏脫貧攻堅戰,讓貧困群眾早日脫貧致富,過上幸福安康的日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