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歷史:西方列強‘戰爭政治’下的中日“甲午之戰”(一)

在國際局勢上,西方列強信奉著: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

漫談歷史:西方列強‘戰爭政治’下的中日“甲午之戰”(一)

甲午海戰

甲午戰爭之前,英國權威人士評論說:“亞洲現在是在三大強國的手中——俄國、英國和中國。”甲午戰爭之前的大清帝國是遠東第一大國,同時在歐洲列強的眼裡,也是一個可以利用的東方強國。

可能有人會不同意這種說法,認為兩次鴉片戰爭,清政府都是慘敗,雖爆發於1884年的中法戰爭略顯得有所不同。但眾所周知,一場揚眉吐氣的鎮南關大捷一掃前期清軍在戰場上的衰頹之勢,最終也是窩窩囊囊的議和,尊嚴蕩然無存。

也許當時的大清帝國確實比較窩囊,清政府輸給英法的同時,還被沙俄割走上百萬平方公里領土,確實很沒有東方強國的風範。

但是,凡事要實事求是。清政府在兩次鴉片戰爭裡,對清政府動手的均是當時世界第一強國英國和世界第二強國法國。面對世界排名前二的選手合力一擊,清政府打不過是正常的。當時全世界都應該沒有國家能接得住招。想想沙俄在克里米亞戰爭期間,不也是被英法聯軍打得大敗?

漫談歷史:西方列強‘戰爭政治’下的中日“甲午之戰”(一)

自第二次鴉片戰爭後,三十餘年除了中法、中俄之間的一些衝突外均無大戰。西方列強為什麼對中國突然如此‘友善’?三十餘年的洋務運動在“中外和好”的“和局”之下,造就著“同治中興”的景象。

清政府經過兩次鴉片戰爭的失敗,以及太平天國的打擊,內外交困,清政府的一部分官僚開始認識到西方堅船利炮的威力。為了解除內憂外患,實現富國強兵,以維護清朝統治,開始學習西方文化及先進的技術,這樣一部分人被稱為洋務派。洋務運動就此開始。

漫談歷史:西方列強‘戰爭政治’下的中日“甲午之戰”(一)

南洋艦隊

洋務派掀起了一場以“自強”、“求富”為口號的洋務運動。洋務運動在科學技術(特別是軍事技術)方面向歐美看齊,加上國內無大亂,遠東的國際環境緩和,中國與西方各國都處於和平狀態。

以“富國強兵”為目標的洋務運動,歷經三十年,效果明顯。因此清朝一度出現“同治中興”的景象。清朝於1888年正式建立了北洋水師,成為亞洲一個強大的海軍力量。

漫談歷史:西方列強‘戰爭政治’下的中日“甲午之戰”(一)

馮子材

在此期間,左宗棠收復新疆之戰的勝利;馮子材在鎮南關及諒山之役中大敗法軍;劉永福的黑旗軍屢創法軍;以及日本兵配合朝鮮開化黨人制造政變遭到失敗等。當時中國的國勢遠超日本,英國權威人士評論說:“亞洲現在是在三大強國的手中——俄國、英國和中國。”

十九世紀下半葉清朝共進行了五次對外戰爭,簽訂了多個不平等條約,1885年中法新約是唯一一個沒有割地賠款的和約。當時的環境應當說對清朝的自強相當有利。

大國角力給予遠東三十餘年的基本和平,而中國的人口體量與“同治中興”的景象,也為清政府在大國角力場爭得一席之地。說甲午戰爭之前的清帝國,是遠東的第一大國,是在西方列強眼裡得到承認的。

漫談歷史:西方列強‘戰爭政治’下的中日“甲午之戰”(一)

克里米亞戰爭

咸豐六年(1856年),沙俄輸掉克里米亞戰爭後,隨即亞歷山大二世即位,通過1861年改革,建立起了地主階級和資產階級聯合專政,並採取極端殘的專制主義的政權形式進入帝國主義階段。

具有強烈的軍事侵略性的沙俄,開始打破英國力求維持歐洲大陸勢力均衡的傳統外交政策,並在歐洲、中亞、遠東發動一系列與英國競爭的擴張行動。在遠東地區,趁清政府虛弱之際,從清政府手裡先後搶走了外東北和新疆的上百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由於英國認為沙俄擴張太快,傷害到了他們在遠東的利益。同時英國又不想跟沙俄直接開戰,因此英國就採取扶持遠東的大國,利用其遏制沙俄擴張的外交政策。當時,西亞中東地區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遠東地區的清帝國,都成為了英國扶持的對象。

漫談歷史:西方列強‘戰爭政治’下的中日“甲午之戰”(一)

江南製造總局

自咸豐十一年(1861年)起,清政府開始興辦洋務,英國認為清朝可以利用,自此走親中路線,並給予清政府方便與幫助,尤其是軍事方面。在西方列強幫助下,清政府洋務派建立新式學堂,培養了外語、軍事以及技術實業性人才。軍事武器裝備上基本不限制對清帝國武器出口,為清帝國建立海軍提供了必要保障。

但是,“強大”之後清政府讓英國很失望。

為什麼失望呢?首先,清政府的洋務運動多數都是“豆腐渣工程”,搞了三十餘年洋務運動的清政府,依然沒有牽制沙俄的實力。英國扶持清政府,是希望清政府牽制沙俄,但清政府卻不想被英國所擺佈,不僅沒跟沙俄死磕,反而在新疆問題上對沙俄採用‘戰和’並用的策略。

漫談歷史:西方列強‘戰爭政治’下的中日“甲午之戰”(一)

清軍收復新疆之戰示意圖

在沙俄支持阿古柏侵佔新疆,當時李鴻章的建議是不去管新疆,不去管沙俄,這等於就是變相的討好沙俄。後來沙俄霸佔伊犁,清政府依然戰和不定,缺乏跟沙俄開戰的勇氣,而是寄希望通過談判等解決爭端。這讓英國很是失望,故而英國認為清政府不按照他安排好的道路走,隨即清政府在英國眼中就成為了次要選擇。

作為英國人的備選方案,清政府不想走英國安排的路,反觀日本卻求之不得,因為這是他們想要強大的最好機會。

可是,在英國人眼中,只是個撮爾小國的日本島國,不可能跟沙俄直接對抗。

漫談歷史:西方列強‘戰爭政治’下的中日“甲午之戰”(一)

日俄戰爭

於是,英國就慫恿日本攻打中國。這將是個一箭雙鵰之計:如果日本打輸了,則證明日本不堪大任,英國會拋棄日本重新扶持清政府;如果日本打贏了,則證明日本比清政府強,能堪大任,英國將會強逼清政府割肉養日本,扶持日本壯大。

作為賭徒的日本,心裡很清楚,這是他們實現民族崛起的最好的機會。如果輸了,日本將會一蹶不振,淪為待宰羔羊。因此日本為了這場不能輸的戰爭豁出了一切身家,自天皇至臣民,均有毀家紓難之決心。所付出者,遠遠超出了日本政府能夠承受的極限。

面對咄咄逼人的日本,當時清政府的外交政策本末倒置,沒有抓住當時國際社會的主要矛盾,與虎謀皮般的和沙俄合作——採取‘聯俄抗日’之策。英國看到清政府再次與自己的意願背道而馳,遂加強對日本的支持。

漫談歷史:西方列強‘戰爭政治’下的中日“甲午之戰”(一)

對日不落帝國來說,勢力範圍決定其商品市場與原料產地,維護商業利益,維持其殖民的勢力範圍才是最重要的。面對歐洲出現兩大軍事集團對峙的局面,歐洲僵局已然形成,壟斷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日趨尖銳化,選擇盟友進行對抗成為主流。

選擇盟友也得試試其實力,中日之戰也決定著誰是盟友誰是待宰羔羊!在西方列強的世界,零和遊戲一直在上演,西方列強信奉著: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

遠東的利益不僅僅只有英國,其他列強也在虎視眈眈,他們又會如何上演這‘一出好戲’呢?

注:西方列強‘戰爭政治’下的中日“甲午之戰”(二)——歐洲兩大軍事集團對峙僵局下的‘中日求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