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國的俾斯麥,曾被慈禧太后稱讚為“再造玄黃”之人

俾斯麥是德意志帝國的首任宰相,被稱作“鐵血宰相”,是十九世紀中後期在歐洲政壇上的風雲人物。

他心狠手辣,經常以鐵血手段鎮壓各種叛亂,他也是一個可以在外交上縱橫捭闔的翹楚,利用縱橫之術,取得了很多的外交成就。

中國的俾斯麥,顧名思義就是中國歷史上出現的類似俾斯麥一樣的人物。也許在中國歷史上類似俾斯麥的人有很多,但是不得不說,與俾斯麥同一年代還被很多人稱作中國俾斯麥的也只有晚清重臣李鴻章了。

李鴻章,安徽合肥人,晚清名臣,被世人稱作“李中堂”,是晚清最為重要的外交大臣,也是當時最為出色的外交大臣,曾挽大廈於將傾,被慈禧太后稱讚為“再造玄黃”之人,可見當時李鴻章對於晚清的重要性。那麼李鴻章為什麼能夠取得如此輝煌的成就,並且還被人稱作是中國的俾斯麥呢?

他是中國的俾斯麥,曾被慈禧太后稱讚為“再造玄黃”之人

一、求學名師,仍需歷練

關於李鴻章的成就,還得從他拜師學藝說起。身為一介書生,李鴻章自然是勤奮好學,勇於拼搏,不過在很多情況下,僅僅這些是不夠遠遠的。一個人再怎麼天資聰穎,如果沒有適合的機遇,沒有人生的引路人,也只能說他是在閉門造車,求路無門。

不過,千里馬還是遇到了他的伯樂。李鴻章青年時曾求學於曾國藩門下,當時的曾國藩可謂是意氣風發,正值仕途的鼎盛時期,這對於青年才俊李鴻章也多有教導。後來因為兩人政見不和,李鴻章也就離開了曾國藩的門府,到他處求學。

他是中國的俾斯麥,曾被慈禧太后稱讚為“再造玄黃”之人

後來正值朝廷用人之際,在曾國藩的支持下,李鴻章回到故鄉開始創建了他自己的淮軍,不過組建的淮軍在與太平軍的戰鬥之中卻多次敗於長矛之手。李鴻章非常想要建功立業,但是又不知道自己錯在何處,於是寫信投奔當時取得赫赫戰功的恩師曾國藩。

然而曾國藩給李鴻章的回信中卻委婉謝絕道:“少荃翰林也,志大才高,此間局面窄狹,恐艨艟鉅艦,非潺潺淺瀨所能容,何不回京供職?”其實當時曾國藩對於李鴻章的才能還是比較賞識的,“智大才高”並不完全是在嘲諷李鴻章。

李鴻章的確是有一些才能,但是當時的李鴻章太過於張揚,做事浮躁,急功近利,曾國藩希望李鴻章多加歷練,日後再為自己所用。

他是中國的俾斯麥,曾被慈禧太后稱讚為“再造玄黃”之人

二、小有成就,逐漸蛻變

經歷了數次的磨難與失敗之後,李鴻章的心性終於有所改觀,從現實的殘酷之中意識到了自己的缺點,漸漸地走出了屬於他自己的一條路。因為受到鬼谷子縱橫學說的影響,再加上前人林則徐和魏源等人的思想影響,李鴻章逐漸形成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戰略思想。

他以外交手段與各國列強謀取利益,與洋人合作,購買洋人的武器來裝備自己的淮軍。當曾國藩的湘軍在太平軍面前節節敗退的時候,淮軍卻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成績。此時的李鴻章,已經在複雜的社會之中磨練了幾十年,做事圓滑,極擅說辭,在與洋人打交道方面小有成就。

這時候的李鴻章雖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他為人也

極為謙虛,不再像以前那般張揚,當時曾國藩對李鴻章的評價則是“才大心細,勁氣內斂,大才可用。”從此,曾國藩也將李鴻章看作是自己的接班人,大力扶持李鴻章,使得李鴻章的淮軍進一步得到了發展,最後成為曾國藩剿滅長矛的一股不可或缺的力量。

他是中國的俾斯麥,曾被慈禧太后稱讚為“再造玄黃”之人

三、繼承衣缽,不辱師命

曾國藩臨死之時,對李鴻章也是極為看重,他即使老眼昏花,病入膏肓,也沒有忘記對李鴻章的諄諄教導。他不遠千里將李鴻章召回自己的身邊,將自己一生所學都授於李鴻章,並且他還鼓勵李鴻章道:“少荃天資與公牘最相近,將來建樹非凡,或竟青出於藍也未可知。”

此外,曾國藩還極為強調李鴻章擅於外交,應充分發揮這一個優勢。當時的曾國藩因為受到離世好友胡林翼的影響,已經意識到大清朝在軍事和科技很多方面都落後於西方列強,引進西方技術已經是迫在眉睫。雖然曾國藩也曾組織修建工程,派出留洋學生,但當時的他終究只能看到開花,不能看到結果了,所以他將自己的遺願交給了李鴻章,讓李鴻章興辦洋務,學習西方的優秀文化,把自己的國家建設得更加強大。

他是中國的俾斯麥,曾被慈禧太后稱讚為“再造玄黃”之人

在曾國藩去世之後,李鴻章幾乎完全繼承了其衣缽,成為晚清的主要力量之一。他曾參加過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的主要戰役,也在後來鎮壓捻軍起義中取得重大成就。他繼承了曾國藩遺願,領導起洋務運動,極大地推動了近代中國生產力的發展,是當時一場帶有資產階級性質的革命運動。

總的來說,李鴻章的確是不辱師命。他是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人,是淮軍和北洋水師的創始人和統帥;他建立了中國第一支西式海軍——北洋水師,創立不久的北洋水師被稱作是東方第一艦隊,在亞洲位列第一,只是因為後來官員貪汙腐敗以及日本舉全國之力購買了吉野艦,方才使得北洋水師在中日甲午戰爭之中全軍覆沒。

他是中國的俾斯麥,曾被慈禧太后稱讚為“再造玄黃”之人

四、甲午戰爭與《馬關條約》的簽訂

在甲午戰爭中,李鴻章所器重的丁汝昌和鄧世昌等人,可以說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即使戰敗也沒有給日軍留下自己的戰船。即使可以苟且偷生,也沒有選擇投降敵人,可見李鴻章知人識人,如果不是制度的限制以及階級侷限的話,李鴻章的北洋水師也許可以打退敵人,自然也就沒有後來的《馬關條約》了。

在北洋水師全軍覆沒之後,淮軍的很多駐地也相繼失守,北京城已經岌岌可危。這時候,慈禧太后完全慌了,她沒有想到李鴻章的軍隊會敗得如此之快。她在中日決裂之前想要從自己的六十大壽之中調出百萬兩銀元支持淮軍,但也為時已晚,早知今日何必當初呢?如果不是這樣腐敗的朝廷,北洋水師又何至於全軍覆沒呢?

他是中國的俾斯麥,曾被慈禧太后稱讚為“再造玄黃”之人

帝國主義的鐵蹄已經逼近北京城,慈禧太后等朝廷主要勢力開始慌了,為了避免首都淪陷,朝廷派出了與日本議和的隊伍,不料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卻不承認朝廷派出的議和隊伍,說清朝只有李鴻章方才有資格與日本議和。慈禧太后等人無奈,只能派出李鴻章與之議和。

當李鴻章到達日本之時,首相伊藤博文以非常隆重的儀式來歡迎李鴻章,開口不提議和之事,倒是李鴻章以兄弟鬩於牆外禦其侮的道理開始討論議和之事。通過據理力爭之後,雙方的談判陷入到了僵局。後來李鴻章在日本遇刺,被射瞎一隻眼。

這時日本方面開始慌了,俄軍在東北邊境已經蠢蠢欲動,日軍所發動的甲午戰爭已經不能繼續打下去了,而李鴻章又在日本受傷了,日軍不能繼續拖下去了,於是就加強了侵略的腳步,直逼北京。李鴻章即使知道俄軍的動向,但是通過之前他請求英俄調停中日甲午戰爭失敗之後,自然不能寄希望於俄國人,再加之北京城已經岌岌可危,最

後他還是與日本方面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

他是中國的俾斯麥,曾被慈禧太后稱讚為“再造玄黃”之人

在甲午戰爭之中,李鴻章雖然是失敗者,但是首相伊藤博文對於李鴻章還是比較尊重的,他開口只說兩國之間發生戰爭,實在是雙方的不幸,並沒有表現出勝利者在失敗者面前的那一種趾高氣揚。除此之外,首相伊藤博文也對當時的李鴻章評價道:“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

可見李鴻章在外交場上的重要地位,在世界列強眼中的強悍實力,他的辦事能力和談判能力不是一般的厲害。

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淮軍的潰敗,可以說甲午戰爭使得李鴻章淨失左膀右臂,屬於他的親信力量不復存在了,然而李鴻章對於清朝的重要性卻依舊不容忽視。

他是中國的俾斯麥,曾被慈禧太后稱讚為“再造玄黃”之人

五、義和團運動和《辛丑條約》的簽訂

後來因為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派縱容義和團運動,大肆攻擊西方列強的大使館,使得帝國主義列強組成了強大的八國聯軍陣營,不當鎮壓了義和團運動,還攻佔了北京城,迫使清政府西遷。在如此危難的時刻,八國聯軍依舊只願意與李鴻章議和,而清政府似乎也只能派出李鴻章來議和。

在與八國聯軍的談判之中,李鴻章也是據理力爭,然而弱國無外交,如甲午戰爭一樣,失敗方有什麼資格在談判桌上與對方爭呢?即使如此,李鴻章也是利用縱橫之術,承諾給予俄國好處,來減少《辛丑條約》上的賠償。

在《辛丑條約》簽訂之後不久,李鴻章也因為胃食管靜脈破裂而與世長辭,並沒有兌現給予俄國的好處,使得俄國使臣氣憤不已。

他是中國的俾斯麥,曾被慈禧太后稱讚為“再造玄黃”之人

六、小詩文有話說

從《馬關條約》到《辛丑條約》,揹負最大罵名的似乎都是李鴻章,承受最大恥辱與傷害的似乎還是李鴻章。然而,他哪一次不是在談判桌上與對方據理力?哪次不是用他那三寸不爛之舌將不平等條約的損失降到最小?

史料稱李鴻章為“中興名臣,與軍事相終始。”從以上概述可知,事實的確如此。從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中興起,在鎮壓捻軍起義中大顯身手,在洋務運動中到達鼎盛時期,創立了淮軍與北洋水師,在甲午戰爭中沒落,卻憑藉著在世界列強眼中的威望,間接參與了八國聯軍侵華的反抗戰爭,並且被列強指名道姓與之簽訂了《馬關條約》和《辛丑條約》。

歷史人物都帶著歷史的印記,多多少少具有時代背景的侷限性。中國的俾斯麥予之稱呼也許恰到好處,只是一個人的力量終歸是太過弱小,還不足以改變歷史在大環境下的進程。

參考資料:《清史稿·卷四百十一·列傳一百九十八》、《李文忠公全集》、《清史稿·李鴻章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