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與對的衝突?《安提戈涅》憑什麼被稱為“最偉大的悲劇”?

關於古希臘悲劇《安提戈涅》(索福克勒斯著)

,最著名的莫過於哲學大師黑格爾對其的盛譽:“我對古代和近代的優美的戲劇傑作幾乎全都熟悉,每個人也能夠而且應該熟悉,我認為從衝突這一方面來看,《安蒂貢》是其中一部最優秀最圓滿的藝術作品。”“這部悲劇是一切時代中的一部最崇高的,而從一切觀點看都是最卓越的藝術作品。”黑格爾強調,悲劇中的衝突是使之成為圓滿戲劇的重要因素,而《安提戈涅》無疑在這一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本文主要從自然法和國家法的衝突、精神分析學中個人死亡慾望與現實的衝突兩個層面,淺要分析安提戈涅的行動背後潛藏的深刻含義,帶領大家領略古希臘悲劇的無窮魅力。

對與對的衝突?《安提戈涅》憑什麼被稱為“最偉大的悲劇”?

索福克勒斯

一、自然法和國家法的衝突

在悲劇中,克瑞昂和安提戈涅分別代表一種力量。克瑞昂代表國家法或人法,安提戈涅則代表自然法或者神法。自然法是所謂神的法律。赫拉克利特說:"人類的所有法律都以唯一的—神的—律條為生。"伯里克利在演講時說,“不履行這種法律將招致公認的恥辱。” 因此,悲劇認同了當時普通雅典人的世界觀——對神虔誠,順從神的意志。黑格爾把這種支配家庭或親情倫理的規律稱作“神的規律”,也就是神法。在他看來,人活著的時候遵循的是“人的法律”,即國家法,而作為死人,就屬於家庭,受神法支配。在與克瑞昂的爭執中,安提戈涅首先提出反駁和爭論的支撐就是神。

在劇本453行, 安提戈涅說道,“我不認為你的法令是有這麼大的效力,以致一個凡人可以踐踏不成文的永不失效的天條神律。後者的有效期不限於今天或者昨天,而是永恆的,也沒人知道它們是何時出現的。我不能因為害怕任何凡人的傲慢去違反這種天條,以致遭受神的懲罰。”

這一宣言似的話語成為自然法對抗國家法的爭論的開端。而國家法是克瑞昂作為城邦的君主所代表的法律,這一法律在君主處理國家事務時具有的最崇高的效力,也理應為所有公民所遵守。波呂涅科斯作為城邦的敵人,給城邦帶來了混亂和災難,造成了流血和犧牲,從國家法的角度來看,理應受到一定的懲罰,否則將無法實現法律所保障的公平。以此來看,克瑞昂並不是一個“暴君”,他頒佈禁葬令是為了維護城邦穩定和法律權威。

對與對的衝突?《安提戈涅》憑什麼被稱為“最偉大的悲劇”?

在古希臘,神的權威無疑是凌駕在世俗權力之上的,人們信神敬神,相信神會給予他們庇佑,如果違背了神的法律,就會受到神的懲罰。另一方面,古希臘人非常重視喪葬問題,他們認為死者如果暴露不葬,不但魂魄不能分散歸於地下,而且會觸犯天地神祗,對於天理人情均有違反。羅念生先生在其著作中也說到:“因為古希臘人相信,一個人死後,如果沒有埋葬,他的陰魂便不能進入冥土,他們並且相信,露屍不葬,會冒犯神明,殃及城邦。所以,從古希臘人傳統的宗教觀點來看,克瑞昂的禁葬令不但違反風俗,而且會禍及人民”。安提戈涅不顧克瑞昂的禁葬令而執意去安葬波呂涅科斯,是對希臘傳統的遵循。而且她的這一做法在整部劇中受到歌隊、城邦人民以及克瑞昂的兒子海蒙等人的贊成,他們甚至還對克瑞昂進行了勸誡,而使得他們認同安提戈涅行為的正是她與其兄之間的親情倫理和自然法原則。在他們眼中,安提戈涅的行為是光榮的,是親情倫理的體現,是與神的旨意相符合的,而克瑞昂無疑是選擇站在了神的對面,濫用神賜的權力侵犯神的權力,註定是要遭受到懲罰的。所以,在悲劇的末尾,克瑞昂失去親人,孤苦伶仃。

自然法和國家法的對抗,在古希臘這樣一個敬神的時代,其結果顯而易見。但是在劇作中,索福克勒斯安排的一個小小的細節,顯示了世俗權力對神權的小小的抗衡。在悲劇第1100行寫道,聽完先知特瑞西阿斯的語言,眾人懲罰安提戈涅的心開始動搖,歌隊長建議是說先把安提戈涅放出來,再去安葬波呂涅科斯,以此想對即將造成的不幸加以補救。但在實際行動中,克瑞昂卻先下令清洗和埋葬了波呂涅科斯的屍首,然後才帶人去石窟釋放安提戈涅,這一行動的延異從一個方面顯示出克瑞昂最後改變想法,轉向服從神律,屈從於對未來的不可知的恐懼到底是不情願的。在這個維度上思考,如果神的法律真的有如此之大的震懾力,那麼克瑞昂身為同樣籠罩在神的威嚴下的人,又怎會不感到恐懼呢?他是如何敢提出這一禁葬令的?身為城邦的君主,他最想要做到的就是穩固政權,獲得民心,懲罰波呂涅科斯確實能達到這一目的,但懲罰有很多種,克瑞昂為什麼一定要選這種會觸犯神律的方式呢?而且通觀全劇,神並沒有真正的出現,只是在人們的話語中佔了一定的分量。更有力的證據是,歌隊長一開始是贊同克瑞昂的禁令的,而其妹伊斯墨涅也沒有被安提戈涅的神法的說辭打動,拒絕參與安提戈涅神聖的反叛,這是否從側面顯示了神的地位正在以一種不可察的趨勢慢慢趨於下降?

對與對的衝突?《安提戈涅》憑什麼被稱為“最偉大的悲劇”?

二、人的無意識慾望與現實的衝突

精神分析倫理批評中將安提戈涅作為人的無意識慾望的主體進行認知和解讀。他們認為,安提戈涅並非是依據家庭倫理義務而去埋葬其兄波呂涅科斯的屍體,而是按照自己的慾望行事,即死亡慾望。而從克瑞昂的角度看,他執意於曝屍不葬波呂涅科斯,從主體慾望分析,是對城邦的背叛者的一種報復心理。拉康認為,悲劇的本質在於使人勘破自己的妄念,承認慾望的痛苦。他進一步指出,悲劇的全部重心在於慾望,在於慾望的不折不撓。

當俄狄浦斯的身世大白於天下,悲劇發生,很多人的命運其實已經被書寫。安提戈涅突然從一個生活優渥,備受寵愛的公主身份轉換成了一場複雜關係中無辜的受害者。她的出身不再高貴,甚至羞於啟齒。先前生活的座標系完全被打亂,世界的秩序完全翻轉,“真正分享安提戈涅的世界且不會改變的只有她死去的哥哥”,這隱含的是她與先前那個物質世界、文化世界和符號世界的唯一不會改變的聯繫了。安提戈涅面對的是一個文化的災難,即生活世界的秩序紊亂。她想宣洩和排解自己心中的痛苦,這是她重新證明、肯定和界定自我的一個行動。正如安提戈涅在劇中所言,她要通過這樣的行為來表示自己“不愧為一個出身高貴的人呢,而不是一個賤人”。安葬哥哥只是一種手段,她曾兩次給波呂涅科斯的屍體上蓋上了一層細細的沙子,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埋葬。她想要證明自己的高貴血統,重新獲得社會關注和榮譽,而她深知,在抗爭中作為主體的這種死亡,是這一追求的最完美化的結果。人最大的追求就是獲得主體性。這也是她反對伊斯墨涅對她的罪行保持沉默的原因,如果那樣她會更加憎恨伊斯墨涅,她迫切的想通過死亡來證明其存在的地位與價值,而通向這一結果的路途只有一條,就是犯罪。拉康指出,安提戈涅是精神分析倫理學中一個典型,因為她絕對按照自己的慾望行事,安提戈涅是以一種犯罪的形式來實現自己的慾望的,那就是違反克瑞昂的法律。

安提戈涅自己也說道:“我除了因為埋葬自己的哥哥而得到榮譽之外,還能得到更大的榮譽了嗎?”由此可以看出,安提戈涅是一個死亡慾望的純粹能指。

對與對的衝突?《安提戈涅》憑什麼被稱為“最偉大的悲劇”?

克瑞昂作為城邦的君主,他有權力慾望,而且他的職責是維護城邦的和平穩定。波呂涅科斯攻打城邦的的行為對於克瑞昂來說,就是一種背叛行為。這個背叛者給城邦帶來了流血犧牲,甚至想動搖城邦的政權,不由得使克瑞昂憎恨的無意識潛在增長。當波呂涅科斯戰死,克瑞昂作為掌權者能對他進行處理時,對城邦反叛者的報復心理就顯露出來。他選擇了對死者來說最殘忍的懲罰,讓其肉體在日光下曝曬,被野狗禿鷹叼食,讓其靈魂無法找到歸處,從精神分析的角度看,這大抵是報復心理在作祟。人的無意識慾望總是以突顯人的主體性為根本目的,這裡克瑞昂的心理也是為了彰顯其城邦君主權威的慾念的發展。

精神心理學的研究無疑為後世理論家重新開拓《安提戈涅》這部偉大的悲劇的深刻內涵指引了新的挖掘方向,也給予世人更多的啟發。人的行動,無論正義與否,都暗含著一定的心理要素,無意識慾望往往在人的行為動作中佔據主導地位,從這個角度分析,主體的行動往往會有不一樣的意蘊。

結語

《安提戈涅》作為一部偉大的悲劇,其主旨意蘊很值得探討。黑格爾所持的倫理衝突雖然將安提戈涅和克瑞昂放置在了不同的倫理角度上,捍衛不同的法律原則,但也有其片面性;精神分析學以主題慾望為主分析行動者的推動因素,打開了新的研究方向的大門,但也需進一步深入研究分析。悲劇的衝突中到底誰對誰錯,孰是孰非,誰能作出一個準確的評判呢?也許這就是古希臘悲劇能夠始終閃耀在文學歷史長河中,其最深刻的魅力所在。

對與對的衝突?《安提戈涅》憑什麼被稱為“最偉大的悲劇”?

希臘古劇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