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清省璜 峽谷 瀑布 遊子情

閩清省璜 峽谷 瀑布 遊子情

網絡配圖

在閩清縣省璜鎮谷口村和橫坑村交界處,有一處幽深的峽谷——橫坑闌。兩岸山勢陡峭,懸崖聳峙,闊葉喬木參天蓋地,遮掩得整個峽谷隱隱約約,頗顯神秘。入口便是一座廊橋,稱之“龍崗”。始建於清同治年間,跨踞在深澗上。橋北端是五顯大帝殿,後上方疊建文昌閣,橋的南面便是戲臺。舊時鄉賢請戲班來此演出,這裡便熱鬧起來。鄉親們秉香攜燭,先給五顯大帝和文昌帝君上香,再坐在自帶板凳上看戲。在喧天鑼鼓和煙霧繚繞中,南岸演繹帝王將相,才子佳人;北岸眾人則沉湎於戲文而不肯自拔,別有一番韻味。橋頭搭戲臺,隔河看戲,恐是閩清獨有?平時,這裡清幽恬靜,只有潺潺的流水聲和著鳥鳴匯成一曲大自然的交響樂,難得有人來享受這無塵的世界。

沿著溪畔的小路信步往峽谷縱深幾十米,但見一道七八米高的瀑布,像入水的蛟龍跌入水潭,濺起水霧在陽光的映照下生成一道彩虹,橫臥在碧波盪漾的水潭上方,形成虛實二龍戲水的奇特景觀。這就是龍潭;沿著龍潭邊的石板小路向上攀登,穿過樹隙,又有一道十幾米的瀑布,像一柄利劍,斜插向一泓清澈的水潭,潭的上方,一塊突兀的大石頭,酷似一頂古代將軍的頭盔,這潭就是將軍潭。

順著將軍潭邊新砌的石階蜿蜒而上,百餘步後有一亭,曰泗州亭。主樑上“道光丁亥”字樣清晰可見,亭中神龕已無供奉,泗州文佛金身已然不在,想必又是“史無前例”的傑作吧!唯有香爐中嫋嫋香菸告訴人們這裡依然香火旺盛。短短百多米峽谷,古木森森,水聲潺潺,卻也文武齊全。五顯大帝、文昌帝君、泗州文佛,還有那綠水瑩瑩的將軍潭,無一不寄託著谷口鄉民崇文尚武的美好願望。

站在峽谷盡頭橫溪村口的休閒廊橋“聚龍橋”上,俯瞰整個峽谷,儼然深不可測;側耳傾聽陣陣松濤夾雜著兩道瀑布的嘩嘩水聲,時而像金戈鐵馬,沙場點兵,彷彿再現那慘烈的崢嶸歲月;時而像風拂楊柳,娓娓細語,一派祥和的天籟之音,引人們無盡遐想——

閩清省璜 峽谷 瀑布 遊子情

在那風雨如磐的年代,谷口這個小山村走出一位小鐵匠張昌龍,毅然決然在閩西紅區參加了工農紅軍。從此,張昌龍的一生便與軍工事業結下不解之緣。他是閩清縣第一個紅軍,第一個共產黨員,是谷口村的驕傲和自豪。在堅持三年遊擊的南方戰場上,在新四軍揮戈橫掃日寇的戰場上,解放戰爭的戰場上,由他手修造的槍械、彈藥無數,直殺得驚天地泣鬼神。解放後,張昌龍同志仍活躍軍工戰線上,曾擔任南京軍區後勤部軍械部部長,副軍級幹部,是我國軍工事業的奠基者,為我國的軍工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

一九五七年,張昌龍同志曾經回鄉一次。當時他已是大校軍銜,但仍輕車簡從,一襲布衣,回到谷口住了一夜。那一夜,他和鄉親們一起促膝長談,憶舊敘新,但絕口不提自己的職務,只是交代了鄉親們有事找黨和政府,不要找他。第二天,他悄無聲息地走了,此後再也沒有回過家鄉,他心中只有國家,只有大家,沒有小家,展現了一個共產黨員廉潔奉公的高風亮節。

在張昌龍故居,那栩栩如生的雕塑,展示了張昌龍同志艱苦卓絕的革命生涯,記載了革命先輩的豐功偉績。

無獨有偶,與張昌龍故居隔河相望的“康園”,是國軍少將黃紹良先生於一九九二年建成的房屋。一九二六年出生在谷口的黃紹良先生,年少時曾就讀於文泉中學,值日寇入侵,先生違悖了父親要他繼承懸壺濟世的囑咐,遂投筆從戎,以一腔熱血投身抗日戰場,轉戰大江南北,屢立戰功。國民黨兵敗隨軍渡臺,偏居孤島卻難割捨思鄉情懷。隨著改革開放後兩岸關係和緩,於一九九○年回鄉省親。並動員其同鄉也是國民黨退休軍官的黃紹章回鄉一起向谷口小學、文泉中學、橫坑闌龍崗捐款。紹良先生買地建房,取名“康園”,以紀念乃父貽康公,也藉以表達多年未能為家做點事的愧疚。並說,待臺灣迴歸,他就落葉歸根,回鄉安居。紹章先生也在故鄉長廳自然村修建一座石拱橋,取名“慈母橋”,承載了紹章先生不能侍奉慈母的愧疚之情以及對慈母的深深懷念。

一河之隔,國共兩將,一樣地愛國愛鄉。莫非那一段短短的梅溪,也像那一灣淺淺的海峽?梅溪之上早已有了橋,暢通無阻,而海峽呢?紹良、紹章先生都曾為祖國統一鼓與呼,他們的美好願望何時能實現呢?

青山不改,綠水長流。橫坑闌裡,百米峽谷美如畫廊,將軍潭水輕輕吟唱,那是母親對遊子的深情呼喚......

作者:邱 祥 王致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