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路过的人只看见了黑暗,他却看见了光明

认识了自己也就认识了世界

——余华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路过的人只看见了黑暗,他却看见了光明

科幻小说历来在科技强有力的支撑下,多是写对人类的福祉,如人类未来居住的星球,或医学攻克的难题等等。心理分析多用在侦破小说里面。很少有作者将心理分析用在科幻小说里的。但《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就是这么一部小说,作者通过心理分析将科幻和人文关怀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戏剧性的故事,深刻的思想和细腻的语言,使整部小说充满痛苦和温暖,微笑和伤感。

小说的作者是美国作家丹尼尔·凯斯,他出生于纽约,仅拥有布鲁克林学院心理学学位。在1959年这部作品以短篇小说发表于《奇幻与科幻杂志》,荣获雨果奖;在1966年他将此故事拓展成长篇后,又获得当年的星云奖,一举夺得了科幻小说届最重要的两项大奖。在我国,也只有刘慈欣的作品《三体》曾荣获过此奖项。此后这部小说多次被改编成影视剧,比如美国在1968年将其改编成电影《查理》,日本TBS电视台也在2015年将其改编成电视剧。

故事的主人公是自幼就被父母遗弃的查理·高登,他是一个弱智,在一家面包店工作,生活满足而快乐。在他32岁生日的前一个月,史特劳斯博士和尼玛教授给一只名叫“阿尔吉侬”的小白鼠做了手术后,老鼠的智商达到了可与人相媲美的程度。于是只有5岁孩童智商的查理成为了第一例接受手术的人类。手术后的查理智商飞速提升,成为了天才。但黑暗也开始笼罩着他,同事们将他赶出了面包店;多年未见的父亲认不出他,精神有问题的母亲再次将他逐出家门;他找到了实验的破绽所在,却无法找到解决的方法。最终,查理决定在智商重新回归到弱智的这段时间里继续完成失败的实验。

这是一部包含着生命、人性、科学、伦理……的小说,它通过塑造查理的朋友、父母以及教授等鲜活的人物形象,来展示查理的精神世界。小说中弱智与天才,黑暗与光明的交替出现,让读者真实的感受到了智商的作用,它可以具有魔法般的力量改变世界,也可以像肥皂泡一样瞬间破灭。有人通过它看见了黑暗,如恐惧、排斥、伤害、失败……,查理却通过它看见了黑暗之外的光明,从而尊重生命、理解人性、敬畏科学。这源于查理的自我认知,明白了黑暗的来源不是这个世界,而是自己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路过的人只看见了黑暗,他却看见了光明

电影《查理》

1、认识自己,冷静地看待生命的历程

小说是以作者的日记形式表达出来的,这种别具一格的写作手法,在文学作品里比较巧妙和罕见,这也正是吸引读者的地方。

文中的查理为了配合实验进展,每天要写“进步报告”。

在最初的“进步报告”里,文中运用了大量的错别字,表现出了查理智商水平的低下,接着在“进步报告”里不再出现错别字,到再次开始出现错别字,巧妙描绘出了查理的智商由低到高、由高到低的变化,暗含着查理命运的巅峰和波谷、幸福与悲惨的轮番转变的过程。

随着查理智商的不断提高,随之而来的是记忆的苏醒,作者也在书中通过插叙的方式,将查理既往的坎坷遭遇细致入微地刻画了出来,这种智商提高的喜悦与智商愚钝的酸涩相互交融,相互混杂的过程,有一种酸甜苦辣皆在其中的滋味。

在人们缺乏自我认识的的时候,觉着世界应该是完美的,理想的生活状态应该是幸福快乐的。而查理由天生的弱智到天才智商的逆袭再回归到弱智,

在这短短的几个月查理就经历了人们一生都要经历的东西,学习知识,智力发育,然后又快速衰退,这个过程犹如每个人的婴幼儿阶段和耄耋之年的旅程,让人们有一种预先看到自己未来的感觉,这种感觉其实也是对老年变迟钝后的恐惧。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路过的人只看见了黑暗,他却看见了光明

日剧《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

2、走出主观意识的束缚,用更高的层次剖析人性的哲理

①摆脱固化思维,才能正确看待友情转变

查理重新回到蛋糕店后,文中写道:

后来金皮拖着他的坏脚过来他说查理如果有人惹你或想占你便宜你就告诉我或乔或是弗兰克我们会把他摆平。我们要你记住你在这里有朋友绝对不要忘记。我说谢谢金皮。那让我觉得很棒。

从前弱智的查理不明白尊严与屈辱、平等与歧视等字眼的真实含义,他总认为那些戏弄他的人都是朋友,所以很快乐。其实蛋糕店里的那些所谓的朋友只是把查理当成了一个戏耍的对象。

他们生活工作都在社会最底层,有的还身有残疾。对查理的友爱只是想从查理的身上找回脆弱的自尊与自信,因而在一个个开怀大笑的背后却掩藏着一颗颗自卑的灵魂。

当查理变得聪明以后,他们那点可怜的自尊被嫉妒撕扯得七零八落,他们不能接受曾经被自己踩在脚下的人优于自己,于是集体排斥和憎恶查理的存在,直至彻底将他赶走,那种内心的隐痛才慢慢缓解。

在查理又恢复弱智重新回到面包店,遭新店员欺负时,那群曾经欺负他并赶走他的“朋友们”一个个的站了出来,挡在了他的前面,像真正的朋友一样两肋插刀地来保护他。

阿德勒说过:当个人面对他无法应付的问题时,他表示他绝对无法解决该问题,此时出现的情绪便是自卑情绪

在生活中,人们内心都有或多或少的自卑情结,它是增进人类地位的原因,而人类文化的进步也是以自卑感为基础。那些以前靠着戏耍查理来寻求存在感和优越感的人们,在保护他人,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为了让自己更有适应能力来改变环境,进而才摆脱了内心的自卑,获得了自己的自尊与自信。因而,友情的转变,其实是弱者思维向强者思维的转换过程,只有兼具这两种思维的人,才能更好的的理解这个世界。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路过的人只看见了黑暗,他却看见了光明

日剧《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

②摆脱道德框架,才能客观评价亲情的抉择

如果没法原谅她,我这一生都会一无所有

随着查理记忆的逐渐复苏,他也逐渐知道了看见了父母的想法。母亲个性强,事事不愿落后于人。查理的智商成为母亲心中的痛,这也使她变得反复无常。母亲始终不同意将查理送往弱智儿童学校,并坚持无论花多少钱无论付出多大代价都要治好查理的病,让他变得聪明。

父亲经过理性的思考,他愿意面对与接受这个现实。

他俩都为了说服对方,开始喋喋不休的争吵,而母亲歇斯底里的怒吼,让小查理整日战战兢兢。他们各自秉持自己的观点互不相让,如同辩论赛的双方激烈的争论着,母亲抱着渺茫的希望,想尽力解决一切问题,父亲想尽快恢复规律的生活,想接受与适应既成事实的现实,是非曲直一时根本无法用简单的孰对孰错来判定。

随着查理妹妹的出生,母亲放弃了对查理无谓的治疗,接受了查理弱智的事实。

但母亲也变得更加“现实”,为了避免聪明健康的女儿受到查理的影响与伤害,她最终选择抛弃儿子。

多年后的父亲已认不出查理,母亲却认出了他,或许母亲的负罪感多于父亲。因而他们的离异以及母亲出现的精神障碍,恰恰说明了母亲已将自己放在了道德的审判席上,接受良心的审判,永远都走不下来。

现实,很残酷;抉择,很无奈。母亲的决绝,看似是人性的冷酷,却是渺小的人类在命运面前表现出来的无奈与煎熬,也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才能真正明白和体会母亲内心的挣扎。因而母亲的抉择已超越了人类的道德范畴,怎么选择都是错,怎么做也都是错,所以旁观者则很难用道德的标准去评判查理的母亲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路过的人只看见了黑暗,他却看见了光明

日剧《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

3、走出“小我”的控制圈,用高尚的动机看待科学与人伦的关系

狄德罗说过:人是一种力量与软弱、光明与盲目、渺小与伟大的复合物。

阿尔吉侬是一只小白鼠,是智力手术的先驱者。在教授们的眼里,查理和阿尔吉侬有个共同的名字,那就是实验品。

在查理的弱智阶段,他没有能力认识和把握自我,因为一无所知,所以没有痛苦。但成为天才后的查理,开始思考教授们贴在他和阿尔吉侬身上的标签,有了对人基本尊严的认知和需求。不管是弱智还是天才,他都应该是一个人,都应该得到人的尊严,而不是人类的实验品。

虽然从科学的角度来看,他是手术的实验者。但从人性的角度,他却是一个享有自己的隐私和权利的独立个体。两者似乎不存在冲突,既是实验又是治病。但在人类伦理道德上,两者却是一种对立的矛盾。

在人类进步的过程中,离不开科学的发展,科学家们孜孜不倦历尽艰辛,在无数次的实验失败后才得出科学的理论。他们默默奉献并倾其一生,给人类解决了种种的困难,比如试管婴儿、器官移植等,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幸福指数和生活质量。

但查理的困惑,即科学与人伦的关系也是科学家们关注的焦点。事实上,科学家们将自己当做阿尔吉侬,进行以身实验的不在少数,如美国科学家斯塔宾斯·弗斯为了发现黄热病的传播途径,直接将病人的体液涂到眼睛上,甚至喝下病人的呕吐物……。因而,查理认识到了科学的进步需要向伦理挑战,失败的实验所获得的教训,也是走向成功的关键。于是,他决定为和自己同病相怜的人,以及人类的未来,在有限的宝贵时间里,继续寻找“阿尔吉侬·高登”实验失败的原因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路过的人只看见了黑暗,他却看见了光明

日剧《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

4、认识自己,冲出内心的迷障,获知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罗曼罗兰说过: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借用柏拉图的引言,通过查理从弱智走入智识,如同一个人由黑暗走入光明的过程,告诉人们这是每个人成长的过程。只是鲜有人会像查理一样,因为灵魂的随时凋谢,每天都在时间和空间里寻找过往,认识自己,最终冲出了内心的弥障,在有限的时间内继续进行科学实验。

在我们的一生中,我们总是希望每天的日子都是鸟语花香,但生活却往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没有套路,不会按着规矩来,有时在让你尝过生活的甜头后,又会出其不意地给你当头一棒,然后夺走你手中的一切,将你打回原形。命运残酷的地方便在于此,它给你了一切,却又让你眼睁睁地看着它一点点收回一切。因而,此时的你会被漫无边际的黑暗包围,虽然困顿与痛苦,但一定要有清醒的头脑,那就是

认识自己

这个过程很痛苦,或许那里有自己不愿触碰的过往,或许有自己不愿承认的东西,但唯有拂去心头的焦躁,平静地看着自己的内心,才能了解自己最真实的想法,才能真正地认识自己。

老子曾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胜己者强。”

在认识自己后,就要坦然面对,接受自己的不完美,这种不完美不是说失去希望,而是因为各种原因带来的残疾、病痛、障碍等。如文中的查理就曾有过内心的障碍而一度迷茫。当自己意识到这种缺陷无法改变时,就应该努力找寻自己真正擅长和热爱的东西。这种热爱,会让自己充满斗志,接受磨砺。从而让自己成为那个战胜自己的真正强者。如霍金,乔布斯,虽然一个重病缠身,一个暴虐刻薄,但他们都给人类留下了卓越的贡献。

在接受了自己的优缺点后,也就明白了自己的“天花板”在哪里

。那么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就会坦然面对生活中的诸多矛盾,松解自己内心的结,将注定要经历且避免不了的或打击,或失败,或痛苦的挫折,作为自己获得生命价值与意义的垫脚石。文中的查理正是因为认识了自己,明白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所在,才会继续完成实验。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路过的人只看见了黑暗,他却看见了光明

日剧《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

因而,只有真正

认识自己后,自己看到的事情才会更客观,更全面。才会懂得每个人眼里的世界与价值体系都存在不同与差异。那么自己也就不会再计较,不会再执拗。因此,才能冲出内心的迷障,在别人看见黑暗的时候,自己却能看见黑暗之外的光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