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分析

前言

本文試圖從拼多多的歷史沿革、產品定位與發展來分析以下幾個問題,並對其之後的發展提出自己的思考。

  • (1)拼多多的產品定位?
  • (2)拼多多產品版本變化?
  • (3)拼多多當下產品進展?

拼團這種購物模式我們並不陌生。以人多湊單多買的形式倒逼商家讓利,早在電商出現以前我們就遊刃有餘:買菜的時候在同一個攤位買了白菜、蘿蔔、筍,讓攤主便宜一些;跟姐妹一起逛街,一起在一家店買了衣服,讓店家便宜一點。拼多多以C2B的社交電商來定義自己,我猜想大概也是人多湊單像是下游經銷商拿批發價的感覺。

當年百團大戰的時候,雖然也是打著拼團的名義,但都是統一拼團價,一人也能團,並沒有這種“因買的多而價低”的體驗。但在拼多多上有明顯的感覺。拼多多是2人團模式,一人也能買,但相比兩人團購明顯會貴很多,兩個價格放在一起形成鮮明對比,倒逼用戶拼單分享,形成一種“團購就賺了的感覺”,這種“賺到”的購物心理的把握非常精準。

拼多多下單界面

另一方面,對被分享人來說,有三個理由讓他成功下單:

1、價格便宜——價廉

2、朋友推薦(他也買了,靠譜)——物美

3、操作方便(輸入姓名、電話、地址,即可微信支付)——方便

說到這裡,可以總結一下

拼多多的產品定位

用戶通過發起和朋友、家人、鄰居等的拼單,以低價購買優質的商品。其中,通過社交分享形成的購物行為,形成了獨特的社交電商

哪些人是拼多多的用戶

有一個人總結的我覺得挺好,是知乎某用戶總結的,我這裡回憶著歸納一下

拼多多有三類用戶

1、只有微信沒有淘寶的用戶

2、有淘寶沒養成使用習慣的

3、部分淘寶用戶

看起來好像人並不是很多

最近數據是微信目前10億用戶,淘寶 京東 拼多多月活如下

電商用戶量比較

10(微信)- 4.5(淘寶)=5.5億(拼多多)

從人口數據上看,拼多多還有很大的用戶增長空間。

核心邏輯

核心邏輯

功能結構

拼多多分析

功能結構

拼多多的版本變化

此處引用別人的整理節約時間,出處不可考,可參看水印

拼多多分析

迭代詳情.png

拼多多分析

迭代總結.png

圖裡沒有的,我又去酷傳上整理了最新的,從下往上看。#太長不看#

拼多多分析

最新版本更新2

拼多多分析

最新版本更新1

總的來說,拼多多圍繞拼團這一功能一直在豐富細化,反推其產品功能優先級考慮為:

1、核心功能(拼團)完善

2、增加用戶購買動力

3、豐富商品品類

拼多多的當下產品情況

用戶評論

拼多多分析

近3個月負面詞彙.png

數據來源:企鵝風訊

初看負面口碑詞,枯燥繁瑣抓住了我的眼球。進一步查看具體評論後發現,這兩條毫無價值,都是刷的。

把所有口碑詞都瀏覽一遍後,留下相對有價值的是這些:

拼多多分析

image.png

關鍵詞解析

有問題:

拼多多分析

有問題.png

主要是商品質量問題

不好

拼多多分析

不好.png

反應的問題也是商品質量

錯誤

拼多多分析

錯誤.png

這裡有主觀錯誤也有系統錯誤,系統錯誤是可以修復點

太慢

拼多多分析

太慢.png

這裡主要是物流的問題

噁心

拼多多分析

噁心.png

總結上述的用戶差評,我們可以發現,目前存在幾個問題需要解決:

1、產品質量問題

2、物流慢的問題

3、引起用戶反感的運營活動

解決第一個問題需要探討的是這一個問題:

為什麼用戶對線上購物的價值和線下購物的價值認知不一樣?

如果用戶對產品有一個理性的認識,他應該就能明白,1塊錢能買到的紙巾是什麼樣的。但是用戶在拼多多下單以後,內心期望能拿到的是像3塊錢才能買到的紙的。正是因為有這種非理性認知,才會造成拼多多那麼多人嫌棄它質量的現狀。

這裡分為探討兩個問題:

1、人們的購物行為在線上和線下的差異

2、如何去該改變這種現狀

我們先討論第一個問題:

從顧客的行為角度出發,線上和線下的購物最直接的區別是,先付錢再看到貨還是先看到貨再付錢。

這會造成什麼樣的區別呢?

  • 線下:我們直接就能看到貨物,對貨物有一個直觀的感受,並且能客觀給出兩種紙的價格差異,1塊錢的紙和3塊錢的紙一眼就能看出差別。
  • 線上:我們是看不到真實貨物的,而任何商品的示意圖經過PS甚至直接是拿了別人的圖都是有可能的。我們只能大概知道買的是什麼東西。我們唯一確定的是價格,1塊錢。我們對真實商品的概念會受到促銷活動的影響。
  • 舉例來說,以下3種商品需要用戶付出的都是1塊:
  • 1、秒殺的紙巾,原價8塊,秒殺價1塊
  • 2、沒做任何活動的紙巾,原價1塊,現價1塊
  • 3、打了折的紙巾,原價3塊,折後價1塊
  • 請你給以上3種紙巾的質量排序
  • 正常心理排序是否為 1>3>2

商家如果在進行秒殺的時候給出了2的質量的產品,必然會招致差評。因為用戶在付出1塊錢的時候對商品的價值的預期遠高於1塊。

那麼來到第二個問題,該如何改變這種現狀呢?

每個用戶的心理狀態不同,我認為改變用戶認知是一件及其費力且難以達到的事,更好的解決方案應該是,升級產品質量,如果難以做到如此低價,則應該逐漸提價。

第二個問題是物流問題

拼多多的發貨時間聽說為48小時,現在好像延長到了7天,但是仍給人一種速度很慢的感覺。這是為什麼呢?

我下單了一個水果,兩天仍然沒有發貨。水果這種商品現在大多以生鮮供應鏈配送,對於買了這一商品的人來說,等待商品的耐心會更短,因為對它的耐心是與盒馬、永輝等生鮮配送速度相比較的。雖然是一個特殊品類,但我相信這一塊的GMV貢獻佔比並不少。

其次是我注意到了一個問題,在淘寶下單以前,我都會詢問商家是否能當天發貨,而在拼多多,由於這種拼單的形式,我被這種拼單降價的信息強烈吸引住,佔用了大量的認知資源,徘徊在“是否要佔這次便宜”的選擇中,而並沒有注意到可以詢問商家。這是拼多多強勢的一點,它改變了用戶習慣的網購路徑。

第三,這裡又要說到在拼多多買東西的購物節奏,很明顯是比較快的。用戶的心理節奏會延續到物流上,認為物流也會非常迅速。如果此時當天就有發貨的物流信息,對用戶來說就是一個強反饋,而如果隔天發貨,會讓用戶的節奏降低,再隔天還不發貨就會引起用戶反感。所以這也是拼多多的這一種促消費手段的副作用。

相較於這種節奏感帶來的立即下單優勢,物流慢並不是一個很緊迫的體驗需求,從產品層面考慮並不用馬上改變策略。

作者:睡神經你敢不敢不睡懶覺

來源:簡書

簡書著作權歸作者所有,任何形式的轉載都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並註明出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