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這句話應該怎樣理解正確?

命理師陳一宏


“三人行必有我師”,這句話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出自於《論語·述而》,意思是:三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師。

原文是: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意思是:孔子說:“別人的言行舉止,必定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選擇別人好的要學習,看到別人不好的地方,要反省自身有沒有同樣的缺點,如果有,則要加以改正。

這句話受到了後代知識分子的極力讚賞,體現了古賢人的智慧。虛心向別人學習的精神十分可貴,但更可貴的是,他不僅要以善者為師,而且以不善者為師,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對於指導我們處事待人、修身養性、增長知識,都是有益的。

《論語》中有一段記載,一次衛國公孫朝問子貢,孔子的學問是從哪裡學的?子貢回答說,古代聖人講的道,就留在人們中間,賢人認識了它的大處,不賢的人認識它的小處;他們身上都有古代聖人之道。“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意思是他隨時隨地向一切人學習,誰都可以是他的老師,所以說“何常師之有“,沒有固定的老師。

隨時注意學習他人的長處,隨時以他人缺點引以為戒,自然就會多看他人的長處,與人為善,待人寬而責己嚴,這不僅是修養、提高自己的最好途徑,也是促進人際關係和諧的重要條件。

作為芸芸眾生中的一分子,我們首先要能夠正確認識自己,懂得每個人都有長處。“駿馬能歷險,犁田不如牛”。當我們能夠真正認識自己,準確定位,認識自己的不足,看到別人的長處,才能夠在現有的基礎上進一步成長,否則很容易驕傲自滿,孤芳自賞。

所以,重溫“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認真領會它的深刻內涵,並且努力去做,這句話依然鞭策著我們要繼續前進與學習。





子墨奇思妙想


很開心回答這個問題

目前我正在寫蠅頭小楷論語,已完成五部。論語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作,全文二十章,這句話出自論語第七章《述而篇》。“三人行必有我師,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說在多人中必有比我能力或學識比我高的人,我要虛心學習,學習他們的優點和長處,看到他們的缺點和不足就要改正。三並非就是三個人,而是有三為多的意思。要認識這句話的涵義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把握。

首先要知道儒家思想中治學態度,治學理念有很大的篇幅和內容。它是影響我們中華民族治學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至今也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第二,三人行必有我師,是告訴我們在處世之道里,一定要學會為人治學之本,因為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這個道理很簡單,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只有善於學習,善於學習別人長處的人才能進步,才能發展。

第三,這句話具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無論是工作還是學習生活中,都要善於學習和發現。特別是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學習別人的長處是老師。而看到別人的短處同樣也受益。就像孔子說顏回無二過一個道理,發現別人的錯誤缺點,引以為戒,避免犯同樣的錯誤。

第四,三人行必有我師,是一種處世哲學,也可以說是為人之道。在處世中只有善於傳承和發揚優良的傳統美德,治學方法。互相學習優秀品質,才能更好的成為社會發展的有用之才,也會讓自己有修養。

第五,這雖然只是論語中的一句話,也會因此讓我們更好的傳承和發揚光大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吸收精典的營養成分,促進社會和諧相處,共同進步的良好氛圍。

第六。學懂這句話,也避免爭強好勝,就論語中的君子三戒一樣,少時戒色,壯時戒鬥,老時戒得。讓我們懂得在有人群的地方就一定有人有長處,有值得學習的閃光點。這也是人們常說的: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所以學懂這句話的真正涵義是很有現實意義的

附蠅頭小楷論語供友們欣賞,感謝關注。










鞏凌金剛經道德經雙百


這句話的意思是隻要有三個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會有強過我的人!這其實是教人謙虛謹慎、虛心好學、不恥下問。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學到知識,成為有用的人。(僅就題主所問而答,原話不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