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動畫劇》何以成為一種新的參照

不久前,由敦煌研究院和騰訊影業、騰訊動漫聯合出品的五集《敦煌動畫劇》在小程序“雲遊敦煌”上播出,上線幾日就吸粉破百萬,“千年壁畫,聲動上映”一時成為網絡話題焦點。這五集動畫短劇分別是:《神鹿與告密者》形象出自第257窟北魏《鹿王本生》壁畫,即“九色鹿”故事,強調善良與守信之珍貴。《太子出海尋珠記》故事源自第296窟北周《報恩經變》壁畫,講述善友王子為眾生福祉出海尋珠的曲折故事。《誰才是樂隊C位》圖像原型取自第112窟中唐《觀無量壽經變》的“反彈琵琶”,故事系當代演繹。《仁醫救魚》取自第55窟宋代《金光明最勝王經變》邊側條幅《長者子流水品》,說的是流水長者在乾涸池中救魚的故事。《五百強盜的罪與罰》取自第285窟西魏“得眼林”故事,講述五百強盜遭剜眼流放,受“無明”折磨,被佛拯救後終修成五百羅漢。故事基本以莫高窟經典壁畫為原型,短小精悍,每集不超過5分鐘。

從靜凝於泥壁到舞動於屏幕,千年壁畫的這一“聲動”亮相,可謂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的美妙結合,既延續了敦煌壁畫的原有藝術性,又獲得了屬於數碼時代的嶄新“活法”。

這一切肇始於20世紀90年代開始的“數字敦煌”計劃。多年來,以為珍寶“凍齡” 為出發點的敦煌壁畫彩塑數字化,在縮短遊客洞窟停留時間、降低旅遊對壁畫影響的同時,讓大眾與文化走得更近。因為“數字文保”不僅關注遊客“看”,更注重遊客“玩”的體驗,用“潮”面貌直觀呈現傳統文化的精髓。2017年,敦煌研究院與騰訊合作開展“共建數字絲綢之路”項目,次年又攜手推動“數字供養人”計劃,集聚年輕一代的智慧,通過遊戲、音樂、漫畫等多元數字創意方式保護敦煌。今年2月,新推出的“雲遊敦煌”小程序,是敦煌數字戰略的再進一步。

此前取材於敦煌壁畫故事的知名動畫,主要有上海美影廠1981年的《九色鹿》、1985年的《夾子救鹿》、1993年的《鹿女》,時長皆在20分鐘左右,謳歌善良大義。三部動畫中保留壁畫元素最多的《九色鹿》,增加了很多鋪墊渲染情節,是公認的“中國動畫學派”精品。而《神鹿與告密者》時長不到4分鐘,敘事依賴旁白,忠於原版故事,並未進一步展開。兩個版本的敘事差異,非因時代審美變遷,而是一個借壁畫服務動畫,一個借動畫宣傳壁畫,效果所以不同。

近年來,網絡短視頻的火爆為動畫商用開發了新模式。網絡動畫短視頻和重在藝術探索的傳統動畫短片相比,製作快、成本低,但容易淪為“粗製濫造”。而此次《敦煌動畫劇》使用的手法是將壁畫數字圖拆分為多個片層,再以類似“皮影”方式賦予運動,輔以特效和景深,動畫效果雖然簡單,但保留敦煌壁畫最有特點的“黑麵”角色、斑駁礦物顏色肌理、平面無透視空間等“原味”,反而讓看慣了塑料感“動漫”的觀眾獲得了視覺新鮮感。降低“動畫化”的門檻,讓更多古代壁畫變身動畫在網絡傳播,並不可能撼動追求極致匠心精神的傳統動畫地位,《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呆萌青銅結界獸把三星堆送上熱搜,就秀出了精緻電影動畫手段的力量。與此同時,開發“粗糧”價值,對文化面貌多樣化與健康化也有裨益。

敦煌“新文創”顯然直接借鑑了北京故宮經驗。2014年,故宮博物院推出“感覺自己萌萌噠”的動態《雍正行樂圖》,風光一時無雙。2016年,故宮博物院與騰訊建立合作關係,推出《穿越故宮來看你》《雍正十二美人圖》爆笑動圖持續刷屏,讓明清帝妃加入了“網紅”俱樂部。不同於充滿紅塵煙火氣的寫實細膩宮廷畫,敦煌佛經壁畫相比略顯高冷,2016年敦煌研究院曾推出過精美流暢的二維動畫文教短片《降魔成道》,講述釋迦牟尼佛曆劫修行故事,但惜其影響力未超出動畫與文博圈。此次“雲遊敦煌”動畫劇的前期策劃中,製作者下了較大功夫進行素材甄選,重點考慮了繪畫風格的代表性、畫面敘事的完整性、故事的時代性。目前推出的這些故事,沒有艱澀宗教內容,契合現代主流價值觀,如《仁醫救魚》歌頌的正是當下“最美逆行者”的大慈大悲,《誰才是樂隊C位》對“宮鬥”的戲謔調侃帶出核心價值觀,成功“寓教於樂”。

不避諱明顯的“教化”內容、敘事不惡搞,動畫效果也不算酷炫,卻又能對年輕觀眾產生吸引力,除了古典藝術自身魅力,《敦煌動畫劇》的“配音遊戲”屬性功不可沒,尤其《神鹿與告密者》一集,由敦煌研究院院長趙聲良負責旁白,趙院長濃重的雲南口音給動畫接上了“地氣”,讓觀眾發現“參與故事配音”如此簡單,這成為產品的引爆點。而動畫劇上線後,騰訊更是傾力助推,聯動了大量明星藝人、熱播劇劇組挑戰“以聲入景”,演繹出眾多版本。據相關報道,“敦煌動畫劇明星配音合集”微視上線2小時,累計播放量就超過了65萬,相關微博“敦煌守護聲”閱讀量驚人,“可以玩的敦煌文化”著實紅火了一把。

“互聯網時代,數字科技可以為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提供更多可能,拓展更多維度,也喚醒傳統文化的更多潛在活力。”而《敦煌動畫劇》的推出,被評價為“將為後續的敦煌文化傳承與普及提供新的參照”。從某種角度來說,這一“參照”具有雙重意義:一是對瑰麗民族文化遺產的用心呵護與現代化傳播,二是為當下的網絡世界提供有益的文化滋養。

(作者單位分別為:杭州師範大學、浙江旅遊職業學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