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暴力从何而来?凡言出于口,必三缄之

这几个星期大家应该或多或少都吃到了一些瓜,令人反感的、觉得恶心的,甚至吃瓜吃到怀疑人生,作为生活的休闲娱乐,真情实感地吃瓜点赞评论,津津有味地翻看狂欢的群众的炮轰,这都是你的自由。可是,我们在粗浅地了解事情之后,是否有必要非要踩一脚?


你以为的真相,只是躲在网络背后的未知想让你看到的。我们常说,未知全貌,不予置评,局外人的我们,谁也不能断定自己知道的就是所有的真相。现在,我们争论言论自由、穿衣自由,那么是否真的自由呢?


“受害者有罪论”对应的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那么被大众指指点点的当事人是否一定“有罪”呢?


前两个月肖战事件闹得沸沸扬扬,而昨日肖战工作室否认诈捐之后又出现了这样一种声音:当初为什么要匿名,还不是清高,活该被骂。


近段时间的韩国N号房事件,女性与未成年人成了最大的受害者,而联系到对女性的侵犯骚扰案件,同样也有一种声音跳出来说,当初为什么要穿着暴露呢?为什么要为了钱做这种事呢?还不是自己自找的。


网络暴力从何而来?凡言出于口,必三缄之


这样的想法让人不寒而栗,青君并不想指责说这类话的人缺乏同情心、共情力,也不想简单以“存在即合理”来盖过它的荒谬所在,辩论这些并不能阻止下一个受害者有罪论的出现。事实是即使你不惹是非,是非也会惹上你。与穿衣无关,与处境无关。


现在网络上有谁会有耐心深挖全部的真相呢,很多人一看见点苗头就开始煽动情绪,急于表态,发泄侮辱。可能有人会反驳说,挖掘真相是记者的事,我们又不是专业的。


网络暴力从何而来?凡言出于口,必三缄之


对啊,问题就在于,我们不是专业的,我们知道的很表象,为什么要第一时间采信,急于开骂呢?骂完之后呢?如果舆情反转,是否有人愿意站出来为自己当初站错的立场道歉呢?道歉之后呢?是不是道歉了自己就应该被原谅呢?原谅之后呢?循环这一过程?再万一,专业的记者也失误了呢?媒体的引导有偏差呢?


未曾经历,无权言说,在急于跟风的网络舆论热潮里,我们需要的是一份独立的思考,一份了解真相的权利,而不是立马开骂来表明立场。每个人都有发声的权利,但为自己的言行负责,是身为公民应承担的责任。世上本没有绝对的自由,我们都只能在有边界的天空下起舞。


去年韩国艺人雪莉因网暴自杀的时候,漫天的反思,整个网络都是那句“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可能你跟风发表的一句云淡风轻的评论就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有时候,我们都成了舆论的奴隶。


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欢喜。

——鲁迅


网络暴力从何而来?凡言出于口,必三缄之


受害者有罪论的本质还是事物的两面性,每一张纸都有正反两面,可恨之人有可怜之处,可怜之人也有可恨之处,不能全面肯定,也不能全面否定。对个体的尊重应该放在首位,而不是以众暴多。法不责众不是肆意妄为的借口。真正的价值不会因为大众的否定就不复存在,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深渊里有难以洞察的真相。


网络暴力从何而来?凡言出于口,必三缄之


我们该在网络环境下学会的不应该是宣泄,而应该是包容。温和待人难道不是我们民族一直以来的传统吗?当你不赞同的时候,包容是痛苦的,但谁也不能剥夺他人说话的权利,我们需要找到更能说服人的方式来表达,而不是一开始就站在制高点发泄甚至咒骂,更不应该为达到目的而造谣。


子产反对废除乡校时有言: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舆情需要一个出口,每个人都有表达的权利,就某件事发表观点,无论赞成否认,都无可厚非,可以解释,可以辩论,我们这个时候需要做的仅仅是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对赞美或批评做出判断,并选择坚持还是改变。这是我们能够不断成长的关键。


可如果辱骂诋毁的话语都轻易说出口的话,终要为自己的恶语付出代价。“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如果紧盯着暴戾不放,那注定会错过生活中更多的美好,引来更多的罪孽。


网络暴力从何而来?凡言出于口,必三缄之


有人说恨比爱长久,所以自己才会持续输出抵制厌恶的观点,通篇文字充满戾气偏激,甚至进行人身攻击,辱及家亲,丝毫不顾自己的这些话语被放到具有广泛传播性的网络平台的后果。很奇怪吧,一句恨比爱长久仿佛成了这种行为的保护盾,因为恨,所以应该被宽容……这样的现象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可能最开始的时候,你占理了,可维权的方法用错了,最终的结果只会是寡助。


许多艺人及自媒体工作者都提到过网络暴力。一句辱骂可以承受,那么几万句呢?仿佛整个人生价值都被否定了,在这样的绝望下,继续生活需要勇气……我们总是轻易发言来寻求认同感,或许在某个时刻是主流,或许有人支持,可未必就正确,也未必是真相。


一个人的缺点是归诸时代,一个人的优长是靠他自己!——歌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