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暴力從何而來?凡言出於口,必三緘之

這幾個星期大家應該或多或少都吃到了一些瓜,令人反感的、覺得噁心的,甚至吃瓜吃到懷疑人生,作為生活的休閒娛樂,真情實感地吃瓜點贊評論,津津有味地翻看狂歡的群眾的炮轟,這都是你的自由。可是,我們在粗淺地瞭解事情之後,是否有必要非要踩一腳?


你以為的真相,只是躲在網絡背後的未知想讓你看到的。我們常說,未知全貌,不予置評,局外人的我們,誰也不能斷定自己知道的就是所有的真相。現在,我們爭論言論自由、穿衣自由,那麼是否真的自由呢?


“受害者有罪論”對應的是“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那麼被大眾指指點點的當事人是否一定“有罪”呢?


前兩個月肖戰事件鬧得沸沸揚揚,而昨日肖戰工作室否認詐捐之後又出現了這樣一種聲音:當初為什麼要匿名,還不是清高,活該被罵。


近段時間的韓國N號房事件,女性與未成年人成了最大的受害者,而聯繫到對女性的侵犯騷擾案件,同樣也有一種聲音跳出來說,當初為什麼要穿著暴露呢?為什麼要為了錢做這種事呢?還不是自己自找的。


網絡暴力從何而來?凡言出於口,必三緘之


這樣的想法讓人不寒而慄,青君並不想指責說這類話的人缺乏同情心、共情力,也不想簡單以“存在即合理”來蓋過它的荒謬所在,辯論這些並不能阻止下一個受害者有罪論的出現。事實是即使你不惹是非,是非也會惹上你。與穿衣無關,與處境無關。


現在網絡上有誰會有耐心深挖全部的真相呢,很多人一看見點苗頭就開始煽動情緒,急於表態,發洩侮辱。可能有人會反駁說,挖掘真相是記者的事,我們又不是專業的。


網絡暴力從何而來?凡言出於口,必三緘之


對啊,問題就在於,我們不是專業的,我們知道的很表象,為什麼要第一時間採信,急於開罵呢?罵完之後呢?如果輿情反轉,是否有人願意站出來為自己當初站錯的立場道歉呢?道歉之後呢?是不是道歉了自己就應該被原諒呢?原諒之後呢?循環這一過程?再萬一,專業的記者也失誤了呢?媒體的引導有偏差呢?


未曾經歷,無權言說,在急於跟風的網絡輿論熱潮裡,我們需要的是一份獨立的思考,一份瞭解真相的權利,而不是立馬開罵來表明立場。每個人都有發聲的權利,但為自己的言行負責,是身為公民應承擔的責任。世上本沒有絕對的自由,我們都只能在有邊界的天空下起舞。


去年韓國藝人雪莉因網暴自殺的時候,漫天的反思,整個網絡都是那句“雪崩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可能你跟風發表的一句雲淡風輕的評論就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有時候,我們都成了輿論的奴隸。


我們極容易變成奴隸,而且變了之後,還萬分歡喜。

——魯迅


網絡暴力從何而來?凡言出於口,必三緘之


受害者有罪論的本質還是事物的兩面性,每一張紙都有正反兩面,可恨之人有可憐之處,可憐之人也有可恨之處,不能全面肯定,也不能全面否定。對個體的尊重應該放在首位,而不是以眾暴多。法不責眾不是肆意妄為的藉口。真正的價值不會因為大眾的否定就不復存在,真理掌握在少數人手裡,深淵裡有難以洞察的真相。


網絡暴力從何而來?凡言出於口,必三緘之


我們該在網絡環境下學會的不應該是宣洩,而應該是包容。溫和待人難道不是我們民族一直以來的傳統嗎?當你不贊同的時候,包容是痛苦的,但誰也不能剝奪他人說話的權利,我們需要找到更能說服人的方式來表達,而不是一開始就站在制高點發洩甚至咒罵,更不應該為達到目的而造謠。


子產反對廢除鄉校時有言:其所善者,吾則行之;其所惡者,吾則改之,是吾師也,若之何毀之?輿情需要一個出口,每個人都有表達的權利,就某件事發表觀點,無論贊成否認,都無可厚非,可以解釋,可以辯論,我們這個時候需要做的僅僅是對自己的言行負責,對讚美或批評做出判斷,並選擇堅持還是改變。這是我們能夠不斷成長的關鍵。


可如果辱罵詆譭的話語都輕易說出口的話,終要為自己的惡語付出代價。“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如果緊盯著暴戾不放,那註定會錯過生活中更多的美好,引來更多的罪孽。


網絡暴力從何而來?凡言出於口,必三緘之


有人說恨比愛長久,所以自己才會持續輸出抵制厭惡的觀點,通篇文字充滿戾氣偏激,甚至進行人身攻擊,辱及家親,絲毫不顧自己的這些話語被放到具有廣泛傳播性的網絡平臺的後果。很奇怪吧,一句恨比愛長久彷彿成了這種行為的保護盾,因為恨,所以應該被寬容……這樣的現象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


可能最開始的時候,你佔理了,可維權的方法用錯了,最終的結果只會是寡助。


許多藝人及自媒體工作者都提到過網絡暴力。一句辱罵可以承受,那麼幾萬句呢?彷彿整個人生價值都被否定了,在這樣的絕望下,繼續生活需要勇氣……我們總是輕易發言來尋求認同感,或許在某個時刻是主流,或許有人支持,可未必就正確,也未必是真相。


一個人的缺點是歸諸時代,一個人的優長是靠他自己!——歌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