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谷十里鋪:從驛站到地名,一個振興的迴歸

甘谷十里鋪:從驛站到地名,一個振興的迴歸


文|冀城晨光


一邑之境,百里為疆。十里方物,各有其美。


甘谷十里鋪:從驛站到地名,一個振興的迴歸

十里鋪巖碑


十里鋪,一個熟悉又陌生的地名。十里鋪鄉曾是甘谷城西的一個鄉鎮,後併入大像山鎮,隨即湮沒在歷史中了。十里鋪鄉雖撤,十里鋪之名將永遠存在,因為它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和文化內涵。


01

從驛站到地名

十里鋪,顧名思義,距城十里。城,即秦漢冀縣,明清伏羌縣城。十里鋪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她的地位與甘谷歷史相伴而生。《伏羌縣誌》雲:“伏羌,古冀戎地。”十里鋪便是冀戎所居之核心地區。《史記·秦本紀》記載:“十年(秦武公十年(前688)),伐邽、冀戎,初縣之。” 秦取其地後置冀縣(今甘谷)。

甘谷十里鋪:從驛站到地名,一個振興的迴歸


公元前138年,漢使張騫通西域,開闢了盛行兩千多年的絲綢之路,甘谷以“扼關輔而通玉門”成為絲路要衝,十里鋪則成為必經之道。自漢至唐,十里鋪設有驛站,商旅往來,四方輻輳,文化繁盛。


甘谷十里鋪:從驛站到地名,一個振興的迴歸


元朝在交通主幹線設急遞鋪,每十里、十五里或二十五里有一所。伏羌(甘谷)與秦州武山之間,也置十里鋪、二十里鋪、三十里鋪……,多者有七十里鋪。甘谷西十里鋪正式設立,每所有鋪丁五人,日夜守候,接力傳送,晝夜不停,以最快速度傳遞文書。


甘谷十里鋪:從驛站到地名,一個振興的迴歸

《十里古道》 小滿攝


明朝延續了驛站制度,每隔十里置鋪,鋪有鋪長。在樊家村設十里鋪的郵站,自此便有了十里鋪之名。


02

從地名到鄉鎮

清初沿用明代制度,十里鋪依然置鋪。清中期為表彰十里鋪狄家村人何武英義舉,將十里鋪改為烈女鄉鋪。清志雲“烈女鄉鋪,西十里。


甘谷十里鋪:從驛站到地名,一個振興的迴歸

《何烈女碑》殘 狄鑫攝


清後期,複名為十里鋪。據清志:

史王家村,在縣城正西,十里鋪正東。八里。一百二十一戶,五百二十五人。耆民王永德。

西十里鋪,在縣城正西,十里。九十七戶,四百二十七人。軍功 史重三。


李家莊,在縣城正西,十里鋪西北,十二里,七十一戶,三百一十七人。耆民李逢泰。

狄家莊,在縣城正西,十里鋪西北。十三里。一百二十二戶,五百一十四人。耆民 狄德成。

根據上述資料,西十里鋪,指的就是樊家村,是“館驛”、“急遞鋪”所在,並設有“墩臺一座,莊內有裕厚義倉一所”。又因為史、王、樊、李、狄五村鄰接,縱橫交錯,故十里鋪之名稱常被擴展為此五村之地。

對於設鋪的功能,清志有的表述:

墩鋪之設久矣,夫鋪司步置文報,厥責猶輕,至於坐檯有兵,非徒虛設,塘汛張威耀武,其尚思彌盜,安民守望,以戒不虞哉。

可見,清人認為,鋪是負責文書傳報,並有駐兵守備安民,以戒不虞。其中郵傳是鋪的主要職責。與此同時,史、王、李、狄家村作為郵驛之附屬村落,設有馬廄和驛站供官府往來之用,也有民間的旅店、商鋪沿街開市,形成鄉鎮集市。清志載:“

十里,西距城十里”。十里鋪在清代已經發展成為鄉鎮,並有集市。


19世紀70年代,清政府實行“改驛置郵”,參照西方郵政制度,改革傳統的驛傳制度。由此,在中國盛行了兩千多年的驛站制度走向衰落。十里鋪的郵驛功能逐漸取消。而它作為驛站的功能始終存在至民國時期。


03

公社改鄉


新中國成立後,50年代人民公社化,五村合併為“十里鋪人民公社”,人稱“四村五社”。

甘谷十里鋪:從驛站到地名,一個振興的迴歸


改革開放後,公社改鄉,十里鋪人民公社改為十里鋪人民政府。轄區東起楊趙村,西至二十里鋪。此後20年,十里鋪地名擴大為鄉的名稱。


04

地名迴歸

21世紀初,甘谷縣實現撤鄉並鎮,十里鋪鄉併入大像山鎮。隨著鄉鎮府的搬遷,十里鋪之前的集市經濟也隨之衰落,人們看不到街上往日的繁華,聽不到廣播裡播放的《歌唱祖國》,“十里鋪”三個字從紙端滑落到嘴邊。只有旁邊的十里鋪小學,依然堅守著十里鋪的文化,記憶著她的曾經與過往。


甘谷十里鋪:從驛站到地名,一個振興的迴歸

十里鋪小學崇文樓


近年來,城區向西擴展,十里鋪逐漸變為西城區,傳統意義上作為驛站的十里鋪已經被城鎮化的十里鋪取代。走在街上,人們會發現一些“十里鋪”標識又回來了,“十里鋪小學”、“十里鋪衛生院”等等。因為人們知道,沒有一個地名能取代十里鋪,也沒有一個地名能代表十里鋪人,“十里鋪”早已根植在了人們的心裡。


甘谷十里鋪:從驛站到地名,一個振興的迴歸


如今只是迴歸了本位。所以,十里鋪不會消失,她與冀城同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