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植物一樣感知環境——UnipolSai集團新總部

像植物一樣感知環境——UnipolSai集團新總部

△ 空中鳥瞰

植物智慧的可持續性研究

幾千年來,植物與地球環境和諧共存,他們已經發展出了適應環境,利用現有資源的強大能力。而植物是無法自由移動的,但出於生存策略,它對周遭的環境擁有高度的敏感性,擁有一套感知所處環境細微變化的系統,能夠智能地學習並掌握管理活動,主動採取行動適應環境。

建築物像植物一樣,是不會移動的物體。但建築物有一個優勢:它們的出現不是源於偶然,而是源於建造者的意願。想象一下,我們建造一類建築,具備像植物那樣完善的感官系統,可根據環境改變其本身的構造特徵,自行適應或多或少變化的光照和溼度。建築與環境建立靈活的互動關係,能夠最大程度的利用資源,緩和外部環境對自身的影響,並且對潛在的風險作出充分的準備,及時做出反應。

時至今日,我們有必要確立新的模式,我們應該將理想的城市視為與自然融合的產物,並想象一個自然環境與城市環境的分界線消失的未來。在那裡,建築師、工程師和植物學家等為反思城市發展、綠色重現城市而並肩而行。

近兩年,MC A 建築事務所發起了這項從植物界汲取智慧的可持續設計研究,並將研究成果應用到實踐項目。建築物被理解為可以與周圍環境互動的有機體。通過功能類似“傳感器”的結構,例如“表皮”,與建築外界生物元素直接接觸,獲取資源,從環境、空間和社會多角度確保建築處於最舒適條件。這種方式不僅減少了建築對環境造成的不利影響,而且與環境相輔相成互為依託,還可以正向地創造附加值。

Unipol集團新總部就是這樣一個代表性的感官建築,從環境的角度出發,充分考慮周邊特定的自然環境、氣候和陽光照射條件,設計對於環境變化具有高度敏感性的“感官系統”,調節建築內外環境平衡,促進資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創造高質量的可持續建築。


Unipol 集團新總部

Unipol集團新總部坐落於米蘭新門區(Porta Nuova),是米蘭新 CBD 區域城市重建項目的最後一個關鍵部分,近年來,它比任何其他項目更有助於更新和鑑定米蘭市的形象,奠定其現代化的歐洲重要金融區新高度。

米蘭是一個活躍創新的時尚之都、設計之都和建築之城,其變化與城市的天際線息息相關。如今,124米高的 UnipolSai 集團新總部將重新描繪米蘭的天際線。同時重新思考人、建築與環境之間的可持續發展關係,成為米蘭新地標。

像植物一樣感知環境——UnipolSai集團新總部

△ 黃昏外觀景色

創新的建築形式和能源利用模式使得這座地標建築榮獲 2019 年無雷達建築設計類別“Active House”主動式建築大獎。

像植物一樣感知環境——UnipolSai集團新總部

△ 項目獲2019 年無雷達建築設計類別“Active House”主動式建築大獎

1. 雙層表皮

建築物的特殊表皮設計使其成為了一個與外界持續交流的有機體,其外表好似有序交織在一起的樹枝,通過光和空氣相互作用,同時對於外界環境的變化,能夠作出相應的反應,使得建築內部始終處於舒適的狀態。

像植物一樣感知環境——UnipolSai集團新總部

△ 立面圖

2. 遮蔽廣場

儘管 UnipolSai 集團新總部處於建築物和人口高度密集的中心區域,但仍創建了一個帶遮蔽的廣場,提供了高質量的休閒公共空間。該廣場別具一格的玻璃簷篷,從建築物的外立面延伸而出,其形態類似於一片被“剝下”的樹皮。生動的建築形式使其在周圍一眾建築群中脫穎而出。

像植物一樣感知環境——UnipolSai集團新總部

△ 白天外觀

像植物一樣感知環境——UnipolSai集團新總部

△ 入口廣場

3. 通高中庭

中央大廳的接待區域是一個直達建築物頂端的巨型通高室內庭院,這裡充滿光線和植被,可見所有樓層。面朝市中心,位於建築物內西南部,不僅可以確保環境的質量,免受過度的太陽直射,而且通過“煙囪效應”能夠促進室內空間的自然通風。

像植物一樣感知環境——UnipolSai集團新總部

△ 中庭

像植物一樣感知環境——UnipolSai集團新總部

△ 中庭景觀

像植物一樣感知環境——UnipolSai集團新總部

△ 中庭室內

4. 延續花園

建築內的辦公空間面向新門區的大型公園,以尋求工作區域內最佳的熱度和視覺舒適度;較高樓層的辦公空間面向帶有空中花園的通高中庭;建築的頂部則是一個大型的全景溫室花園,用於舉辦公共活動和休閒娛樂。

像植物一樣感知環境——UnipolSai集團新總部

△ 溫室空中花園

像植物一樣感知環境——UnipolSai集團新總部

△ 溫室空中花園草圖

以上的獨特設計使整個建築成為了一個真正的生物氣候性裝置,獲得 LEED 白金認證。

生物氣候

UnipolSai 集團新總部從位置與朝向、形狀、中庭、表皮、溫室、自然光線、設備和可再生能源、水這幾個方面闡述了生物氣候性在項目上的綜合利用。

像植物一樣感知環境——UnipolSai集團新總部

△ 生物氣候分析示意圖

1. 位置和朝向

建築物的位置是在對項目所在區域進行認真研究後確定的,旨在找到一個地基形狀和朝向之間的最佳方案,使建築物獲得較多的冬季採光(通過對周圍建築物的投影分析確定),同時與周邊的氣候環境產生積極的相互作用。

2. 形狀

從橢圓形平面圖發展而成的建築物外形旨在提高能源效率,顯著減少分散的表面(如果與體積相似但為矩形的建築物相比),並與周圍的微環境形成更多的互動。

像植物一樣感知環境——UnipolSai集團新總部

像植物一樣感知環境——UnipolSai集團新總部

像植物一樣感知環境——UnipolSai集團新總部

像植物一樣感知環境——UnipolSai集團新總部

△ 建築朝向和形式分析圖

3. 中庭

西南側的大型垂直式中庭可作為生物氣候緩衝帶。在冬季,它如同一個溫室,能夠減少外層熱量的流失,保存太陽能。在夏季,它通過頂部敞開的天窗,利用“煙囪效應”使整個空間自然通風併為後側的辦公區域提供防曬保護。

像植物一樣感知環境——UnipolSai集團新總部

△ 中庭冬季生物氣候分析圖

像植物一樣感知環境——UnipolSai集團新總部

△ 中庭夏季生物氣候分析圖

4. 表皮

和中庭一樣,雙層表皮也可作為動態生物氣候緩衝器。在冬季,表皮之間的空隙帶充當附加的隔離層,有助於有效減少熱量的損失。而在夏季,空隙帶中的通風限制了塔樓後側環境的過熱。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時間裡,雙層表皮的緩解作用使得相鄰內部空間能夠自然通風,從而在不依靠任何主動系統的情況下實現很高的舒適度。

像植物一樣感知環境——UnipolSai集團新總部

△ 廣場遠眺

5. 溫室

塔樓的頂部作為一個生物氣候溫室容納了一個現實中的空中花園。在冬季,得益於移動的光伏板條系統,溫室保持關閉並儲存太陽能。在夏季,薄板避免了陽光的直接照射,提供了充足的遮罩,並且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可再生能源的發電量。底部和頂部的開口也有助於促進通風的效果。在冬季和夏季的高峰時期,可移動窗簾系統可增加被遮蓋

區域的熱度限制,提高舒適度。

像植物一樣感知環境——UnipolSai集團新總部

△ 冬季空中花園生物氣候分析圖

像植物一樣感知環境——UnipolSai集團新總部

△ 夏季空中花園生物氣候分析圖

6. 自然光線

內部佈局中大多數辦公室集中在北側,不僅能夠最大程度地利用散射光的好處,且可以俯瞰相鄰公園。玻璃外層使得自然光線能夠最佳地照進室內。為了控制光輻射和防止炫光,雙層表皮空隙內以及朝向中央大廳的一側安裝了可調節式外部板條窗簾。

像植物一樣感知環境——UnipolSai集團新總部

△ 室內

7. 設備和可再生能源效率

該塔樓採用了高效能的設備,例如地下水熱泵,帶熱量回收的機械通風系統和用於就地生成能源的光伏系統。

8. 水

由表皮的雙層網絡實現雨水採集有助於顯著減少對自來水的需求。

BIM

考慮到建築的複雜性和其所需達到的質量水平,BIM 的應用是必不可少的。BIM 項目設計的目的是創建一個單一的集成模型,其中與創意過程有關的各個方面(結構,設備等)的幾何和資料信息互聯後被集中到同一個地方。合作伙伴之間共享該項目且數據都不會丟失,以確保其一致性和可控性,優化項目的開發時間。

由於所有信息都被包含在一個模型中,所有相關人員以及對產品的設計和生產鏈感興趣的利益相關者(從設計者到客戶、驗證人員、製造商以及供應商)都可以便捷地查看這些信息。

像植物一樣感知環境——UnipolSai集團新總部

△ BIM模型多種立面細節圖

項目於 2017 年正式開工建設,目前已完成大半工期,由於疫情原因,預計將延期於2021 年底完工建成。

像植物一樣感知環境——UnipolSai集團新總部

像植物一樣感知環境——UnipolSai集團新總部

像植物一樣感知環境——UnipolSai集團新總部

△ 工地建設

△ 工地建設視頻

像植物一樣感知環境——UnipolSai集團新總部

△ 概念草圖

像植物一樣感知環境——UnipolSai集團新總部

△ 總平面圖

像植物一樣感知環境——UnipolSai集團新總部

△ 接待層平面圖

像植物一樣感知環境——UnipolSai集團新總部

△ 溫室空中花園層平面圖

項目信息

位置:意大利,米蘭

類型:國際競賽中標

時間:2015 年 - 正在建設中

項目方:Meridiano Secondo

建築設計及項目管理:MC A 建築事務所

團隊: Mario Cucinella, Michele Olivieri, Maria Persichella, Fabrizio Bonatti ,Augusto Barichello, Fabrizio Bassetta, Laura Petroncini, Davide Giambelli, Alessandro Miele, Damiano Comini, Michele Roveri, Andrea Guazzotti, Gianmarco Daniele, Rachid Hicheri, Julissa Gutarra, Daniele Morelli, Albertor Menozzi, Enrico Pintabona, Giovanni Lenci, Andrea Rossi, Irene Giglio, Yuri Costantini, Andrea Genovesi, Stefano Rossi, Giulia Floriani,

Eugenio Roncacci, Maria Persichella, Lucrezia Rendace, Donato Labella

競賽團隊:Mirco Bianchini, Daniele Basso, Sebastian Carril, Pietro Marziala, Eugenio De Nicola, Irene Sapienza, Lapo Naldoni; Alberto Bruno

視覺效果:Engram Studio, MIR,MC A, Alessia Monacelli, Sebastian Beldean

建築系統工程:Massimo Majowiecki

建築服務工程:Deerns Italia

立面:Faces Engineering

消防與安全設計:GAE Engineering

燈光:Cannata & Partners

景觀:Greencure Landscape & Healing Garden

生物氣候顧問:Transsolar

項目綜合管理:MC A 建築事務所 / GAE Engineering, Giorgio Ceruti

建築工程項目管理:MC A 建築事務所 Augusto Barrichello, Maria Persichella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