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的《離婚》裡的觀念,在八十年後的今天依存

原創首發 作者:蔣麗金


老舍的《離婚》裡的觀念,在八十年後的今天依存

想離婚不敢離婚

我是通過一個搞笑段子知道《離婚》這本書的,看完這本書之後我依舊覺得這個搞笑段子很有意思。搞笑段子大概如下:

“大學時候一哥們聽別人說老舍的《離婚》是一本不錯的書,他就去圖書館借書,圖書管理員去找這本書,找到後喊誰要《離婚》,哥們立刻回答:我要。圖書館裡的人齊刷刷看過來,估計都在想:難道圖書館還可以辦離婚?”

這哥們要《離婚》,而不是要離婚,而《離婚》裡的人要離婚而不離婚。老李、邱太太、吳太太他們跟自己的另一半已經無法在過下去了,都想過要離婚,為什麼呢?因為新文明的衝擊,使他們有了自己對愛情、理想的追求。但是最後,他們一個個都選擇將就。為什麼?因為中國傳統的影響。

《離婚》的背景是1933年左右的北平,即使現在過去很多年,有一些人依舊深深受著傳統的影響,即使過得不如意,不愛了,依舊不會走上選擇離婚的道路,也許想過,但是最後他們都像老李、邱太太、吳太太那樣,選擇將就,然後過著並不快樂的生活。

有一個例子,A嫁給老公之後並不如意,幾年了也還沒有孩子,老公也不工作,只顧打遊戲,經常吵架,鬧過幾次離婚,最近一次,鬧得很兇,A直接跑回孃家。A老公不說接人,打電話就是要孃家人給回彩禮,人就不要了,一點兒都不念什麼情分。

孃家人都勸A,過不下去就離婚,誰承想A就是覺得跟了一個人就要一輩子,死也不肯離婚,自己有屁顛屁顛回去了。回去之後扔有很多讓人心寒的事情,總想著有孩子會好,總想著怎麼樣怎麼樣會好。就是不敢離婚,那就將就吧!

將就的人如果夠放寬心,也許會過得還可以,如果不能,只能想老李那樣,不斷壓抑著自己的內心的躁動,渴望有更完美的愛情,卻又只能壓下這種渴望,以至於不斷加深對自己工作以及自己的太太的厭惡。也許老李最後選擇逃避到鄉下,也許是因為這種躁動又不敢有行動的矛盾讓他再也待不下去了,只能選擇逃避。


老舍的《離婚》裡的觀念,在八十年後的今天依存

養兒女的區別

《離婚》裡張大哥有一兒一女,他覺得女兒“出了高中入大學,一點用處沒有,只是費錢。還有二年畢業,二十;四年大學,二十四;再作二年事,大學畢業不作二年事對不起那些學費”,還覺得“女兒生就是賠錢貨,從洗三那天起已打定主意為她賠錢,賠上二十來年,打發她出嫁,出嫁之後還許回孃家來掉眼淚。”在張大哥眼裡,兒子再混蛋都比女兒重要,考不上都買關係給他上學,花在兒子身上的錢就不算賠錢,因為兒子是傳宗接代的。

現在在我們村裡都還是有很多人像張大哥一樣的思想,過年的時候,聽說一個發小要嫁了,剛畢業半年,村裡人就說三道四,大致就是花了那麼多錢上大學,剛畢業都沒有工作多久,給家裡錢都沒有多少就結婚了。感情就是覺得養了個賠錢貨。

有些人對於兒子畢業之後立馬結婚就是天大的歡心,覺得面子十足,沒有工作也沒有給家裡錢無所謂,拼盡老命給兒子錢他們都不帶埋怨一聲的,也覺得這是合乎情理。

同樣是父母的孩子,不同樣的對待,從古自今,有些人觀念依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