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识的“中国机长”

01

今年的国庆三大献礼片中,“技术”含量最高的,要数《中国机长》,因为这是一部讲述民航系统的电影。

民航系统,是普通人日常生活中能接触到的最复杂的系统。根据中国民用航空局2016年发布的一份报告,预计到2020年,国内民航的从业人数将达到240万人。与之相比较,目前国内执业医师的人数大约是360万。

我认识的“中国机长”

你肯定认识几个医生,但是民航人,你可能一个都不认识。然而,航空,在最近的十几年时间里,已经迅速变成了中国人的日常出行方式。2018年,国内航空公司一共把6.1亿人次的旅客安全送达目的地。在机场,在飞机上,你会注意到旅客越来越多样化,已经跟坐火车时碰到的旅客没有多少差别了。

与欧美成熟的航空客运市场相比,国内的航空旅客飞行经验还非常不够,每次飞行,几乎都可以遇到第一次坐飞机的旅客。大量新旅客、复杂系统、陌生的职业背景,这些加起来,就形成了一些颇有中国热色的场景。比如往发动机里扔硬币,比如开应急舱门透透气,比如航班延误了找地服撒气,比如觉得空乘就是端茶倒水的,比如航班一落地此起彼伏解安全带的声音。

大家需要有机会了解民航从业者,需要有机会了解他们的工作和生活。

我是一个民航观察者,各个岗位的民航人,从飞行到空乘,从地服到机务,甚至空管,我都认识不少。

在聊聊我认识的他们之前,当然要先说说电影。

02

相信大家大都知道《中国机长》是以2018年5月14日四川航空8633航班风挡破碎安全备降事件为原型的。作为全程旁观了这起事件的航空爱好者,我先给大家重现一下那次事件的全过程。

我认识的“中国机长”

北京时间(下同)2018年5月14日清晨6时25分,注册号为B-6419的空中客车A319-100型客机从重庆江北机场起飞。这架飞机属于四川航空公司,当日执飞3U8633次航班,目的地是拉萨贡嘎机场,预计两个半小时后降落。机上乘客119人,机组9人。机组成员包括两名机长、一名副驾驶、五名空乘和一名安全员。

之所以有两位机长,原因是中国民航法规要求执行高高原航线必须配备双机长机组。这也从侧面说明了高高原航线飞行的难度。

另外,别怀疑,我没有口吃,高高原机场是相对一般高原机场而言的。高高原机场的门槛是标准海拔高度2438.3米,这么有零有整的数,是单位换算的结果。因为航空业界通用的高度单位是英尺,2438.3米对应的是8000英尺。航空单位和我国通用公制单位不匹配,是一个由来已久的麻烦。影片里也有体现,大家可以注意观看。

拉萨贡嘎机场的海拔高度是3570米,在世界通航机场排第十四位,前十四位里有九座中国机场。排名第一的是海拔4411米的稻城亚丁机场,曾经空客的飞机到这个机场进行验证试飞,机上有位空客工作人员是我的好友。落地后他发了一个状态,说自己如履平地。接下来的两天如履平地君再也没有更新过朋友圈,因为高反折腾得生不如死。而我又恰好认识一位在亚丁机场塔台工作过的空管姑娘,人家天天在那里如履平地。

我认识的“中国机长”

言归正传,回到川航8633航班上来。从重庆起飞40分钟后,飞机到达了四川阿坝州小金县上空,已经进入青藏高原,飞行高度9800米。飞机由机长刘传健和副驾驶徐瑞辰操控。第二机长梁鹏在驾驶舱外休息。此时飞机驾驶舱右侧风挡玻璃出现裂纹,机组向空管报告了这个情况并请求备降成都。

风挡玻璃裂纹,其实并不是多么罕见的情况。飞机的驾驶舱挡风玻璃是多层夹胶的,安全系数很高。有时候因为冰雹或者鸟撞等原因造成外层玻璃裂纹,并不会影响飞机的整体安全。所以影片中有个细节,两名飞行员探身摸了摸玻璃的内层。这个还原很真实。

空地对话刚刚结束,裂纹的右前风挡突然整体碎裂,伴随巨大的爆破声,驾驶舱右座的副驾驶几乎被“吸”出窗外,在事后的采访中,刘传健机长表示徐瑞辰半个身子都探出了机舱。所幸两位飞行员都系着安全带,否则将会是1990年6月10日英航5390航班事故的重演,而且老天应该不会再次把狗屎运赐给飞行员。

我认识的“中国机长”

什么是英航5390航班事故呢?

这是民航喷气时代在川航8633航班事故之前唯一一次驾驶舱风挡破碎事件。当时英航的机长并没有系安全带,导致整个人都被吸了出去,所谓的狗屎运就是,他的脚挂在了控制面板上。整个人像破布娃娃一样被时速几百公里的气流吹打。机长是肉体出舱,副驾驶和冲进来的男乘务员是灵魂出窍。在呼啸的气流声中,俩人听到机长的头在砰砰的撞着飞机舱壁。机长肯定没救了,乘务员死死拽住机长的腿,唯一的目的就是怕他的“尸体”被吸进发动机。这一幕,在《中国机长》里再现了。二十分钟后,英航5390安全落地,机长被抬上救护车,他还活着,就是受了冻伤和擦伤。几个月后重返蓝天。

我认识的“中国机长”

我认识的“中国机长”

为什么玻璃碎了人会被“吸”出去?明明飞机巡航的时候动辄万米,比四千米的稻城高得多,可你从没听说有谁在飞机上高反。现代喷气式客机,采用了增压式机舱,通过给密封的机舱加压,飞机在巡航时一直保持海拔2000米左右的气压和氧气含量。这个高度对大多数人来说都不会产生不适感。也就是说,在巡航时,机舱里的压力远大于外界,所以当机身出现破洞,机舱里的气体会喷涌而出,就像破裂的气球。这个过程就是“释压”。所以副驾驶徐瑞辰其实是差点被吹出驾驶舱。

机舱里的气体迅速外泄,压力平衡后,迎面气流的威力显现出来,徐瑞辰又被风死死压回驾驶座。这一拉一扯,就是造成他腰部拉伤的原因。此时驾驶舱里面对的危险状况是低压、低氧、低温、气流、通讯中断和操控异常。要知道当时飞行高度在9800米,比珠峰峰顶还高一千米。氧气含量只有海平面的不到20%,在这种情况下一般人会因为缺氧在一分钟内失去意识。而温度只有零下四十摄氏度,驾驶舱里飞行员可只穿着单衣。呼啸的风声让机组和空管以及机组之间的语音交流几乎无法进行。风挡破裂时操控台被扯坏了一大片,机组不知道哪些操控功能还能用。

机舱释压之后,机组此时当务之急是下降高度,高度越低,氧气越多,一般要快速下降到3000米左右。因为虽然驾驶舱和客舱都有应急的氧气供应,即便飞高原航线的客机配备了比其他客机更强的应急供氧系统,但是依然只是应急之举。而且应急供氧不能解决低温和低压的问题。

比起驾驶舱里发生的事,客舱才是真正的一片混乱。当释压发生时,当氧气面罩在剧烈颠簸中掉下来,要让客舱里的119名乘客安定要比控制住飞机更困难。

我认识的“中国机长”

这些细节,大家可以去看电影,虽然考虑到戏剧表现,处置释压事件有些细节跟事实有些出入,但总体来说,事件的还原相当细致。

2018年5月14日早晨7点42分,川航8633航班平安备降成都双流机场。从风挡碎裂,到飞机落地,一共不到40分钟。相信对于机上的每一个人来说,这40分钟一定非常漫长。对于观众来说,即便设置了大量慢镜头,40分钟依然无法支撑一部商业电影。

这也是我在进电影院之前最好奇的一点,编剧和导演该如何填充这样一部电影。

03

出了影院我明白了,它为什么叫《中国机长》,而不是《传健机长》或者叫《川航8633》。

经常用来做对比的《萨利机长》(Sully),在真实世界中,从机长切斯特·萨伦伯格驾机起飞,到最后一名乘客被转移到船上,一共只过了三十分钟。电影绝大部分的片长都用来展示事故调查过程中个人和系统的冲突。

我认识的“中国机长”

另外一个经常被用来作为《中国机长》谈论背景的则是《空中浩劫》(Air Crash Investigation)系列片,这套已经延续了19季,制作了近180集的电视片,因为严谨的还原航空事故调查而受到航空爱好者的追捧,甚至被很多航空业内人士当作教材观摩。

反观四川8633事件发生至今一年半时间,最终调查报告还没有出炉。这里面并没有什么猫腻,因为航空事故调查本来就需要非常严谨和细致,尤其是事发航班的破损窗框至今没有寻获,给事故调查造成了一定的困扰。好一点的消息是今年七月,在四川宝兴县有人发现了疑似事发客机驾驶舱右座部分碎片,我们还依然需要耐心等待。

《中国机长》开篇就表示,电影是以川航8633航班事故为原型进行加工创作的。也就是说,其中有一部分需要尊重事实,另一部分要展开想象。

也许正因为如此,现实中的刘传健机长才变成了张涵予饰演的“刘长健”机长。不得不说,两人在外形上有几分相似之处,而张涵予在影片中也尽量再现了刘传健机长不善言谈的个性。

我认识的“中国机长”

加工的部分则是给整个事件多加了几场戏,把飞行可能遇到的另外几种“特情”给串进去了。多说就是剧透了。

04

终于交代完了电影,该聊聊我认识的中国机长了。

从老资历的功勋机长,到年富力强的中年机长,到正在从副驾往机长熬的年轻飞行员,男飞和女飞,从可以议论嘲笑小飞机的巨无霸机长到没有乘务员搭配的货机机长。

当他们脱去制服,摘掉墨镜,走在你身边,你可能并不会注意到这是些操纵复杂机器翱翔云端的“天之骄子”,他们中的大部分不像乔治克鲁尼、张智霖、吴镇宇、张涵予以及杜江和欧豪那样浑身上下散发着主角光环。

不飞的时候,他们是隔壁大叔,是摄影爱好者,是美食家,是宠娃狂魔,是喜欢AJ的长腿少女。一旦聊起飞行,哪怕没有制服在身,他们却会一致的变成严肃的人。

正因为如此,

在我知道的《中国机长》的观众里,批评影片最多的,恰好是飞行员。他们为那些你可能完全注意不到的技术细节较真,也会为片中几位飞行员的艺术形象的设计和阐释而发牢骚,认为那些并不能完全代表他们。

较真,源自对程序和规则的敏感,我非常理解。牢骚,我也能理解,因为好容易有大众文艺作品能向大家展示他们的工作,这太难得了。

再聊聊我认识的中国空乘

《中国机长》获得了我的空乘朋友的极高比例好评,他们纷纷表示,片子把空乘的工作状态展示无疑。在我看来,片中客舱部分从情节设置到技术细节,也是漏洞最少的。这也符合一个现实情况——不论是影片主创还是观众,非航空业内人士对飞机最熟悉的部分就是客舱,接触最多的航空职业就是空乘。

感谢这部片子,让大家有机会去了解空乘们只有在“非常时刻”才有机会展示的特殊职业技能,为什么他们不只是“端茶倒水的”。以及,如果你有心,也能从片子中读到一些空乘的生活,那些躲在光鲜亮丽之后不为人知的无奈。那些聚少离多,那些在工作和家庭之间的牺牲和妥协。尤其是那些双方都在飞行的航空家庭,比起寻常人家,要多一些牵挂和况味。

还有我认识的中国空管

他们的工作就更不为人知,你从空乘手里接过饮料,你从地服手里拿过登机牌,起飞前你见过机务向你招手,机舱里你听过机长的广播。但是你从未见过一个空管,不知道这些高高坐在塔台或者面对着一堆屏幕的人都在干什么。

他们的工作极其单调、繁复、高压,他们的每次鼠标点击、说出的每一个数字都关系着航空安全。终于,你可以在电影上看到空管的特写镜头,虽然他们的工作环境远没有片子中展示的那样宽敞和科幻。

以及我认识的航空爱好者

身为一个航空爱好者,《中国机长》最让我感动的就是给航空爱好者展示的舞台。

那个最早发现川航8633挂上7700代码的女航空爱好者,那个大清早抄起相机到机场外守候8633航班降落的肉铺老板,我认识他们的原型。2018年5月14日,我也是无数个守在电脑前祈祷8633航班能平安落地的航空爱好者之一。

我认识的“中国机长”

05

总之,《中国机长》,给了民航系统各行各业一个向公众展示自己的机会。

纵向来比,它是迄今为止国产航空主题影视剧中制作最精良、硬伤最少的。

如果你有心了解民航系统,会从片中看到很多细节,有兴趣也可以找我继续讨论这些细节。

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中国机长》是一个好的开端,正像我一开始说的,民航是一个极其特殊和复杂的系统,民航从业者的经历中,是不缺乏戏剧冲突的。相比于美国数量众多的航空题材影视作品,我们显然还是缺了不少课。

期待着更多航空题材文艺作品诞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