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纪录片:对生命的影像书写,要警惕什么?

医疗是一个与人类社会相生相伴的话题,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一定程度上也是一部由疾病书写的医疗史,它构筑着人类社会的集体记忆,是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迹。迈入新世纪以来,物质水平的进步使人类愈发关注健康问题,同时也带来医疗题材文艺作品的繁兴,其中,纪录片由于具备表达社会现实的透视功能与承载集体记忆的文献功能,格外适合作为医疗这一话题的叙事载体。国内医疗纪录片在近五年内经历了兴起到兴盛的蓬勃发展期,数量与质量都呈现上升趋势,其中不乏精品。那么在医疗场景下,当前医疗题材纪录片主要表达了哪些诉求?其中又有哪些倾向值得我们警惕呢?

原文 :《医疗纪录片:生命经验与情感体验的影像书写》

作者 |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罗锋/教授 王岩/博士生

图片 |网络

从个体叙事出发的感性价值诉求

医疗纪录片:对生命的影像书写,要警惕什么?| 社会科学报
医疗纪录片:对生命的影像书写,要警惕什么?| 社会科学报

纪录片呈现的主体向来是“人”与“关系”,“人”的主体性意味着其注定无法与情感剥离开来,医疗纪录片一定程度上是作为情感符号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而存在。在情绪价值已然成为这个社会最具“煽动性”的价值属性时,文艺作品诉诸情感便成为了一种有效的加强与观众之间联系的手段。而这种关于情感美学的考量,在医疗题材中往往是通过个体叙事实现的。

医疗话题向上关乎人类社会的发展,向下则涉及每个个体的命运,对其讨论可以从或大或小的维度展开,但事实上相较于宏大叙事,个体叙事更受医疗纪录片的欢迎。这是由于宏大叙事容易忽略对个人的故事与情感的关注,而这些都是更能带来情绪价值的内容。作为一门关于真实的艺术,纪录片在真实的底色上更强调对“人”的关注,在叙事进程中融入对个体的讲述,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即将其置于多维的社会关系之下,多向度的个体叙事不仅建构了丰富立体的人物形象,而且更易形成引发共情的集体记忆。纪录片的吸引力与强烈的情感体验亦由此产生,这在《生门》和《人间世》当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医疗纪录片:对生命的影像书写,要警惕什么?| 社会科学报

《人间世》在情感维度上的勾画堪称当前医疗题材纪录片中的典型。这档以医院为拍摄地点,通过展现医患双方面临生死、病痛时的抉择与行动,表现人世百态的纪录片,在第二季第五集《抗癌之路:癌症的黑匣里仍有微光》中,以一整集的篇幅记录一位乳腺癌患者闫宏微的心路历程。影像以沉稳的叙事基调,讲述了她和家人、医护以及每个支持者之间的故事,力图呈现一个与疾病、命运不懈抗争的女性形象。贯穿在闫宏微故事当中的是她的信念和意志,是她对于生命的理解和感悟。这些饱含深刻情感的内容更能抵达观众的心灵,也更能与观众内心产生呼应。

医疗纪录片:对生命的影像书写,要警惕什么?| 社会科学报

医疗纪录片以影像的手段记录着患者独特的生命故事与生命回忆,这些回忆饱含着他们对人间烟火的眷恋。这些书写生命密码的纪录片也使得每个观众成为叙事的潜在参与者。藉由影像,观众得以感受故事中的人物情绪并反思自己的人生。在这种从个体故事出发、诉诸情感价值的叙事模式下,叙事进程的每个参与者都紧密连结,这成为医疗纪录片构筑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手段。

从技术维度出发的理性价值诉求

医疗纪录片:对生命的影像书写,要警惕什么?| 社会科学报

以真实为原则的纪录片尽管需要创作者具有非凡的想象力,但当影像讲述人物、时间和历史时,非虚构叙事手法使其尤为适合讲述理性内容,与生俱来的文献价值是其它任何剧情片都无法比拟的。由BBC出品的《地球脉动》《生命的故事》与《行星》等科技纪录片备受好评便可见一斑。

虽然医疗纪录片突出医学的情感属性,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在更广阔范围内,医学是一个更偏向理性的话题。因为,一定程度上,医学是一门强调绝对技术理性的学科,对工具的依赖使得“技术”在医学的演进中起到了决定作用。但医学本身极高的专业性造成大众对医学领域的疏离感与陌生感,而医疗纪录片则以形象生动的影像手法呈现极为专业且又略显晦涩的医学知识,这不仅深化了观众对医学的认知,还促发了整个社会关于疾病诊断与医疗救助的深层思考。对全人类的医学事业发展而言,医疗纪录片无疑是一份极为珍贵的影像档案。

医疗纪录片:对生命的影像书写,要警惕什么?| 社会科学报

以2019年央视播出的国内首部全景展现人类与疾病抗争的纪录片《手术两百年》为例,该片并非面面俱到,而是从医学外科发展史来透视医学发展的整体脉络。影像在对历史进行回溯的基础上,深刻展示医学的艰难前行和医者的不断求索。叙事上,《手术两百年》的典型特征表现为两点:其一,影像的叙事聚焦在医学发展史上那些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外科案例;其二,以生动形象的视觉修辞对深奥的医学理论进行转化,从而拉近与观众的距离。相较于之前的医疗题材纪录片,《手术两百年》呈现出更为宽阔的国际化视野,在文字之外,极好地诠释了纪实影像是如何成为有效的关于历史和集体记忆的书写工具,又是如何成为承担起观照全人类使命的视觉载体。

如果说《人间世》《生门》等作品让我们看到了医疗题材纪录片诉诸感性带来的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勾连,那么,《手术两百年》则让我们看到了医疗题材纪录片诉诸理性而带来的在叙事视野上扩展的可能性。这种国际化视野的践行,不仅有利于增强纪录片的视觉表现力,也是中国纪录片参与国际竞争时的重要基础。

医疗影像中潜在的叙事陷阱

医疗纪录片:对生命的影像书写,要警惕什么?| 社会科学报

文艺作品领域常年存在着一个问题,即某一题材的繁兴背后往往隐藏着危机和困局。医疗题材纪录片也是如此,在近五年的迅猛发展情势下,已然累积了不少矛盾,除了突出的数量与质量发展不均衡、同质化倾向严重之外,最值得警惕的则是,医疗影像因过度沉溺于后现代叙事陷阱而导致纪录片本质属性的迷失。

无限的赋予情景再现合法性、追求戏剧性为目的的后现代叙事逻辑,一直强调纪录片对直接电影手法的超越。这种追求不仅仅是理念使然,很大程度上更是出于对观众口味的迎合,正是这种迎合导致了剧情片叙事手法对纪录片叙事造成干扰和影响。情景再现手段频繁使用,纪录片大片化、奇观化、景观化现象愈演愈烈,然而真实本应是纪录片永恒的底色,而这种对后现代叙事手法的无限推崇,带来的往往是影像与事实的割裂。腾讯视频出品的纪录片《风云战国之列国》饱受争议的原因便在于此,通篇使用情景再现的手法已然掉入叙事陷阱,已经对纪录片的合法性构成挑战。

在这样的语境下,尤其是医疗题材纪录片更在乎对个体生命经验和情感体验的强调,这种诉诸情感价值的叙事逻辑也无可避免地出现了这种倾向,因而更容易陷入过度追求“故事化”的叙事陷阱。这种故事铺陈手法往往带有强烈的“再建构”意味,难以做到对现实的还原,通过前期拍摄的有意选择与后期有意识的剪辑以达到引导情绪之目的。于是,创作者对真实的“闯入”最终令纪录片镜头感、刻意感十足,进而唤起了观众剧情片般的观感。

医疗纪录片:对生命的影像书写,要警惕什么?| 社会科学报

爱奇艺2020年初推出的纪录片《中国医生》便遭到了类似的质疑。过于柔和的滤镜、电影化的镜头处理以及突出人物的选取,使得其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与现实的距离感,而这正是沉溺于后现代追寻的叙事陷阱所带来的后果。

1949年国庆大典前夕,中方与苏联摄影队联合摄制了两部纪录电影《中国人民的胜利》和《解放了的中国》,在其基础上重新制作的《彩色新中国》于2019年国庆期间播出,引发舆论的强烈关注。

医疗纪录片:对生命的影像书写,要警惕什么?| 社会科学报

这样一部尊崇纪录片古典叙事手法的纪录片,能在时隔70年后仍旧激起大众的观看兴趣,不仅在于它记录的是新中国的伟大时刻,更在于其对现实的介入与记录真正做到了对现实的客观记录,而非刻意地以剧情片的叙事来迎合受众的审美取向。

纪录片的价值在于同社会现实建立一种索引关系,脱离现实、片面追求叙事手法的创新,掉入后现代叙事陷阱中,会使得纪录片迷失本质。无论之于纪录片本身还是这个时代,这都是值得警惕的。

[本文系国家社科项目《新世纪以来中国题材纪录片国际传播的国家形象构建及效果研究》(17CXW034)阶段性成果]

文章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703期第6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时事 | 这部BBC导演拍的改革开放纪录片,为何看哭了中国网友?

荐影 | 这个“八月”有点冷,他亲眼目睹了医院中一系列“以爱之名”的杀戮

医疗纪录片:对生命的影像书写,要警惕什么?| 社会科学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