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感動德州”十大人物公示

“2019感動德州”十大人物公示

“2019感動德州”十大人物名單

“2019感動德州”十大人物公示

“2019感動德州”十大人物先進事蹟

白雲澤、王帥(德州市太陽城中學學生)

“2019感動德州”十大人物公示

(左一為白雲澤、右一為王帥)

2017年10月,多校合併,來自趙虎鎮的白雲澤和王帥進入太陽城中學初一(5)班,與身患疾病的周程傑成為同班同學。周程傑無法正常行走,上下學由父母接送。身體的疼痛周程傑都會默默忍受,但每天上廁所成為他內心最大的負擔,他不願意麻煩老師同學,擔心成為班級同學們的拖累。

上學第一天的課間,同學們都到校園裡撒歡兒,欣賞著與以前學校不同的風光。周程傑卻面露尷尬,小聲問道:“有誰能帶我去廁所嗎?”喧鬧聲淹沒了他的求救聲音。看到周程傑無助的目光,雖然對新同學還不熟悉,王帥想起班主任王老師講過,大家都要積極幫助周程傑同學,立刻拉著好朋友白雲澤湊過來說:“我倆帶你去。”三個小小的背影定格在樓道間。由此,也展開了他們長久的“合作”。

然而,兩個人的攙扶並不順利。“剛上初一那會兒,我倆只有1米65左右,要抬著跟自己身高和體重差不多的周程傑行走,上廁所還需要藉助凳子,所以有點難度。每走一會兒,就得把他放在凳子上歇一會兒,每趟都得歇七、八次。為了讓周程傑心理壓力稍微小些,我們往往在上課前幾分鐘才去廁所,這樣他可能少受些關注吧!”白雲澤說。“經過一年半的時間,我倆的力氣越來越大,每次上下樓,只歇一次就能到目的地了。”王帥邊說邊驕傲地展示著自己結實的臂膀。“看著他們兩個每次抬我都那麼吃力,我白天幾乎很少喝水,儘量少麻煩大家。”懂事的周程傑說。

事實上,每週的微機課、每月的公開課、講座等活動都需要跨樓層,甚至是要去到別的樓,為了不讓周程傑落下課程,不讓他感到孤單,班裡同學們走到哪裡都不會忘記他。路程很長,其他同學也都會趕來幫忙,有拿凳子的、有拿課本的、有輪換背的,但每次衝在最前面的就是白雲澤和王帥,他們已經把這份特殊的“合作”當作自己的職責。“每次看到他倆都是滿頭大汗,這麼小的孩子能有這樣的擔當,更可貴的是能夠長久地堅持,這真的值得我們佩服。”班主任王老師如是說。據瞭解,白雲澤和王帥在班級裡非常有“分量”,班級的公開選舉中,他倆都是票數最高的“陽光少年”,學校的評選中兩人也被評為“雷鋒標兵”。幫助是相互的,周程傑看到白雲澤與王帥的成績下降,心裡便開始計劃起為他倆補課的事。就這樣,課下經常可以看到周程傑耐心地為兩人補習功課,從語文的字詞聽寫到數學的二次函數,從生物細胞的基礎結構到物理的力學......雖然都是些基礎的知識,講得也沒有那麼生動,但這樣互幫互助的畫面成了班級裡最靚麗的風景線。這份友誼,真摯而動人。

就這樣,王帥、白雲澤和周程傑理所當然的成為了無話不說的好朋友,周程傑想去哪裡,倆人就攙他到哪裡。從剛開始其他班級眼睛裡的詫異目光到大家都熟知這個組合,這一攙就堅持了兩年。每當有人問他們是什麼組合時,白雲澤和王帥異口同聲地說道:“我們是他的‘左右腿’。”

潘學文(樂陵市網絡義工協會會長)

“2019感動德州”十大人物公示

在棗鄉樂陵,有這樣一個人,他主動捐款捐物,每年付出數千元,關心關愛著數十位孤寡老人和百餘名寒門學子;他的善行影響著一批又一批的網絡人,用愛的陽光溫暖著周圍需要幫助的人;他創辦了網絡義工組織,先後組織各類大型愛心走訪活動30餘次,累計為社會貧困弱勢群體送去愛心款物價值百餘萬元。他所創立的樂陵市網絡義工協會先後獲得“山東省最佳志願服務組織”“樂陵市青年志願者先進服務集體”等榮譽稱號,他本人被評為德州好人、樂陵市優秀共產黨員、樂陵市優秀黨務工作者樂陵市宣傳工作先進個人等各類榮譽30餘項,榮立個人三等功一次。

他就是山東金麒麟股份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樂陵市網絡義工協會會長潘學文。

出身農家胸懷大愛

1972年5月,潘學文出生於一個農民家庭,父親是一名常年走京闖衛(天津衛)、吃百家飯的木工,母親則是一名常年累月在家種20多畝地的農民,還有一個小自己4歲的弟弟。自從潘學文記事開始,父親就常年在天津、北京等地走村串戶做木工活,雖說收入比在家裡種地強點,但每月都需要寄錢回家買“工分”。母親雖說在家種了10多畝的棉花和10多畝的小麥,但一年四季沒有男人在家幫襯的日子,一個女人拉扯著兩個孩子土裡刨食的艱難可想而知。

1997年,經過艱難苦讀,高中畢業的潘學文通過自學考試獲得了天津師範大學的大專學歷,在天津日報駐靜海記者站工作一年以後,終因爺爺病重回到家鄉,在樂陵電視臺當了一名電視記者。

1999年一個偶然的機會,身為電視記者的潘學文扛著攝像機去鄉鎮採訪一個捐款活動,接觸到了一名身患肝癌晚期的劉姓同齡人。望著全村男女老少你五塊他十塊的給他捐款,望著病床上因為沒有錢治病而不得不“幹挨”的採訪對象,潘學文流淚了,淚水模糊了雙眼。當時,潘學文拿出了身上僅有的10多塊錢,連同“徒弟”王志勇身上的幾元錢,都一併捐了出來。從那時起,潘學文就暗暗發誓:遇到有需要幫助的人,只要自己有能力,絕不會袖手旁觀。

依託網絡投身公益

隨著採訪範圍的逐步擴大,隨著接觸貧困弱勢群體的增加,潘學文漸漸意識到,單靠自己五塊十塊的往外捐款是不夠的。人多力量大,眾人拾柴火焰高。2006年,潘學文接觸到了網絡,接觸到了百度貼吧。自2007年開始,潘學文連續多年被推選為樂陵吧吧主、鄭店吧吧主、黃夾吧吧主。接觸網民越來越多,一個想法在潘學文腦中出現:網友這麼多,與其在網絡上聊天,還不如凝聚起網絡力量,讓更多的人投身公益,為全社會奉獻一片愛心。在張國玉、王光海、魏陵魯、王琳、張永和等網絡好友的大力支持下,潘學文的愛心圈子越來越大,相約線下一起走訪慰問貧困弱勢群體成為常態。

後來,潘學文專門申請成立百度貼吧樂陵義工吧,聯合更多的愛心網友開展線下走訪獻愛心活動。2010年,樂陵市黃夾鎮青年董xx出車禍癱瘓在床、妻子改嫁他人,4歲的女兒“堅強妞”董xx不僅上不起學,還要伺候父親。得知這一消息後,潘學文以網名“樂陵記者”率先在網上發帖,呼喚社會愛心。先後引來全國各地數千好心人的捐款捐物,包括鳳凰衛視、騰訊新聞、中央電視臺等數百家媒體進行了轉載或直接到樂陵市採訪,“堅強妞”也入選山東衛視“中國十大孝子”。2013年,得知樂陵市丁塢鎮23歲的女孩董xx身患白血病的消息後,潘學文呼籲社會關注,先後得到樂陵市佛教協會、捷安特騎行俱樂部等社會團體的積極響應,活動當天,有200多人參加了集中送溫暖活動。2013年,身患腎炎的樂陵市交通局職工子弟馬xx經潘學文在百度貼吧樂陵義工吧披露後,百度貼吧事業部專門派員送來2000元的慰問金。2013年,得知樂陵市鄭店鎮村民高xx的兒子高x身患淋巴癌後,潘學文不僅組織愛心人士捐款捐物,還在情人節期間組織開展了愛心義賣鮮花活動,把救助活動推向高潮。

創辦協會凝聚愛心

為最大限度的幫助社會上的弱勢群體,2013年,潘學文通過網絡,積極爭取到全國愛心平臺-蒲公英組織的大力支持,先後為樂陵市雲紅教委、樂陵市花園教委、樂陵市阜盛小學、樂陵市英華雙語學校、樂陵市特教學校爭取無償捐贈的學習用品、衣物等近500份,價值近10萬元。2013年六一前夕,蒲公英組織北京方面的愛心團隊還專門攜帶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高校募集到的“夢禮品”走進樂陵市雲紅中學,親手送到填寫“圓夢卡”的孩子們手中,使孩子們切實感受到了全社會的濃濃愛心。

樂陵是一個勞務輸出大市(縣級市),2013年,全市60多萬人口,約有10萬人在外地從事蒸饅頭、磨香油、開賓館等行當,留守兒童非常多。創辦自己的義工組織,開展更多的愛心活動成為當務之急。既然想到了,那就幹!2013年10月1日,在樂陵市委宣傳部、市文明辦的大力支持下,潘學文創辦了樂陵市網絡義工協會,並在“孃家”樂陵電視臺演播大廳舉行了成立儀式。此後,在樂陵市文明辦、總工會、團委、婦聯等部門支持下,潘學文每年都篩選品學兼優、家庭困難的寒門學子納入救助範圍,並建立幫扶檔案。通過組織愛心人士走訪、結對幫扶、不定期探訪,關心關注他們的學習、生活狀況,為他們提供學習用品、生活用品、學習生活費,讓他們生活上、學習上得到幫助。

針對孩子們面臨的青春期問題,潘學文還組織從事基礎教育、心理疏導等方面的會員與15名留守兒童建立了長期聯繫,不定期的與他們溝通。2014年,潘學文還專門邀請上海、廣西的兩名教育專家走進樂陵第一中學,開展了“感恩教育進校園”活動,使全校4000餘名中學生受到了一次心靈洗禮。

從不缺少同行者

在潘學文的帶動下,不僅樂陵市的愛心人士被帶動起來了,許多外地素不相識的愛心人士也加入到活動中。2015年的一箇中午,潘學文的微信上,忽然有一個陌生人想添加他為好友。經瞭解,她叫楊柳,是北京某媒體的一名記者,直接微信轉賬10000元贊助10名貧困學生。面對突如其來的愛心,潘學文被感動了。一個外地人都能夠關注關愛樂陵的寒門學子,自己多付出點又算得了什麼呢?他承諾,一定將愛心款一分不少的都用在孩子們身上。一直到2019年,北京的這名愛心記者還在為樂陵的貧困孩子捐款,並承諾一直資助他們到大學畢業。

愛心自有天加佑,人間從不短善良。在獲知潘學文組織的愛心活動後,年過半百的程淑貞大姐捐款2000元;南苑小區的鄰居劉俊菊嫂子捐款200元;不說真實姓名的愛心老闆捐款5000元......他們從來沒有問過這筆錢怎麼用,用了多少。潘學文心裡清楚,這都源於信任!

走過近20年的公益路,潘學文救助了很多貧困學生,也幫助了很多孤寡老人,至於捐款多少,救助人數多少,連潘學文自己也說不清。在這些年裡:有妻子最初的不理解和自己鬧矛盾;有朋友譏笑他白白往外捐錢是個傻子;也有個別人利用他的善良,藉助他的簽字騙取高利貸.......

只是潘學文自己知道:善行結善果。自己的公益路還有很長,只要生命不息,愛心就不會讓弱勢群體孤單.....

白志國、高金明(德州市陵城區宋家鎮白集村村民)

“2019感動德州”十大人物公示

(白志國)

“2019感動德州”十大人物公示

(高金明)

齊魯大地,豪傑輩出。2019年德州市陵城區宋家鎮白集村村民高金明、白志國在北京街頭徒手製伏持械搶劫歹徒,他們的見義勇為受到北京市石景山區表彰。

事情發生在2019年4月21日,北京市石景山區金頂街。當天高金明和3位朋友去找老鄉白志國小聚,晚上10點左右,他們在白志國打工的飯店吃過飯剛剛走出大門,突然聽到一名女子呼救:“救命呀,搶東西了!”

高金明回憶,當時女孩已經被嚇哭了,邊跑邊呼救,說有人搶劫。他們鎖定嫌疑人後,立即追了上去。由北向南大概追了不到100米,在路口趕上了對方,趁嫌疑人回頭張望的瞬間,兩人一齊撲上去,高金明用胳膊肘將嫌疑人撞了一個趔趄,兩人順勢抓住了他的胳膊,將其控制住。幾乎同時,他們的朋友報了警。

嫌疑人比他們年輕、身體也強壯一些,一直試圖掙脫,高金明和白志國用盡全力抓住對方的手腕,一動不動,直到警察趕到。“確定手銬銬住他了,我們才敢鬆手,這時候才發現,手心裡都是汗。”白志國說。

原來,當晚女孩在ATM機上存錢時,被嫌疑人持剪刀搶劫手機1部、現金人民幣300元。“姑娘提醒我們對方有兇器,可當時來不及多想,如果一猶豫,壞人就跑了。”白志國告訴記者。“光天化日我們不能眼睜睜看著壞人作惡,這事兒必須管。”高金明說。

從兩人聽見呼救、追趕並控制住嫌疑人,前後不足1分鐘。“整個過程很快,我們聽到聲音從店裡跑出來,志國他們就已經把人抓住了。”白志國的同事任玉說,“當時周圍有很多人,大家都為他們豎起大拇指。”

43歲的高金明、42歲的白志國都是陵城區宋家鎮白集村人。兩人在1995年前後到北京打工,年齡相仿、又都從事餐飲行業,在北京一直相互扶持。他們見義勇為的事蹟,經過北京多家媒體報道,引發強烈社會反響。家住事發地附近小區的居民王女士說:“瞭解這個事情後,我心裡感覺非常溫暖,社會上還是好人多。如果大家都向這些榜樣人物看齊,向這些富有正義感的居民看齊,社會肯定會更加和諧、美好。為這兩位來自德州的務工人員點贊。”“這是高金明能辦出來的事兒,他平時就特別仗義,作為他的同事,我們覺得十分光榮,還專門為他開了一個慶功會,號召店員們都向他學習。”高金明所在飯店的副總經理劉洪生說。這家飯店位於豐臺區,身為店長的高金明管理著18名員工,打理著店內大大小小的事情。“店裡的員工都是外地人,平均年齡只有20歲左右,高金明就像一個老大哥一樣對待大家。”同事周長江介紹,日常工作中,高金明要求大家發現顧客遺失的物品,必須歸還。“我們撿到的東西有很多,最多的一次有5萬元現金,失主專門送來了感謝信。”

白志國工作的飯店距離事發地不到20米,他已在這裡工作了2年。“白志國是個吃苦耐勞的本分人,工作起來任勞任怨。他是店裡的麵點師,每天4點多就要上班。店裡無論是誰請他幫忙,他從來都是一口答應。”飯店負責人溫彬說。

離家的20多年裡,除了北京,白志國還去過遼寧、天津等地,給人打過工,自己也做過小生意,淳樸熱心的秉性從來沒有變過。在天津幹快遞員時,他撿到過一部手機,親自把手機送還到失主手中。一次在北京火車站,他發現有小偷要偷一名乘客的錢包,便上前踢了小偷一腳,制止了犯罪行為。“當時他們是個團伙,我心裡也有些害怕,可是不能不管,就警告了他們一下。”白志國說。

陵城區宋家鎮白集村有280餘戶約1000口人。兩人的雙親都是地地道道的農民,高金明是家裡的老大,有1個妹妹;白志國是家裡的老么,有3個姐姐2個哥哥。在北京見義勇為的事,兩人都沒向家人提起,甚至連同在北京打工的妻子也不知道。“孫女同學的家長在網上看到報道,跟我說了,我們才知道的。”高金明的母親說,“又高興又擔心,回到家就給他打電話。”“金明十幾歲就出去打工了,我們一直跟他說‘跟著好人學、多做好事兒’,現在他做了好事,我們臉上也有光。”高金明的父親高同起說。白志國的父親白同增是名老黨員,提到小兒子,臉上滿是自豪:“志國打小就懂事,吃虧了也不抱怨。這次看到別人受欺負了,按照他的性子,肯定上前幫忙。”

好村風、好家風孕育好村民。提到這兩家人,村民們都豎大拇指。“好根出好苗,好家庭出好孩子。高金明的父親和爺爺都是地地道道的農民,老實仁義,誰家有事都會上門幫一把。”村民白同業說。“我和志國家3輩都是鄰居,這一家都是好人。以前鬧饑荒的時候,糧食自家都不夠吃,他奶奶還會分給上門討飯的人。他父親也是重情重義,曾經把朋友的老母親接到自己家照顧了好幾年。白志國是我看著長起來的,13歲的時候,他在灣裡救起過一個落水的孩子。”71歲的白同俊說。

“我們村特別團結,一家有難處,四鄰八舍都來幫忙。”白集村黨支部書記白同敏說,“村裡有近一半人在外打工,他們代表了我們白集村的形象,也代表了德州、山東的形象。我們號召所有村民都向白志國和高金明學習,為社會帶來更多正能量。”

張方木、馮付剛(德州市公共汽車公司駕駛員、德州市廣播電視臺高級工程師)

“2019感動德州”十大人物公示

張方木(左)、馮付剛(右)

2019年2月,一篇“最美一跳,公交司機張方木和好心市民冰窟窿裡救起落水兒童”的新聞刷爆了德州市民的微信朋友圈,大家紛紛轉發,傳播正能量,為善舉點贊。而在公交司機張方木和好心市民馮付剛看來,他們只不過是做了一件應該做的事……

合力,用善舉托起生命

2月17日下午4點左右,市公共汽車公司22路駕駛員張方木在等待發車間隙,從市婦女兒童活動中心洗手間出來經過一個小池塘時,突然看到一個10多歲的女孩在焦急地呼救。張方木轉頭只見一個六七歲的小男孩正在池塘冰窟窿裡撲騰掙扎,水眼看就要沒過他的頭頂。張方木趕緊跑了過去,跳進池塘中,用胳膊肘砸破冰面吃力地一步步向男孩靠近。

這時,德州市廣播電視臺退休高級工程師馮付剛象往常一樣,剛來到市婦女兒童活動中心,準備和老夥計們活動活動身體。見此情景,立刻也跳進池塘中,與張方木聯手進行施救。池塘裡的冰還沒有完全融化,水有1米多深,浸到了張方木兩人的肩膀處,冰冷刺骨。由於常年淤積,池塘底部有著厚厚的淤泥,兩個人一腳泥一腳水地蹚過去,抱起孩子就往岸邊走。由於衣服浸水,再加上抱著孩子,他們在冰冷的池水裡舉步維艱,兩人合力將落水男童救上岸。經詢問,呼救的女孩是男孩的姐姐,就住在附近,在無家長陪同的情況下一起到池塘邊玩耍,男孩不小心掉進了冰窟窿裡,幸好遇到張方木等人及時相救。

尋人,遇見最美的你

看被救男孩幸無大礙,跟著姐姐回家了,救人心切的張方木此時才感覺到渾身冰涼,他看了一下溼漉漉的自己,向馮付剛道了別,一路跑向附近的公交調度室。“趕緊給書記打個電話,找個人代我的班,快到發車時間了。”在同事的幫助下,換上了一身乾淨衣服,“緩了好一陣才覺得暖和過來。”這時,張方木才發現,自己的手在砸冰面時被劃了好幾道口子,腳踝上也有明顯的被石頭劃過的傷痕,隨身攜帶的手機也因為浸水而不能再使用,張方木說,現在想想也會有些害怕,但時間如果能夠重來一次,自己還會做出一樣的選擇,“畢竟孩子對於一個家庭來說太重要了。”

馮付剛的手機也進了水,右腿還磕腫了,他沒有留下姓名,也悄悄離開了現場。事情過後,眾多媒體、熱心市民通過微信、網絡發佈尋人信息,查尋找他的身份信息。經過幾經輾轉,2月19日早上,終於找到了馮付剛。馮付剛今年61歲,家住貴都花園,當天在市婦女兒童活動中心遛彎,碰巧遇到了男孩落水。危急時刻,他義無反顧縱身跳入冰冷的湖水中,與張方木合力救出落水男孩。

“春水初生,春林初盛,春風十里不如你。”這裡要說的並非初戀時的心動,而是面對善行義舉的感動。乍暖還寒的時節,河湖冰面消融,潛藏危機,貪玩的孩子意識不到其中風險,總在不經意間將自己置於險境。慶幸的是,生死一線間,他們被路過的好心人救起。

救人者都是我們身邊的普通人,他們沒有睥睨眾生的超能力,只有超乎常人的勇氣,以血肉之軀縱跳入冰河,縱身一躍間留給全世界最美的身影。救人者給了落水兒童重生的機會,他們的名字值得每一個德州人銘記。

大愛,滿城湧動溫情

寒冷雖在,愛心不滅,一股熱心救人的正能量在州城傳播……春暖乍寒的凌冽中,溫暖更多的人心,感染更多的市民群眾。

在落雪未融的日子裡,毫不猶豫下水救人,剎那間的反應背後是一顆火熱的心。救人善舉發生後,市民不停稱讚:“天這麼冷,兩位師傅第一時間跳進冰窟窿裡,不僅救了孩子更是救了一個家庭,值得學習。”2月19日下午,聽聞救人事蹟後,市婦女兒童活動中心有關負責人專程製作了錦旗送到了市公共汽車公司和市廣播電視臺。負責人說:“大德之州,厚德之人。兩位師傅見義勇為的精神令人感動,也值得我們大力弘揚和學習。”

張方木和馮付剛奮不顧身、捨己救人的善舉源自他們人性的真善美和內心的善良和熱心。作為一名工作在公交一線的老黨員,張方木始終保持堅強的黨性,幹一行、愛一行、鑽一行,以嚴謹的工作作風和無私的奉獻精神,兢兢業業工作在服務乘客的十米車廂。多次被公司評為“先進個人”、“優秀駕駛員”,2016年度被德州市公共汽車公司授予“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稱號。公交公司領導說:“張師傅平時工作就格外認真,還曾經被評選為優秀黨員,我們公司應該也會根據張師傅這次英勇救人的事蹟,做出表彰給予獎勵,在公司內部,營造人人學模範、爭當敬業奉獻標兵的良好氛圍。”

11年軍旅錘鍊、32年廣電技術生涯,造就了馮付剛實幹、沉穩、豁達、熱心的性格。38歲那年,馮付剛檢查出患有嚴重的糖尿病。然而,他仍然兢兢業業,恪盡職守,甚至星期天節假日都堅守在崗位上。在一次工作會議上,他問正在發言的同事:“你的聲音為什麼這麼小?” ——他的聽力出現了問題。繼而,出現眼底出血,開始尿血尿糖,雙腎出現問題,病情愈發嚴重。當時單位“整網”工作正是最緊張、最關鍵的時刻,自己住院,勢必會影響到工作的進展。思考再三,他沒有回去住院,而是選擇了依靠體育鍛煉、規範用藥、控制飲食的方法進行自我療愈。每天步行上下班,工作之餘擠時間鍛鍊,在飲食上進行調整控制。在這個過程中,他從未因病影響工作,甚至,屢次病重都未曾告知任何人。馮付剛在工作中兢兢業業,當身邊的同事遇到困難時,也是全力相助。談及救人的事,馮付剛說:“當時情況緊急,一心只想著把人救上來。咱是老黨員了,遇到這種緊急情況理應衝在前面。”

張傳義(山東中威空調設備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2019感動德州”十大人物公示

張傳義出生于山東省武城縣魯權屯鎮一個普通農民家庭,現為山東中威空調設備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國製冷產業聯盟副會長、德州市第十八屆人大代表。作為聞名業界的中央空調末端生態供應系統中威“共享工廠”模式發起者,他的創新經驗曾受到山東省委書記劉家義的高度評價。

自1997年張傳義發起成立中威集團以來,始終秉承“質量重於成本,誠信大於生命”宗旨,堅持“品質至精,服務至誠”發展理念,依法經營,誠實守信,照章交稅,有力促進了企業健康快速發展。目前,中威集團已發展成為擁有三個子公司、七個事業部,生產經營中央空調、玻璃鋼製品兩大系列、三百多種產品及配套服務的企業集團,先後榮獲“中華人民共和國非金屬風管標準起草單位”、“德州市中央空調玻璃鋼行業協會理事長單位”、“2018年度創新創優先進企業”等殊榮,張傳義個人被評為“德州市優秀青年企業家”。

創建“共享工廠”模式,不讓一名工人失業

武城縣空調產業發源於20世紀80年代中期,截至2016年底,共擁有規模以上企業近160家,個體工商業戶1000多個,固定從業人員達到5萬多人。2017年,隨著國家環保整治力度的空前加大,該縣1000餘家處於產業低端、管理粗放的“散亂汙”企業受到極大衝擊,傳統產業發展面臨生死抉擇,上萬名從業人員瀕臨失業。

“決不能讓一名工人丟了飯碗”,面對嚴峻形勢,張傳義對集團全體員工鄭重承諾。他運用自己20多年管理知識和從業經驗,創新建立了“共享工廠”模式,通過與相關企業廠房共享、設備共享、員工共享、品牌共享,將傳統企業競爭關係變為合夥人關係,實現優勢互補、抱團發展,既促進合夥企業快速發展,又確保員工穩定就業。實行“共享工廠”模式以來,中威集團先後招募合夥企業30多個,各合夥企業在經營理念和市場資源的交融碰撞中,實現了脫胎換骨的全新變化和整體素質的全面提升,各企業業務量平均增長40%以上。加入“共享工廠”的張新橋、陳玉東等合夥人紛紛表示,“共享工廠”既富了“老闆”,又富了“老鄉”。

得益於“共享工廠”模式,武城縣引導規模以上企業作為平臺搭建“共享工廠”,在全縣成立了96家共享平臺,使全縣800餘家小微企業實現蝶變重生,上萬名工人重新上崗就業。武城縣的“共享工廠”模式及經驗做法,先後被新華社、人民網等20餘家主流媒體報道。2018年4月,山東省委書記劉家義在德州調研時,專門到中威集團清潔共享通風超級工廠察看,並與張傳義進行交流,對其運作模式、技術水平等給予充分肯定。

質量重於泰山,誠信大於生命

“人無信不立,業無信不興”。創立中威集團二十餘年來,張傳義始終秉承“誠實守信”發展理念,把誠信經營作為企業發展的根基,受到業內廣泛讚譽。

他重義輕利,嚴控質量,確保企業健康穩步發展。2018年5月,中威集團在行業原材料價格出現大幅上漲的情況下,收到一批緊急產品訂單,一時陷入生產成本與產品質量以及企業利潤的矛盾之中。有人建議,可以通過適當降低成本的方式,確保企業利潤的實現。但張傳義堅決不同意,他說:“質量重於泰山,誠信大於生命。中威集團二十多年的發展,憑藉的就是誠信這塊金字品牌,從來沒有讓客戶承擔損失的理由和先例。假如讓客戶受了損失,我們的損失會更大,因為我們會失去誠信,這樣的事,我們堅決不做。”最終,中威集團幾乎以虧本的價格,保質保量完成了這批訂單。類似事例,在中威集團二十多年的發展歷程中屢見不鮮。張傳義依靠誠信,帶領中威集團與各供應商及客戶建立了牢固緊密的合作伙伴關係,有力促進了企業快速發展。

另外,二十多年來,中威集團在張傳義的帶領下,嚴格按照規定進行年度財務狀況審計,嚴格遵守稅收法律法規,完整、準確核算應納稅款,依法足額交納稅金;並按時歸還銀行貸款,堅決杜絕逃廢金融機構債務行為,受到相關部門及社會各界一致好評。

致富不忘家鄉,愛心回報社會

張傳義歷經二十多年奮力拼搏,依靠勤勞智慧和誠實守信將中威集團一步步發展成為一家大型現代化企業。二十多年來,他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和成功企業家,始終把履行社會責任、愛心奉獻擔當視為自己的初心使命,全力支持家鄉建設,關愛幫助困難職工,受到社會廣泛讚譽。

因為張傳義多年熱心公益,積極參與家鄉建設,2019年2月被推選為本村——魯權屯鎮小李莊村德州同鄉會會長。作為一名成功企業家,他極為珍惜這一職位,甚至視為一個至高榮譽。他說:“這是鄉親們的一片真心,我絕不辜負鄉親們對我的信任和鼓勵”。同時,他更將這個職位視為自己建設家鄉、回報鄉親的一個平臺,積極參與到扶貧濟困工作中。他每年都到村裡低保戶和困難群眾走訪慰問,能幫錢幫錢,能送物送物,力所能及地為他們提供生活幫助,使他們感受到社會主義大家庭的關懷,並先後幫助多名困難群眾就業創業,帶領大家走共同富裕道路。

張傳義常說:“中威集團的發展離不開黨的堅強領導及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為祖國建設貢獻力量,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無論企業走得多遠,都不能忘記回饋社會,幫助他人。”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他通過有關渠道瞭解到,武漢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及瀋陽第六醫院在隔離病房建設中急需通風設備,自大年初一開始,他就緊急組織中威集團及其“共享工廠”合夥企業復工生產,在確保疫情防控安全的前提下,充分挖掘“共享工廠”產能優勢,以“德州速度”助力“中國速度”,將產品快速交付給建設方,確保了幾家醫院快速投入使用,以高度的社會責任擔當精神,為全國抗疫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

在企業日常生產經營工作中,張傳義細心關愛企業職工,不僅從不拖欠員工工資,而且不斷改善員工福利待遇,每逢有員工過生日,他都會安排專人送去生日蛋糕;每逢春節、中秋等傳統節日,他都會派人給員工送禮品上門,並向職工家屬表達節日祝福,向他們介紹公司發展情況,聽取他們的意見建議,幫助他們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困難。

張傳義尤其關注困難員工的生活,每年都向困難員工發放特別福利,並對家裡發生變故的困難員工給予特殊資助。2017年6月3日,一名家庭困難員工在上班期間,家人突發腦溢血急需住院治療,張傳義得知後親自開車將員工送回家,幫助員工將家人送到醫院,併為其支付了醫藥費。事後,這名員工和家屬專程到公司致謝。

二十多年來,張傳義以誠實守信、責任擔當和愛心奉獻,不僅詮釋了一名成功企業家的高尚情操,更書寫了一名共產黨人的 赤子忠誠。

姚軍(慶雲縣志願者協會會長)

“2019感動德州”十大人物公示

姚軍,男,漢族,1974年出生,慶雲縣志願者協會會長。2007年起成為志願者隊伍的一員,累計參加志願服務數千小時,2017年當選為慶雲縣第十屆政協常委,慶雲縣愛心大使。

突遇車禍,成為“特殊志願者”

今年46歲的姚軍是慶雲縣尚堂鎮姚千村人,家境殷實,自己在一家保險公司擔任業務經理,喜歡結交朋友,是個典型的北方漢子。姚軍愛車,早在2007年與朋友一起成立了“慶雲愛心車友俱樂部”,以車會友的同時,還定期組織志願服務活動,主動幫助有需要的人。

2008年,姚軍開車出門辦事時不慎遭遇車禍,導致左臂喪失了全部生理機能。猶如晴天霹靂一般,這對正值壯年的他,打擊很大,覺得自己變成了全家的累贅。但在恢復的過程中,家人們的不斷開導,朋友們的不斷幫助,縣殘聯的關愛,姚軍漸漸從這種情緒中走了出來。

出院之後,姚軍努力克服身體原因帶來的不便,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志願服務活動中。除了像以前一樣幫助困難家庭外,他還開始關注殘疾人群體,成為了一名“特殊的志願者”。“親身經歷讓我體會到殘疾人的諸多不易,覺得應該集合大家的力量,為他們提供實實在在的幫助。”

十餘年如一日,志願服務暖人心

姚軍的志願服務範圍很廣,除了助貧、助學、助殘,更是熱心公益事業。夏天熱了,他為全縣環衛工人安置多個愛心冰箱,為他們送去愛心早餐;冬天冷了,他早早帶著冬衣、棉被送到孤寡老人手中,噓寒問暖;要高考了,礦泉水、溼巾紙、防暑藥品、應急愛心車輛一應俱全,全力保駕護航;年節到了,米麵肉油、生活日用品早就有序分發到惦念的人手裡;上學路上,偶遇堵車,主動充當臨時交通協管員疏導車輛行人的是他;創衛途中,號召著學生家長揮汗如雨、一起讓慶雲環境變美變靚的是他;定期到敬老院慰問的是他;走訪退伍軍人的是他;自費為殘障人士送輪椅的是他;引導和鼓勵貧困戶學一技之長、實現個人價值的還是他……

渤海路街道石官堂村村民王泉新,早年由於一場車禍成了植物人。為了救他,全家債臺高築,生活陷入低谷。姚軍得知消息後,組織會員帶著慰問品定期前去看望,積極為他的家人提供幫助並不斷鼓勵他們勇敢面對生活。“我爸出事以後整個家都倒了,沒有姚叔叔的幫助,真的不知道怎麼面對這些。”王泉新的兒子王全明說。

慶雲鎮松樹高村村民高福松夫妻二人患有先天性發育遲緩,行動不便。愛心車友俱樂部的成員為他們送去了輪椅,並經常帶他們出去遊玩散心,夫妻二人也加入了俱樂部,“姚大哥的舉動特別令我們感動,我們也得向他學習,不光要精彩地生活,也要傳遞正能量。”高福松說。

以身作則,帶動更多志願者參與

為了幫助更多人,姚軍與慶雲縣殘聯、民政局等部門合作,開展志願服務,俱樂部的影響力不斷擴大,會員也從最初的40餘人發展到一百餘人,其中還有10餘名殘疾人。10年來俱樂部捐助款物數額達100萬元,姚軍也拿出自己大部分收入約70萬元,幫助困難群眾240餘名,其中三分之一是殘疾人。

2019年冬天,在慶雲廣場、縣武裝部、商貿廣場等地,姚軍和志願者們將一份份熱氣騰騰的愛心早餐遞到200名一線環衛工人的手中,以此向冒著嚴寒工作的“城市美容師”表示感謝。這已經是連續多年“給環衛工人送早餐送溫暖”志願服務活動了。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姚軍又忙著參與抗疫活動,帶頭購買捐贈防疫用品。在他的影響下,近20名志願者持續到交通檢查卡點和部分居民小區,參與疫情防控工作,他的兒子也和他一起並肩作戰,“父子檔”志願者令人交口稱讚。

姚軍做到的這些,比身體健全的人要多付出加倍的辛苦。他也是個普通人,出身於一個並不富裕的家庭,在靠著自己雙手打拼。每個人的心裡都有一杆秤,姚軍被人親切的稱為“軍哥”。在慶雲,你可能沒聽過姚軍這個名字,但是說起和“軍哥”一起做公益,志願者們都很高興,每個人都願意跟他參與志願服務、貢獻力量。在姚軍的影響帶動下,慶雲縣的志願者隊伍愈發壯大。

姚軍因多年堅持扶殘助困,事蹟突出,於2017年1月當選縣政協委員。“志願者應成為殘疾人與外界聯繫的橋樑,幫助他們找到自己存在的價值。”姚軍說,未來他打算建立更專業的志願者隊伍,根據居住區域劃分服務範圍,讓扶貧助殘更加常態化。“希望我們的努力可以感染更多人,讓家鄉變得更溫暖。”

潘國輝(德州市公安局德城分局車站街派出所所長)

“2019感動德州”十大人物公示

潘國輝,女,漢族,1974年7月出生,1995年4月在校期間加入中國共產黨,1995年7月參加工作,現任德州市公安局德城分局車站街派出所所長、黨支部書記,一級警督警銜。

潘國輝身材纖瘦、相貌文弱。2010年她擔任派出所所長之初,有人擔心一個女同志挑不起千頭萬緒的基層工作。然而,事實卻證明,她不但幹得了,還乾得很出彩。她紮根基層,堅守初心,擔當作為,廉潔務實,敬業奉獻,10年時間先後擔任過3個派出所所長,是德州市公安系統公認的“警營花木蘭”。2019年帶領車站街派出所在全省爭先創優,首批掛牌省級“楓橋式公安派出所”,榮記集體二等功;她獨創的“365全天候調解工作機制”在全省公安系統推廣;她狠抓規範執法,被公安部授予“全國公安機關執法規範化示範單位”;她的模範事蹟被《人民公安報》、《大眾日報》、山東省電視臺以及人民警察網、搜狐網、騰訊網、今日頭條等主流媒體報道……她先後榮立公安部和省市區個人二等功一次、個人三等功六次,獲得“全國公安機關清剿火患工作先進個人”、“德州市勞動模範”、“德州市三八紅旗手”、“德州市十佳青年衛士”等多項榮譽。2019年6月被中共山東省委授予“山東省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勇創“省級楓橋所”

“幹工作就要爭一流”,是這位女所長的口頭禪。2019年6月她交流到車站街派出所任職,該所是德州市最早成立的派出所之一,地處德州市區中心,有“一湖”(新湖風景區)、“一圈”(德百華聯商圈),“兩站” (火車站、汽車站)、“三多”( 流動人口比常駐人口多、賓館酒店多、市場商鋪多)的特點,社會治安狀況十分複雜。她以為民的情懷、精準的舉措、細緻的工作,堅持黨建引領,深化源頭治理,抓隊伍、促業務、提服務、鑄平安、解矛盾,打造出了基層善治新格局,實現了“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務不缺位,隊伍過得硬”,老所煥發出新容顏。

“求木之長,必固其根;欲流之遠,必浚其源”。她靠前一步、主動作為,深化“365調解機制”,著力化解各類社會矛盾糾紛,築牢了派出所在維護社會穩定中的第一道防線,真正把執法和管理的過程變成了化解社會矛盾的過程,深化了綜合治理和源頭治理,把矛盾化解在當地,解決在基層;她創新警務,以“市民警校”為載體,組建平安志願者隊伍,聯防聯控,群防群治,構建基層社會治理警務共同體;她推進智慧警務,大數據落地見效,實現執法要素全流程管控;她用心服務轄區百姓,群眾安全感、滿意度不斷提升;她堅持政治建警,從嚴治警,從優待警,鍛造了忠誠、素質、 廉潔、活力“四型”基層警隊。2019年12月,車站街派出所以優異成績通過省審核驗收,在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出席的表彰大會上,她登上主席臺捧回了沉甸甸的省級“楓橋式公安派出所”牌匾,集體榮記二等功。

“向我看齊!”

她剛擔任所長的第7天,一名26歲的女子因家庭矛盾,爬上中心廣場14米高的弧形平臺上揚言自殺。此時,天正下著雨。輕生女子站在平臺的邊緣,半個腳掌已經懸空。她冷靜應對,一邊部署民警側面包抄,一邊爬上溼滑、陡峭的平臺,與輕生女談話並慢慢靠近。雨越下越大,她靈機一動,說:“雨太大了,我不拉你,就給你遞把傘。”說著向前挪動了幾步,遞過傘去。緊接著,又一個箭步衝上,在所有人都沒反應過來的時候,一把抓住女子。跟上來的民警趕忙一擁而上,將二人死死抱住,拉回平臺。“太懸了!稍有不慎,兩人都會掉下去。”曾參與救人的一位民警至今仍心有餘悸:“真看不出潘所還有一顆強悍的虎膽!”

“不管多危險,群眾一聲喚,我還是第一個站頭排!”10年來,從東地到湖濱北,再到車站街,每遇重大案件,每到重大節點,她都堅持一線作戰。最危險的時刻,最複雜的局面,她總是第一個衝在前面。新冠疫情發生後,她帶領全所民警夜以繼日,衝鋒在前,連續奮戰,全力投身疫情防控阻擊戰,織牢織密轄區安全防疫網。她每日通宵達旦工作,值班人員經常見到的一幕就是深夜裡所長辦公室那盞長明燈。2020年3月她被授予“全市疫情防控先鋒”稱號。

“鐵面”柔情

她嫉惡如仇,從不放過任何一起侵害群眾利益的違法犯罪。轄區某學校一名女生被網絡詐騙1700元,經初步偵查,犯罪嫌疑人遠在海南。潘國輝堅定地說:數額不大危害大,就是天涯海角,也要抓捕歸案,還社會正義,還法律尊嚴!最終,4名犯罪嫌疑人被成功抓獲。近年來,她深入推進轄區掃黑除惡專項鬥爭,帶領民警偵辦案件873起,抓捕違法犯罪嫌疑人979人,是違法犯罪分子眼中的“冷酷剋星”。

面對群眾時,她又親情似水、柔腸百轉。轄區有位牟阿姨晚年喪失獨子,為了幫老人排解悲痛,潘國輝抽空就陪老人家拉呱聊天,自己家裡做了好吃的,總忘不了給老人送去,她的手機成了老人的熱線,家裡有什麼事第一個想到的就是給潘國輝打電話。久而久之,她成了牟阿姨天天唸叨的“好閨女”。翻開潘國輝手機的通話記錄,陌生號碼佔了絕大多數。轄區群眾提起熱心腸的潘所長,沒有一個不翹大拇指的。在潘國輝看來,群眾的信任,是一種莫大的榮耀,無論遇到多大困難,都不能辜負這份沉甸甸的信任。

“繡花”功夫

身為一名女所長,潘國輝將女性獨有的細緻發揮到極致。百姓無小事,案件無小事,她嚴格要求每一起案件的每一個環節,全部從執法系統流轉。任職10年來,沒有一起案件、一個民警因執法問題被追責,行政複議和行政訴訟常年保持“零記錄”。她代表單位捧回“國字號”榮譽,被公安部授予“全國公安機關執法規範化示範單位”。

“點子多,從不墨守成規。”是上下對她的一致評價。如何公正、合理、及時處理好矛盾糾紛?摸索中,她獨創的以“三大抓手、六步程序、五法調處”為核心的“365”全天候調解工作機制逐漸成型,調解成功率達到94.6%。這一較早創新“楓橋經驗”的做法,被《人民公安報》、《民主與法制》、《大眾日報》、山東電視臺等媒體報道,在全省公安系統推廣。

“三色”黨建

作為黨支部書記,她堅持黨建統領,探索建立了警徽紅藍黃“三色黨建工作法”,從優待警、從嚴治警、業務強警,以黨建促隊建、以隊建強業務,形成了良性循環。十九大安保期間,所裡一名輔警患上急性肝衰竭,肝移植需要鉅額費用,她用盡心血,在上級的關心支持下發動公安系統黨員自發為手術籌集了部分款項,保證了手術順利進行。她注重抓學習培訓,注重在實戰中培養鍛鍊業務骨幹,在她帶領下年輕幹警不斷進步成長。

她堅持從嚴治警,紮緊制度籠子,注重制度執行和監督,任所長期間,沒有一名民警輔警發生違法違紀問題。她紀律意識強,以身作則,堅守底線,清正廉潔,保持了一名共產黨員的本色。她任職期間,單位連年綜合考核優秀,多次榮立集體二等功、三等功,多名幹警受到公安部、省委省政府等各級立功嘉獎。她本人獲“全市機關黨支部書記講評曬”比賽一等獎,所在黨支部被首批授予“全市機關過硬黨支部”,“三色工作法”作為黨建創新經驗在全市推廣。2019年6月她被中共山東省委授予“全省優秀共產黨員”。

10年基層所長高負荷、高強度工作背後的艱辛,她從不言說;對孩子、老人、家庭的愧疚,她藏在心底;親人們重要的節點,她總是“缺席”,但從不缺席的就是一名共產黨員和基層人民警察的“初心”。忠誠使命、服務人民、廉潔奉獻,是潘國輝同志的品格;向我看齊、雷厲風行、創新擔當,是潘國輝同志的風格。正是這種品格和風格,讓她在最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業績,兌現了“人民警察為人民”的莊嚴承諾。忠誠與奉獻,被她用青春譜成了歌,用初心釀成了詩,定格在群眾和同事的心中。國輝,一如她的名字,在新時代閃光……

杜振 齊河縣第一中學教師

“2019感動德州”十大人物公示

韶華歲月戛然而止,他的人生休止符定格在41歲。他叫杜振,是齊河縣第一中學一位普通教師,德州市優秀裁判員,齊河縣優秀教師、優秀共產黨員。2019年4月26日,因心臟病突發溘然離世。他的去世,在黃河之濱的齊河引起廣泛關注。緣何那麼多素不相識的人記住了這個名字,心生敬仰、念念不忘?

因為,在立德樹人的崗位上,他把生命的美好化成如兄如父的情懷,以勤勉奉獻的精神把最深沉的愛留在了校園、留給了學生。

杜振2002年從煙臺師範學院(現魯東大學)畢業,來到齊河一中。2006年起,擔任班主任工作。2013年,擔任學校公寓科副科長。他和妻子單曉飛都在齊河一中工作,妻子擔任畢業班的語文教學工作,勞動強度大,加班加點是常事。

趙方洪是杜振班級所在的年級主任,從2002年起,兩人就一起合作。“4月25日,晚自習下了課,我照例巡視各班,看到杜振還在開班會。我轉一圈回來,杜振正跟兩個鬧矛盾的同學談話調解。22:05,我和杜振還有兩個學生一起走出教學樓。當來到北餐廳十字路口時,杜振往北去公寓樓值夜班,我往南迴家屬院。臨走,他還朝我揮了揮手。沒想到,這竟成為我們倆的永別。”趙方洪說。

那晚,杜振把兩個學生送回宿舍,又檢查完紀律,已是23:20。在與宿舍管理員華新廷交談時,杜振突然雙手捂住胸口蹲了下去,臉色蠟黃、額頭上滲出密密的汗珠。“我不舒服,先回家吃點藥,一會兒再回來。”杜振這樣對華新廷說。騎電動車走出十多米後,他又折回來告訴華新廷:“你注意一下剛才那兩個學生,雖然和解了,我怕想不開鬧彆扭打架。”安頓完後,杜振回家吃藥,卻再沒回來。

因為零點以後回家是家常便飯,怕打擾妻兒,杜振總是悄悄進屋。那天正趕上高三第二次練兵考試,擔任高三年級班主任的妻子,批閱試卷至22:00,回家就休息了。4月26日凌晨,妻子去洗手間時,發現杜振趴在客廳地板上,已經去世了,手裡攥著治胃病的幾粒山楂丸。“他一直認為患有胃病,沒往心臟上想,常備治療胃病的山楂丸。我勸他去醫院查查,他說等這批孩子高考結束後一定去,可是直到去世也沒去檢查。”趙方洪說。

杜振屬於那種很勤奮、很心細、愛琢磨的年輕人。”他管的班級紀律好,學風正,班級成績一直名列前茅。他負責的公寓樓內務衛生整潔,文化氣息濃厚,學生遵規守紀,是所有公寓樓中管理最好的。他給同事的印象一直是匆匆忙忙。家、教室、公寓三點一線。去世後,家人想找一張跟他的合影照片,結果除了與學生的合影,他與妻子孩子的合影竟一張也沒有;3年前,1歲的小女兒由奶奶姥姥撫養,孩子整天媽媽、奶奶、姥姥叫得很溜,卻唯獨不會叫爸爸。

4月28日,杜振遺體告別儀式臨近結束時,2018屆畢業生王巖和父母急匆匆趕到,王巖母親抑制不住大聲哭起來。王巖讀高三那年轉入杜振班裡,此前他成績一直不理想,進入杜振的班裡,王巖的成績仍然一路下滑。那段日子,連父母都對王巖喪失了信心。杜振經過觀察,讀懂了他的內心世界,晚自習時間把王巖叫到辦公室,一次次促拉家常般膝談話,如同清清細流,讓王巖有了認識上的鉅變。“從那以後,杜老師隔一段時間就跟我聊聊,逐漸把我的注意力引到了學習上。沒有他,我絕對考不上山東財經大學,是他改變了我的一生。”

在學生們眼裡,杜振的心永遠是平靜的。他平時騎著一輛電瓶車匆匆往返於家校之間,身上總是穿一件藏青色衝鋒衣。每天晚自習,他幾乎沒有離開過辦公室和教室,社會上的交際場合幾乎不參加。杜振掙的是死工資,身上揹著房貸,但他對學生卻很“大方”,學生病了去醫務室甚至縣醫院治病,他不僅全程陪同,還自己掏錢。過後學生還錢他一概拒收,說要等到學生考上大學參加工作後才可還賬。

他是“治班能人”,常站在窗外“偷聽”,杜振善於觀察,不放過任何細節。根據學校安排,高三他只當班主任,不任課。任課教師在講臺上講課時,杜老師會經常站在窗外“偷聽”。他會觀察每個人的表情、神態,判斷他們是否聽懂了,是否走神了,用小紙條一一記下來交給任課老師。

王海燕老師曾與杜振在一個教課組,她經常會收到杜振遞來的小紙條。“他會告訴我哪個學生對哪個問題好像沒聽明白,建議我課下給他開小灶;有哪個同學沒認真聽課,建議我下節課提問他。”王海燕說,“收他的紙條成了習慣,感覺我們就是同一戰壕裡的戰友,現在他走了,再也收不到他的紙條了。”

在平時管理班級中,杜振極端重視思想政治教育。其他班主任有時為了抓學習進度,把班會時間改成了自習課。但是杜振從來沒有,“他堅持開班會,45分鐘,從頭講到底,而且內容從來不重複。”副校長陳顯亮說。杜振在班會上,跟大家既探討具體現象,又探討人生話題;既揭開思想誤區,又指明努力方向;既灌輸哲學道理,又啟發大家思考人生命題。他的班會富有思想性、針對性和親和力。

功夫不負有心人。杜振帶領的2015級學生考出了齊河一中歷史上最好成績:47名參加高考的學生全部通過了本科線。

杜振去世後,人們收拾他遺物時,一個圓形針線盒靜靜地躺在抽屜裡。原來,每天放學學生回公寓,杜振總是站在公寓門口,看著學生們一個個進入。當他看到哪個學生衣服開了線,撕了口子,就把他們帶到值班室,一針一線幫他們縫好。

在學校,杜振給予學生的是愛。在家庭,杜振對家人的愛也格外深沉。2017年,他父親患上結腸癌,需要立即手術。可當時正趕上杜振要帶學生去參加高考。高考結束後,杜振白天黑夜陪護在病床前,他還給父親找藥方,買來中藥,親手給父親熬藥。

熟悉杜振的人都知道,他有一條雷打不動的規矩:週六中午陪父母吃飯,週日中午陪岳父、岳母吃飯。父母的衣服甚至內衣內褲都由他買。岳父2018年患小腦萎縮,他替老人訂閱《中國老年報》讓他閱讀,並鼓勵老人多做戶外運動。

杜振的妻子單曉飛,教學任務繁重。杜振主動把家務攬了過來,洗衣、做飯、接送孩子……“每次下班,他都是先接孩子、再做飯,顧不上吃口飯就到了去公寓樓查寢的時候了。他為這個家付出了太多。”單曉飛說。

杜振走了,永遠地走了,殯儀館告別廳懸掛著他生前的照片,仍然是那麼帥氣。他微笑著,看著人間,看著他的同事,他的父母親人,他的兩個子女,還有他培養出的優秀學生。

這時,不知為什麼,1歲半的小女兒嘴裡竟然呀呀地蹦出兩個字:爸爸、爸爸……那清澈的呼喚聲,在告別廳裡久久迴盪。

張濤(寧津縣人民醫院副院長)

“2019感動德州”十大人物公示

扶危救困,讓世間充滿溫暖

2020年一個週日半夜,寧津縣人民醫院心內科收治了一個“急性胸痛”的中年男性患者,患者胸痛劇烈、煩躁不安、血壓持續偏低,心電圖檢查提示冠脈多支病變。種種跡象表明,該例患者為冠脈極高危,隨時猝死風險極高。這樣嚴重的急性心肌缺血,唯有儘快急診冠脈造影並開通堵塞的心臟血管,才能增加生還的希望。張濤和值班醫生向病人交代急診介入治療,當得知介入治療費用可能要幾萬元,陪同病人來看病的弟弟斷然拒絕了治療建議:“別說幾萬元,就是讓他拿出三千、兩千塊錢都極其困難,我自己是腦血栓後遺症,也窮的叮噹響,聽天由命吧,我們真的是無能為力啊。”語氣裡滿是辛酸和無奈。原來,這位病人家境窘迫,沒有子女,妻子智力缺陷,生活無法自理,還有一個91歲的老母親等他贍養。

生命就像風中隨時熄滅的殘燭!

看著病人因痛苦而扭曲的面容,張濤的內心像針扎一樣痛:僅僅就是因為沒錢,就眼睜睜看著這樣一個生命離去,他實在於心不忍。他迅速向院領導請示,院領導緊急批示:“救人要緊,費用以後再說!”

他和團隊成員為患者進行了緊急冠脈造影,冠脈病變極其嚴重:心臟一共三根血管,堵了兩根半,能活著到醫院真是奇蹟!因為心臟最重要也是堵塞最嚴重的前降支動脈是開口即堵塞,開通血管的過程險象環生、歷盡千辛萬難。奮戰兩個小時,成功開通前降支動脈,病人終於轉危為安,而他下手術檯時已渾身溼透,時鐘已指向第二天凌晨。

這樣的危急情況他不知經歷了多少,這樣的與病魔戰鬥不知經歷了多少但張濤始終堅守一位醫者的初心與擔當。他說:生命沒有貴賤,每個生命都值得敬畏。扶危救困,不讓一個生命因為錢耽誤搶救,不讓一個病人因病返貧,讓醫學造福更多生命,讓世間更多溫暖,這是他的心願,也是他孜孜不倦的追求。

攻堅克難,醫生的使命就是擔當

2019年5月的一天,寧津縣人民醫院接診了一位突發昏迷3小時的75歲患者,測血壓0,右側肢體活動受限。急查顱腦CT排除了腦出血,心電圖懷疑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跳次數每分鐘只有30次到40次。到底是急性腦梗塞還是急性心肌梗死,亦或是二者兼而有之?!

大家應該知道,急性心肌梗死是隨時要命的急病,多延誤一分鐘就有可能是終生的遺憾!但這麼危重的病人,且不說急診上手術檯開通血管術中的風險,即使快速開通血管老人也很可能是個植物人。張濤一邊向病人子女交代了病情,一邊以最快速度完成急診冠脈造影。病人心臟血管病變比預想的還要糟糕:左冠狀動脈嚴重狹窄病變,且都發育細小。右冠狀動脈特別粗大,老人的心臟供血主要靠右冠承擔,但不幸的是右冠近端就發生了完全堵塞。病人之所以出現昏迷、休克,現在看來這就是罪魁禍首。病根找到了,接下來該怎麼辦?當然是快點開通堵死的血管。但事與願違:正在張濤和他的團隊準備開通血管之際,心電監護顯示發生了室顫(也就是心臟停跳)!事不宜遲,他帶領團隊馬上給病人電除顫,除顫3次,沒有成功,更危急的事情緊接著發生:心電監護顯示直線!也就是心臟已經沒有了電活動,希望實在太渺茫。張濤沒有放棄,他下定決心要和死神抗爭到底:心外按壓、緊急氣管插管呼吸機輔助呼吸,急救藥品腎上腺素兩支、兩支,一支......他們一邊按壓一邊為病人迅速開通了巨大右冠狀動脈。經過1個小時的緊張搶救,病人心跳終於恢復正常,血壓回升!

回到重症監護病房1個多小時後,病人恢復了意識,生命體徵趨於穩定。

恰逢該週末,張濤去參加一個國家級學術交流會,他和與會頂級醫院的專家交流了這個剛剛救治的病例:他們紛紛表示難以置信:太不可思議了!這麼重的病人我們根本不會考慮上臺,你居然救了,病人居然活了,而且醒了,實在太難得了!

為愛堅守,只為更多生命的拯救

在張濤的努力下,寧津縣人民醫院胸痛中心成為全省第一個通過國家認證的縣級醫院胸痛中心。胸痛中心的規範化建設,大大提高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救治效率。他還在德州兩會上建言推動全市胸痛中心工作整體發展,並積極幫扶德州其他縣市創建胸痛中心。

胸痛中心的創建意味著每年365天,每天24小時不分晝夜的守護。2016年冬天的一個深夜,大霧瀰漫,很多人早已進入夢鄉,張濤收到急診手術集合的信息,顧不上白天工作的疲憊,匆忙趕到醫院為病人完成急診手術,手術很成功,病人很快轉危為安。結束手術已是第二天凌晨1點多,連續多日的熬夜急診手術讓他感到疲憊至極,只想儘快趕到家休息。然而大霧加上幾天前剛剛下過的大雪,從醫院到家不足3公里的距離,他竟然開車走了兩個小時。凌晨3點回到家時,妻子因為擔心還沒有入睡。看到他一臉倦容,心疼地責怪道:“幹工作哪有這樣拼命的!這樣下去你遲早會被累垮的。”邊說邊為他打來了洗腳水。他歉意地笑著:“下次注意。”“每次都是下次注意,真拿你沒辦法。”妻子無奈地搖了搖頭。坐在床邊洗著腳的他居然很快就進入了夢鄉。

2016年以來,張濤承擔了寧津及周邊縣市急性心梗的急診救治工作。有多少個不眠之夜,他已經記不清。不管是雨雪天氣、還是半夜三更,只要兄弟醫院一個電話,他總要以最快的速度到達搶救現場。一次無意的網上違章查詢著實把他嚇了一跳:他在外縣區間測速路段居然一個月有7次超速違章。每每談起這段,他總是淡淡地說:為了救命,扣分,值。

萬家燈火,總有隱憂,每個生命都關乎一個家庭的幸福,每一次拯救必全力以赴。汗水裡的感動,22年無悔的付出,他用堅守詮釋著醫者擔當,構築一次又一次生命重生的希望。

曹寶慶(寧津縣長官鎮小曹村村民)

“2019感動德州”十大人物公示

春光明媚的早晨,寧津縣長官鎮小曹村的鄉道上,兩個老人正互相攙扶著在路上散步。這兩位老人雖看著普普通通,但卻是這十里八鄉的“名人”。他們的出名並非有什麼豐功偉績,而是因為他們兄弟二人的手足情深

父析兄荷續親情

年長者曹寶慶現年64歲,是長官鎮小曹村的一名普通村民。這位年過花甲的老人在35年漫長歲月中,多年如一日地精心照顧著天生聾啞、智力殘疾的弟弟。他的感人事蹟在周圍的十里八鄉廣為流傳,鄉親們親切地稱他為“最偉大的普通人”、“草根英雄”。他用三十五年的堅守不斷續寫著兄弟情深的新高度。

曹寶慶的弟弟曹寶玖現年55歲,從出生伊始便是聾啞人,還有智力殘疾。曹寶玖自出生後便得到父母的悉心照料,期間為讓其情況能有所好轉,其父母四處求醫問藥均收效甚微。一家人面對如此境況依然樂觀面對,兄弟二人與父母一起生活多年。大哥曹寶慶成年後組建自己的家庭與父母、弟弟分居。曹寶玖一直由父親照顧著他的生活起居,在父親的精心照料下曹寶玖平安地度過了人生的前20個春秋。

怎奈天不遂人願,曹寶玖20歲時父親突患重病撒手人寰。這一噩耗不僅讓兄弟二人心痛不已,更讓弟弟曹寶玖以後的生活起居成了難題。

風雨同舟共克艱

常言道:長兄如父。父親走後,曹寶慶承擔起了照顧弟弟的重擔,他像照顧自己的孩子一樣照顧著弟弟的日常生活。因為弟弟身體不便,日常的一日三餐均由曹寶慶負責。一年四季,哥哥曹寶慶都會按時為弟弟添減衣物。“為了讓弟弟不出現個頭疼腦熱啥的,每天的天氣預報是必看節目……特別是遇到突然出現的降溫天氣,弟弟現在年齡也大了,身體不好得多注意”曹寶慶說。時間一長,弟弟曹寶玖家的鄰居都說:這曹寶慶就是活預報,只要一看見他晚上匆匆忙忙過來就知道明天要變天。

農忙時節,哥哥曹寶慶吃飯時就給弟弟帶一份到住處。白天忙完地裡的農活,他晚上幫弟弟把髒衣服洗乾淨晾好。晚上等弟弟吃罷飯睡下了他才安心地帶上門回到自己家中。原本打算把弟弟接到自己家中方便照顧,可弟弟不願影響哥哥一家人的生活便執意要求待在他熟悉的老房子裡。多次勸說協商無果後,哥哥曹寶慶只能無奈的答應弟弟的請求,每天固定時段穿梭於兩家之間。弟弟家的鄰居問曹寶慶:“你這樣每天來回跑能行嗎?”他說:“農閒時也倒沒什麼,就是耽誤點時間而已。可是農忙的時候就有點跑不過來,但是我不過來,弟弟就吃不上熱飯,他看不到我心裡也不踏實。”父輩留下的老房子,經歷多年的風雨侵蝕逐漸破敗,可弟弟曹寶玖仍要堅守在父輩留下的老宅之中。為了讓弟弟安心住在老宅中,哥哥曹寶慶儘自己所能把這所老宅重新修葺一番,讓弟弟有個舒適的住所。

照顧弟弟是曹寶慶的一份責任擔當、一份遺志堅守,更是一份親情延續。弟弟得了腦血栓住院治療十幾天,曹寶慶日夜守護在病床旁。他每天遵照醫囑給弟弟餵飯、喂藥、擦洗身體,直到弟弟的病情穩定得以出院。出院後,弟弟仍需要進行康復鍛鍊。為了能讓弟弟的病情儘快好轉,他一有時間就幫弟弟做康復治療,按摩、伸腿......一系列動作下來就得一個小時,累的通身是汗。由於弟弟肢體活動困難,日常的生活自理都成了挑戰,曹寶玖每天就親自端著碗給弟弟餵飯喂水、端屎端尿。春去秋來,五六年的時間裡,曹寶慶一直堅持照顧弟弟的吃喝拉撒並幫著弟弟做康復鍛鍊。憑著他日復一日的努力、堅韌不拔的執著勁頭,弟弟曹寶玖的身體狀況不斷好轉,終於能夠生活自理並下地行走。曹寶慶和弟弟曹寶玖都哭了。

矢志不渝兄弟情

這些年鄰居們看著曹寶慶來回奔波勞累很辛苦,大家都勸他把弟弟送去福利院,一來方便二來自己也省心。曹寶慶說:就算是自己養的小貓小狗讓別人照看都不放心,更何況是我的親弟弟呢!父親走了,我就要擔起照顧弟弟的責任,讓弟弟感覺到家的親情和溫暖。

35年來的不離不棄,35年來的精心照顧,哥哥曹寶慶真正成為了弟弟堅實的依靠,成為他生命中的支柱。鄰居們都說:有這麼一個哥哥是曹寶玖這輩子最大的福氣。這些年曹寶慶對弟弟的認真照顧都被村民看在眼裡、記在心裡,大家都對曹寶慶肅然起敬,稱他是真正的“小曹村村民代表”。近些年曹氏兄弟二人均已年長,村民不無擔心的問哥哥曹寶慶:“有你這個哥哥在,弟弟就有依靠,可如果有一天你走在了他前面,他該依靠誰啊?”曹寶慶堅定地說:“我走了,就把弟弟交給我的孩子們,他們也是弟弟的親人。他們也會像我一樣照顧好弟弟。”

人無德不立,國無德不興。中華文明綿延千年,傳承的不只是四大發明、史書典籍,更有延續千年之久的傳統美德。三十五載風雨路,丈量著五十餘年的兄弟情。這份手足深情還將延續,讓鄉路留載、讓村民銘記、讓世人傳頌,在代代相傳中將孔孟之鄉的良俗永續。

“2019感動德州”十大人物公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