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情散文:母猪子街的前世今生

文:朱明安

图:来源网络

街道的过往

“母猪子街”的命名,其实属于无中生有的,但用于江汉平原著名的熊口镇,却是恰到好处。

母猪,放在当代,指的是吃货一类;街上人多,吃喝玩乐,吃字第一,自然就是吃货一条街了!若是,街道空旷,人流稀少,自然不能够获此名号。母猪的意思,再简单不过了:热闹的集市,强大的消费,持续的商机,繁华,昌盛之意。

乡情散文:母猪子街的前世今生

熊口镇,位于潜江市版图的正中间,距潜江市城区16公里,中心街道依南北向的东干渠而建,与熊口农场隔河相望,南临襄阳至岳阳的公路,东上4公里,是浩浩荡荡东荆河;北上14公里,是车流不息318国道,辖域102平方公里。属当地首屈一指的重镇,名镇。

明朝以前,镇子以南,是大片沼泽地区,大小湖泊,星落棋布。街道中心向北,有方圆几百亩陆地,经水路登陆仅此一个港口。口子边上,有熊姓渔民,在此居住,并开了一间小店,供途经港口的人歇息。过往的人们,习惯地称这个港口,叫“熊家口”,熊口之名,沿袭至今。

明朝中期开始,熊口声名远播,始成大港。沔阳、潜江等地去沙市、江陵,此地是必经水道。过往商贾、游人一日数千,停船多达数近百艘。至明末,这里已有住户数十家,逐步形成了地域集贸中心。

清朝末年,这里发展形成三条主干大街,就是现在的熊口街(红军街)、步行街、河街,占地面积约13万多平方米。集镇上有码头、杂货、花行、杂粮行、木条行,当铺、油坊、染坊、铁铺、蔑货、药铺、私塾学堂、戏楼等工商企业和文化设施。从而发展成为一方经济和文化中心及水陆交通枢纽。

到了民国时期,由于其战略位置的原因,此地成了兵家必争之地,军队轮住,战事频繁。1930年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进驻熊口,军部就设在街上当时为数不多的高层建筑——熊口街“王松和”药店。取消一切苛捐杂税,开展减租减息运动,把豪绅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并于当月,分三路攻占潜江县城,渔洋镇、新沟等重镇。扩大了革命根据地。

1930年7月,贺龙率红二军团在攻占潜江、天门等地后,进驻熊口,军团部设在熊口街。

乡情散文:母猪子街的前世今生

1931年秋,国民党对苏区发动了第三次大“围剿”,掘堤灌水,水攻苏区,造成监利、沔阳、潜江、江陵90%苏区被淹,灾民近百万……贺老总率领红三军到熊口,并亲自率领红军和监利、江陵、沔阳、潜江四县民工,筑起了田关堤。

潜江县政府,在1949年之前,设在熊口镇;1949之后,县政府迁往园林镇……

街道的旧居

旧居的形成,街道的布局,保存完好的建筑,大致始建于清代。

大部分是砖木结构,保留了清代民宅建筑群的外形,具有江汉平原古民居之风。建筑布局为前铺后室,其建筑风格古朴典雅,颇具水乡南方特色。

建筑集中于三条老街两侧。形成了水乡园林小街的古朴韵味,具有朴素的美感和较高的艺术价值。由于大部分建造于清代中晚期,其建筑保留了清代长江中游民宅的典型特点。建筑以木构为主,砖、石为辅,设有封火墙,靠门面部位的墙头上还有龙爪墙垛。从布局上讲,有四合院和连体四合院等。四合院均有阁楼,民间称转阁楼,且栏杆上雕有花鸟、动物生肖等图案,厅堂的大门叫格门,格门上雕有“四云伴月”和门神等图案。

乡情散文:母猪子街的前世今生

大户人家,门前会矗立石虎、石狮等动物造型。

天盖,清一色清朝布瓦。屋脊,布瓦堆砌,由泥瓦匠画出精美的图案。

部分商家,还在门的前檐用铁板搭棚,人称“过街棚”……,总的建筑格局,兼具江南合院,与江汉平原古建民居文化的特点。

熊口集镇的古街,由三条主街,后街、步行街、河街等三条主街,以及所谓“三街四巷”组成。街巷相连,交错相通。形成一片四通八达的街区。

街区的道路,全用青石板铺筑。街道两旁,民宅是人居与商用共处,前厅,是大小店铺,后室,为住宿及储物间。再往后,是厢房,厨房的合院。

一般房屋地面均比街道高出尺余,在高低差中间用砖砌成两坎坡,民间称其为“疆台坎”。街面的下水道均用城台砖建成,通往低洼处或河道。

三条历史老街基本保存完整,呈平行、南北向分布。

后街,当代命名为“红军街”。位于镇子的中部,呈南北方向,贯穿整个熊口镇。全长500米,占地面积为22500平方米。因土地革命时期,贺龙率红军战斗、驻扎在此街,而得名。现存1930年所设红军街的领导机关有:湘鄂西中央分局、红二军团部、四师师部、中共潜江县委会、潜江县苏维埃政府旧址等。

乡情散文:母猪子街的前世今生

中街。当代叫步行街。是紧邻红军街的一条传统老街,与河街平行相伴,位于现熊口集镇中部,全长320m,占地面积为24000平方米。由于街道狭窄,不能走车,只能行人,所以称之为步行街。现保留有清代“伏地轩书院”、丰家大屋等传统历史建筑23栋。

河街。是依熊口老河的而建的一条原始街,全长400m,包括三条老巷,占地面积41000平方米。现保留的清代历史建筑147栋,是熊口镇保留历史建筑最好的一条街。

整个镇子如今有12000余户,52376人,其中分布在历史文化民居保护范围内有260余户,1439人。

北与318国道、汉宜高速公路相连,南与襄岳公路相通,县道、省道、国道与镇内街巷交错成网,是城市南部各乡镇场、办事处的一个重要交通枢纽。陆路,水路交通便利,发达。其中水路可容20吨船舶从熊口出发,经东干渠转至监利、洪湖入长江…….

街道的商贸

母猪子街,兴盛百年。至今,已经有多家,与之体量大小差不多的码头式街道,随着水路客货运输业的凋敝,日渐式微,衰落,直至归于寂静。而熊口,依然保持着往日的喧嚣繁华。

原因很多,这里的商贸,陆路的优势丝毫不减,店铺林立,货品齐全,几个特色小吃,持续吸引了熙来攘往的客流。服装鞋帽,时令水果,龙虾交易,粮食加工,家具电器……传统的行当,新兴的产业,求同存异,相得益彰。仅一个“吃”,就把街道弄得水泄不通。

吃在熊口,花样翻新,层出不穷。除早市,早点之外,两大美食小吃,早已驰名中外:俗称“大饼子”的熊口作饼,小年烧腊。当代的小吃就更多了,比如锅盔,龙虾,水煮包子。

乡情散文:母猪子街的前世今生

先说早市。市场面积很大,总感觉不够用。一年到头,菜市场,总是人满为患。遇到周末或者节假日,更是万头攒动,水泄不通。

虽说近年,街上新开三四家大型超市,分流一部分早市的生意。但是,依然看不到分流后的变化。

有人分析,说一是熊口人好吃。二是说熊口人“江湖”。农村人,体力消耗,要吃,而且要吃好;农闲,更加要吃好,因为有大把的时间。街上人,不分忙闲,生意好与不好,吃,是最好的温暖治愈。

早市,一天里,最大的营生,就是安排好一日三餐。此其一。

人口大镇,需求旺盛,有人则有市。

乡情散文:母猪子街的前世今生

50年代末,一河之隔的熊口农场建立,一万余人消费大军进入,更是掀翻了已经热闹非凡的市场。尤其,近年有大批农场工人退休,了无负担的老人,生活幸福,注重营养,期望长寿的理念,催生了品质提高的强力需求。应运而生的“老人”早市,再次掀起消费热潮。

摊主与农场人渐渐熟稔,一见到他们,就知道“大生意”来了。忍不住盘算:今天的货,备足了没?因为,他们知道,这些主儿,买菜,还价,只是常见的絮叨,走个过场而已,不会因为价格涨了而放弃购买。通常,他们买菜,量大,多是开着电动车,或者三轮车。卖肉,不是一斤两斤;买排骨,通常是直接搬走半边……

再说早点。“一场早酒喝半天”!熊口的早点,不是随意的。菜品大有讲究的同时,还有“仪式感”——酒,不能够差;菜,不能够少。一个人“过早”,三两白酒下肚,不误农事;三五个人“过早”,先到的买单。有人相聚,气氛立即活跃,家长里短开始,天南地北高潮,天文地理细说,似醉非醉散席。

所谓“过早”,若是一个人,急着上班,就简化了。一晚面,就解决了。面条的花样挺多:鳝鱼,财鱼,猪肉丝,牛肉丝,腰花,蛋炒,肉炒,不一而足。还有更简单的。一杯牛奶,两只油条外加一只锅盔。

若是当日没有特别的安排,纯粹是到街上“享受”一下,自然规格要高一些。若是有几个相熟的兄弟相遇,那么,弄几个菜,酌几杯白酒,是必须的。通常,一个“早酒”,花费大几十上百,稀松平常。若是先到的人喝高了,会有人悄悄付账。

乡情散文:母猪子街的前世今生

抢着付账,是司空见惯的事情。所谓“早酒”,熊口人的“江湖”,此其二。

至于作饼,工艺百年,名声在外。焦黄焦黄的饼子,新鲜出炉。三层,最外面的一层,是油酥,第二层,是酥面,第三层,是糖心。一口下去,满嘴生香,食毕,余味流唇。尊贵的客人到熊口,离开的时候,东道主会送上几盒。至于远道而来的客人,东道主还会赠与一箱同样驰名的“小年烧腊”。

民以食为天。美食,让人们记住了熊口,以及好客的熊口人。关于熊口的故事,流传久远,莫不与美食相关。

作者简介:朱明安,副主任医师,湖北作家协会会员。

欢迎文友原创作品投稿,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本号收录乡情、乡忆、乡愁类稿件。随稿请附作者名,带图片最好,请标注是否原创。乡愁文学公众号已开通,欢迎您搜索微信公众号:xiangchouwenxue,关注我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