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強為什麼不是院士?

做一個理性的青年


真正的人才在民間,院士不深入民間為人民服務,那些徒有虛名之人又有多大的價值呢?中國教育就需要鄭強這樣全身心為民間發聲服務的“精英”,不缺乏光環下的沉默者……


流心雨3


鄭強是一個不錯的教育管理者,也是一個很好的教育演講家,學術水平也還不錯,但當院士確實還差一點成果。


鄭強教授曾在一個演講裡提到,自己是院士以外中國最頂級的教授。這句話和他很多演講一樣,說的對,但不夠嚴謹。畢竟他只是高分子領域的專家,最多也只是在高分子領域稱頂尖,談全中國頂尖並不嚴謹。

此外,鄭強教授主要強在科研項目上。根據2020年3月浙江大學官網顯示,他先後主持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973)課題、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等國家級研究項目20餘項,經費總額度3000餘萬元。這在高分子領域算是很多的了。而且,他還是長江學者和國家傑青雙料,這是國家級人才中僅次於院士的帽子。至於他的論文,數量不少,但似乎不算頂尖。


不過,學術圈裡的人都知道,一個人要評選院士,需要在國家重大戰略方面做出突出貢獻。雖然沒有明文規定,但一般來說,評院士需要有兩個業績:

第一,國家重大專項首席,即此前的973、863的首席科學家。從鄭強的介紹來看,他並沒有拿到首席,而是主持的項目,相當於項目組長。

第二,國家級科技獎勵,即三大獎,對高分子學科來說,當然最好是自然科學獎,而且要排前兩名。沒有這個獎,說明做得東西不太接地氣,或者不太符合國家的戰略需求。鄭強沒有國家獎,他只有省科技獎和教育部獎。

根據上面的情況,結合鄭強平時的事務來看,他很可能在學術上精力投入不夠,有點吃老本的嫌疑,沒有沉下心來深入做研究或者帶隊伍。而一旦他去了太原理工,自己的學術可能會受更大的影響。評選院士,恐怕難度很大。


不過,鄭強教授應該能成為一個好書記,他三觀比較正,在引領學校的思想文化方面肯定能做得很好。他也很擅長獲取外部資源、擅長造勢,對學校的短期發展有一定的加速作用。此外,他作為一個國家級人才,也會對太原理工的材料學科提供有力支撐,至少能讓太原理工材料學科的評估提一個級別。


高校人才真經


鄭強為什麼不是院士?

這問題有點奇怪!首先,兩院院士都是一級教授。但,一級教授不一定是院士!

一級教授是教授職稱中的最高級別,高校教師的崗位分為13個等級。其中教授崗位分一至七級。其中正高職稱包括一至四級,副高包括五至七級;中級崗位分3個等級,即八至十級;初級崗位分為3個等級,即十一至十三級。

各高校高級、中級、初級崗位內部不同等級之間的結構比例全國總體控制目標是:二級、三級、四級崗位之間的比例為1∶3∶6;五級、六級、七級崗位之間的比例為2:4:4,八級、九級、十級崗位之間的比例為3:4:3,十一級、十二級崗位之間的比例為5:5。被評定為一級教授的教授一般都是學界泰斗級人物。

由於院士名額的稀少,加上每兩年才舉行一次,因此每次院士評選競爭都極為激烈,院士候選人們往往需要經過數十年的積累同時多次參評才有可能成功。由於工程院院士候選人來源除了高校和中國科學院外,還包括企業以及部分實力較強的科研院所,導致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難度明顯比中國科學院院士更大一些。

客觀來說,這種選拔的複雜性以及競爭的激烈程度,也決定了經過層層選拔產生的院士大多數也都是具有真才實學的科學家,他們也都為中國各個學科領域的科技進步做出過巨大貢獻,理應獲得院士這一榮譽稱號。

截止2019年,我國兩院院士一共有1662名。這可都是國寶級的人物。例如:鍾南山、李蘭娟都是工程院院士。

袁隆平1994年以前曾經三次申報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均落選,1994年中國工程院成立後,湖南省第四次推薦申報中國工程院院士,1995年袁隆平最終當選。

至今不是中國科學院院士的袁隆平,卻獲得了擁有200多位諾貝爾獎得主的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的稱號。

題主問:鄭強為什麼不是院士?我想反問:為什麼要成為院士?建國70多年了,中科院誰得過諾貝爾獎?2015年屠呦呦得了唯一的一個諾貝爾獎,但她不是兩院院士。莫言也得了諾貝爾獎,他也不是。

所以,我看鄭強教授這樣挺好!他不為名不為利。只要你是愛國的教授,在院外面一樣可以幹驚天動地的事業,院士也才副部級待遇。

支持鄭強!教育部長的好苗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