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范羌,一位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基层后勤干部

东汉明帝永平年间,汉军在天山之战中大获全胜,迫使位于今天新疆东部地区的车师国投降,从而打通了汉与西域之间中断了60多年的交通。

永平十八年二月,东汉军队回师关内。为了更好地掌控西域,在主力撤退的同时,汉帝国在车师国的柳中和金蒲各留下了一支屯田兵驻守。

东汉范羌,一位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基层后勤干部

屯田

汉军二月刚走,匈奴三月就来了,而且一下来了两万骑兵。而车师的汉军,无论是在金蒲的,还是在柳中的,都只有“数百人”。

其中,相对偏远的金蒲屯区守将名叫耿恭,他率领手下几百勇士展开了历史上有名的金蒲-疏勒系列守城战,把汉家的旗帜牢牢地插在了疏勒城头。

而在柳中屯田的关宠也被匈奴人包围,他在守城的同时,向朝廷发出了紧急求援信。

东汉范羌,一位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基层后勤干部

汉明帝

但汉明帝恰好在这时候过世了,汉帝国内部正在重新进行权力组合,因此虽然关宠发出的求援信很快抵达了朝廷,但直到第二年汉章帝继位后,汉帝国才终于能够发援兵来到车师。

援兵先救出了被困于柳中城的汉军,然后又攻击车师前部的王城交河城,一举斩首三千八百多级,俘虏三千多人,北匈奴败退。

但就算打了胜仗,汉军毕竟是孤军深入,西域那些小国忽降忽叛,并非是可靠的依仗。因此在救出柳中汉军后,来援的汉将就准备回师关内了。毕竟救出柳中汉军已算是完成了任务,而远在天山北麓的耿恭那几百人从匈奴入寇的一开始就没了消息,在经历了十个月的战事后,没人认为他们还能活着。

援军就要走了,耿恭所部的结局即将注定,就在这万分危急的关头,一个小人物突然站了出来。

东汉范羌,一位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基层后勤干部

近代西方人绘制的匈奴人形象

他叫范羌,只是耿恭部下一名小小的军吏。他之所以没有被围在疏勒,是因为早在匈奴合围之前,他就被耿恭派回关内去接部队的冬装了。

现在,大部队要回去了,而耿恭等人依旧生死不明,他该怎么办?

他可以选择跟着大部队回去,这从法理上来说一点关系也没有。因为他只是一个小小的后勤基层干部,服从上级命令天经地义。

而且,如果仅从个人生死角度考虑的话,他也应该选择回去,至少原路回去不会有什么生命危险,而去天山北麓,那是随时会遭遇匈奴大军的。

但他最终还是没有退缩,他站了出来,一个小小的军吏,在中央直派的主将面前站了出来,还坚决要求主将收回成命,去把耿恭接回来。虽然言简意赅的史书中并没有记载他与主将对话的过程,但一名基层军官和一群高级将领进行冲突对话,而且还要扭转高级将领的决策,但凡有点社会经验的人都能想象出其中的难度和复杂性。

终于,在范羌的坚持下,主将虽然依旧不愿亲自去救援耿恭,但好歹分出了两千人马给他,让他自己带队去翻越那白雪皑皑的天山,去寻找那生死不明的耿恭。

范羌率军出发了,若干天后,在厚厚的积雪中,范羌带领的汉军勉强来到了耿恭坚守的疏勒城下,城上开始以为是匈奴再度来袭,连忙备战,直到范羌喊话,才知道是援兵来了,双方热泪相拥,疏勒之围就此而解。

双方会合后清点人数,耿恭所部仅余下了二十六人。

也就是说,如果不是范羌的坚持,耿恭所部是不可能再撑过匈奴下一次反扑的。

会师后的第二天,汉军撤离了疏勒城,匈奴人得知消息后立即派兵来追,双方就在这大雪覆盖的天山上下展开了战斗。汉军一路打,一路走,到当年三月回到玉门关时,从疏勒城里退出来的二十六人中,只余下了一十三人。

这,就是史上著名的“十三壮士归玉门”。

而“范羌归”,也就此成为冒险营救被困之人的典故,永远记入了中华典籍之中。

参考资料:《后汉书》,《资治通鉴》,《东汉军事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