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範羌,一位在危難時刻挺身而出的基層後勤幹部

東漢明帝永平年間,漢軍在天山之戰中大獲全勝,迫使位於今天新疆東部地區的車師國投降,從而打通了漢與西域之間中斷了60多年的交通。

永平十八年二月,東漢軍隊回師關內。為了更好地掌控西域,在主力撤退的同時,漢帝國在車師國的柳中和金蒲各留下了一支屯田兵駐守。

東漢範羌,一位在危難時刻挺身而出的基層後勤幹部

屯田

漢軍二月剛走,匈奴三月就來了,而且一下來了兩萬騎兵。而車師的漢軍,無論是在金蒲的,還是在柳中的,都只有“數百人”。

其中,相對偏遠的金蒲屯區守將名叫耿恭,他率領手下幾百勇士展開了歷史上有名的金蒲-疏勒系列守城戰,把漢家的旗幟牢牢地插在了疏勒城頭。

而在柳中屯田的關寵也被匈奴人包圍,他在守城的同時,向朝廷發出了緊急求援信。

東漢範羌,一位在危難時刻挺身而出的基層後勤幹部

漢明帝

但漢明帝恰好在這時候過世了,漢帝國內部正在重新進行權力組合,因此雖然關寵發出的求援信很快抵達了朝廷,但直到第二年漢章帝繼位後,漢帝國才終於能夠發援兵來到車師。

援兵先救出了被困於柳中城的漢軍,然後又攻擊車師前部的王城交河城,一舉斬首三千八百多級,俘虜三千多人,北匈奴敗退。

但就算打了勝仗,漢軍畢竟是孤軍深入,西域那些小國忽降忽叛,並非是可靠的依仗。因此在救出柳中漢軍後,來援的漢將就準備回師關內了。畢竟救出柳中漢軍已算是完成了任務,而遠在天山北麓的耿恭那幾百人從匈奴入寇的一開始就沒了消息,在經歷了十個月的戰事後,沒人認為他們還能活著。

援軍就要走了,耿恭所部的結局即將註定,就在這萬分危急的關頭,一個小人物突然站了出來。

東漢範羌,一位在危難時刻挺身而出的基層後勤幹部

近代西方人繪製的匈奴人形象

他叫範羌,只是耿恭部下一名小小的軍吏。他之所以沒有被圍在疏勒,是因為早在匈奴合圍之前,他就被耿恭派回關內去接部隊的冬裝了。

現在,大部隊要回去了,而耿恭等人依舊生死不明,他該怎麼辦?

他可以選擇跟著大部隊回去,這從法理上來說一點關係也沒有。因為他只是一個小小的後勤基層幹部,服從上級命令天經地義。

而且,如果僅從個人生死角度考慮的話,他也應該選擇回去,至少原路回去不會有什麼生命危險,而去天山北麓,那是隨時會遭遇匈奴大軍的。

但他最終還是沒有退縮,他站了出來,一個小小的軍吏,在中央直派的主將面前站了出來,還堅決要求主將收回成命,去把耿恭接回來。雖然言簡意賅的史書中並沒有記載他與主將對話的過程,但一名基層軍官和一群高級將領進行衝突對話,而且還要扭轉高級將領的決策,但凡有點社會經驗的人都能想象出其中的難度和複雜性。

終於,在範羌的堅持下,主將雖然依舊不願親自去救援耿恭,但好歹分出了兩千人馬給他,讓他自己帶隊去翻越那白雪皚皚的天山,去尋找那生死不明的耿恭。

範羌率軍出發了,若干天后,在厚厚的積雪中,範羌帶領的漢軍勉強來到了耿恭堅守的疏勒城下,城上開始以為是匈奴再度來襲,連忙備戰,直到範羌喊話,才知道是援兵來了,雙方熱淚相擁,疏勒之圍就此而解。

雙方會合後清點人數,耿恭所部僅餘下了二十六人。

也就是說,如果不是範羌的堅持,耿恭所部是不可能再撐過匈奴下一次反撲的。

會師後的第二天,漢軍撤離了疏勒城,匈奴人得知消息後立即派兵來追,雙方就在這大雪覆蓋的天山上下展開了戰鬥。漢軍一路打,一路走,到當年三月回到玉門關時,從疏勒城裡退出來的二十六人中,只餘下了一十三人。

這,就是史上著名的“十三壯士歸玉門”。

而“範羌歸”,也就此成為冒險營救被困之人的典故,永遠記入了中華典籍之中。

參考資料:《後漢書》,《資治通鑑》,《東漢軍事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