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西戰爭的導火索,美國海軍第一艘前無畏艦——緬因號戰列艦

1898年緬因號因時局變化被美國政府派遣到古巴哈瓦那港口,停泊三個星期後的一個夜晚,整艘戰艦發生了巨大的爆炸,爆炸的火光照亮了哈瓦那港口的夜空,突如其來的爆炸將整艘戰艦的上層建築都炸沒了,戰艦迅速沉入了大海。好端端停泊在港口的戰艦為何突然爆炸沉沒,當時的人們迅速將美西之間越來越緊張的氣氛聯繫在了一起。一層謎團籠罩在了這起事件上。

美西戰爭的導火索,美國海軍第一艘前無畏艦——緬因號戰列艦

緬因號的爆炸間接引發了美西戰爭


1886年8月3日,“緬因”號的建造計劃得到了美國國會的批准,它於1888年10月17日在紐約海軍造船廠動工。“緬因”號在建造之初被劃分為裝甲巡洋艦,但後來它的艦種類別被變更為二等戰列艦,並於1890年11月完工,直到1895年9月17日才開始服役。

儘管美國在19世紀60年代中是世界上鐵甲艦建造領域的先驅,他們造出了第一艘擁有旋轉炮塔的鐵甲艦莫尼特號,但這些鐵甲艦仍然無法進行越洋遠航。但日後英國和歐洲其他國家的戰艦均從“莫尼特”號的設計中有所借鑑。“緬因”號總造價約為468萬美元。戰列艦的概念對於當時的美國海軍來說還屬於新鮮事物,而“緬因”號也成為了僅次於英國“君權”級戰列艦之後的第二艘前無畏艦。

美西戰爭的導火索,美國海軍第一艘前無畏艦——緬因號戰列艦

建成服役的美國海軍“緬因”號戰列艦,在設計之初還是一艘先進的戰艦


19世紀80年代,由於美國公眾輿論強烈反對建造遠洋主力艦,因此美國海軍於這一時期設計的戰艦方案均偏重近海防禦,主要是擔負自衛反擊的作戰任務。但當時的部分南美國家正在積極擴張海軍勢力,巴西就剛獲得了兩艘英國建造的戰艦—“約楚爾羅”號和“阿奎達班”號。美國政府對此深感焦慮,並且認為本國應當奮起直追,以趕上世界海軍的發展步伐。由於巴拿馬運河當時尚未開通(1914年竣工),美國不得不考慮在大西洋和太平洋沿岸部署相互獨立且力量均等的兩支艦隊。

美西戰爭的導火索,美國海軍第一艘前無畏艦——緬因號戰列艦

巴西海軍入役了兩艘英國建造的戰艦激起了美國人的焦慮


由於所需的裝甲板遲遲無法到位,“緬因”號的建造進展相當緩慢,最終建成服役之時,它的艦船設計已經落後於時代,它的設計理念和水平還處於19世紀80年代早期。兩座主炮塔呈對角線分佈,每一座各裝有兩門254毫米(10英寸)主炮,炮座略凸出於船舷,右舷的主炮塔位於上層建築的右前方。主炮發的炮彈重236公斤,最大射擊仰角為15°,射程可達18000米。

“緬因”號的甲板設計與歐洲同類艦艇一樣,表面佈置簡潔空曠,以便主炮可以直接向艦艏和船艉的方向開火。但由於射擊時產生的炮口爆風容易對艦上設施造成損毀,所以這種設想在實際情況下並不可行。“緬因”號上的主炮塔通過液壓驅動,可以向各個方向瞄準。六門152毫米(6英寸)副炮安裝在朝向各個方向的炮廓內。用於對付魚雷艇的6磅炮架設位置較高,佈置在上層建築頂部,每個戰鬥桅盤上也各裝有一門6磅炮。另有四具457毫米(18英寸)魚雷發射管全部裝在主甲板上。原計劃還配備有兩艘單管魚雷艇,但最終沒有實裝。

美西戰爭的導火索,美國海軍第一艘前無畏艦——緬因號戰列艦

標準排水量6682噸;艦長98.86米,艦寬17.4米,吃水6.86米;2座立式三脹蒸汽機,8座圓形鍋爐。


“緬因”號還設計有撞角艦艏,但它船殼的鋼架結構並不適用於撞擊戰術。船體內部共劃分為二百一十四個水密艙。縱向延伸的防水艙壁將兩個鍋爐艙分隔開來,中央裝甲堡下方是雙層船底。由於兩座主炮塔距離較遠,中央裝甲堡長度接近船體長度的三分之二。

艦上配備有八座135匹馬力鍋爐為兩臺直立三脹往復式蒸汽機提供蒸汽。另有兩臺發電機能為艦上的照明設施和探照燈提供充足電源。“緬因”號原本設計採用三桅結構,並裝有風帆,為艦船提供輔助動力,但第三根桅杆在船體下水以後被拆除,其餘的兩根桅杆上則加裝了戰鬥桅樓和信號塔。

美西戰爭的導火索,美國海軍第一艘前無畏艦——緬因號戰列艦

緬因號是當時美國海軍的主力艦艇之一


1897年時,古巴仍然是西班牙的殖民地,但當地已經展開了如火如荼的獨立運動。美國的政策一貫反對歐洲國家干預拉美地區事務,“緬因”號也因此被派往哈瓦那以展示美國的海權力量,它於1898年1月25日抵達哈瓦那港,並駐泊於此。2月15日晚上9時40分,船身前部突然發生猛烈爆炸,硝煙散後,海面上僅剩半截船體殘骸,二百五十二名船員失蹤或死亡。由於當時形勢緊張,此次事件無法排除軍事襲擊的可能。美國軍方最終判定認為,“緬因”號是因為誤觸水雷而被炸燬,但爆炸的具體細節和經過已無從考證。這起爆炸事件成為了加速美西戰爭爆發的主要誘因。而美西戰爭也最終於4月21日正式打響。

美西戰爭的導火索,美國海軍第一艘前無畏艦——緬因號戰列艦

駛入哈瓦那港,展示肌肉的緬因號戰列艦


在美國和西班牙之間的開戰氣氛愈演愈烈之時,“緬因”號的爆炸事故無疑加快了開戰的步伐,最終美國贏得了美西戰爭中全部兩場主要海戰的勝利。1898年5月1日爆發的馬尼拉灣海戰中,主要由裝甲巡洋艦組成的美國艦隊大獲全勝。而於1898年7月3日打響的聖地亞哥海戰中,美國共派出四艘戰列艦、一艘裝甲巡洋艦和兩艘輔助艦參戰,西班牙則出動了四艘巡洋艦和兩艘驅逐艦。參戰的美國做列艦分別是“得克薩斯”號、“衣阿華”號、“俄勒岡”號和“印第安納”號。

其中“俄勒岡”號是從太平洋艦隊臨時抽調過來的,它繞過合恩角,經歷六十七天的艱苦航程才抵達戰場。航行期間,“俄勒岡”號上一間煤艙一度起火,後被撲滅,起火原因與“緬因”號的情況類似。交戰中,西班牙艦艇企圖逃離被美軍封鎖的聖地亞哥港,避免與實力更勝一籌的美軍正面交戰,但美國人巧妙地封鎖住了西班牙人的退路。最終六艘西班牙艦艇全部被擊沉或觸礁擱淺。而美國的艦艇雖然被多次擊中,但並未造成嚴重損毀,僅一人身亡。

美西戰爭的導火索,美國海軍第一艘前無畏艦——緬因號戰列艦

1898年-1914年緬因號的殘骸在哈瓦那港口,經過數年才被打撈


事後多年,各方研究學者針對“緬因”號爆炸的原因開展過無數調查和研究。1975年美國海軍上將海曼·里科弗的報告得出結論,認為爆炸發生在船體內部,很有可能是由152毫米(6英寸)炮彈藥庫旁的煤艙失火造成,時至今日,緬因號的爆炸仍然是一個迷,國家地理雜誌在最近的調查中得到的結果是緬因號的煤已經存放了數月之久爆炸幾率不大。圍繞在緬因號上的謎團可能再也無法揭開了。之後“緬因”號的殘骸經打撈拖離海港,連同犧牲的海軍官兵一起被授予海軍最高榮譽,並於1914年3月12日在公海舉行海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