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跑線》讀公立學校孩子會不適應社會?控制型媽媽的名校執念

寶萊塢的電影在近幾年改變了大家對它粗製濫造的舊印象,陸續有一些口碑還不錯的作品呈現出來。

這幾年大火的寶萊塢電影幾乎都是現實主義題材;在教育方面,《三傻大鬧寶萊塢》諷刺僵硬的高等教育,2018年在中國上映的《起跑線》則是抨擊啟蒙教育。

這些電影大都把重點,放在社會和學校教之間去探討,卻很少去談及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

《起跑線》在豆瓣的評分7.9,入圍過豆瓣年度冷門佳片提名。作為一部喜劇片,在劇情方面還是有一些看頭的。

劇情圍繞著父母為了給孩子弄到名校的入學名額,展開講述了由此引發的一系列誇張、搞笑甚至有些荒唐的故事情節。

在喜劇的基調之上,不難發現導演企圖引發觀眾深度思考的意圖,其中媽媽對女兒人生強烈的掌控慾望不容忽視。

《起跑線》讀公立學校孩子會不適應社會?控制型媽媽的名校執念


只有名校才能讓孩子擁有美好的未來

年輕媽媽對女兒未來的焦慮瀰漫整部影片,只要一想到女兒沒法上貴族學校,她就會發揮她那豐富的想象力,每次都抓狂地對丈夫預言:

“在公立學校學不到任何東西!孩子會害怕和人交流,別人一說英文她就會惶恐,她會不適應社會,變得孤獨和沮喪。萬一她開始吸毒怎麼辦?”

雖然是中產階級,有房有車還僱得起保姆,但是她希望女兒能夠有更好未來。在印度,說英語是上層階級的象徵,而進入這個階級最直接的途徑就是讓孩子上最好的外語學校。

印度有很明顯的階級歧視,但無論哪個階級的父母,都希望孩子在未來功成名就躋身上流社會,只有這樣才能受人尊敬愛戴。而上貴族學校就是改變命運的最佳捷徑,所以爭取上名校的名額就成了家長之間沒有硝煙的戰爭。

《起跑線》讀公立學校孩子會不適應社會?控制型媽媽的名校執念

印度家長們削尖腦袋要上名校的心情與中國部分家長不謀而合,看來不管在什麼樣的社會制度下,父母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之心總是一樣的。

電影開頭夫婦倆去看了德里排名前五的學校,每個學校看著都特別美好:環境猶如五星級酒店,主張尊重孩子的天性,德、美、體、智、力全面發展,老師既溫柔又耐心……想到孩子即將受到這麼美好的教育,就好像看到了她散發著無盡光彩的未來。

很明顯,媽媽一直是這場教育計劃的主導,而孩子的爸爸則是被她一路拖拽著前行。她收集資料,安排時間,在丈夫提出質疑或提出反對意見時,會激動開始辯論,比如:孩子上公立學校,將來可能會吸毒……

她的決心有多堅定呢?不符合條件也要逼著丈夫創造條件。

《起跑線》讀公立學校孩子會不適應社會?控制型媽媽的名校執念

因為排名第一的學校只招收居住在三公里內的學齡兒童,她逼迫丈夫買學區房。不同意就絕食、冷戰,預言女兒會因此在未來的某一天變壞、吸毒等等,極盡威脅。

名校的吸引力對一個焦慮的家長來說,是無法抵抗的。

社會會高看名校畢業生,企業優先選擇名校畢業生,全世界都喜歡名校畢業生。名校畢業的身份就是一種社會認同,是能力和成功的象徵,家長當然趨之若鶩了。

在這個功利的時代,孩子們大都成了實現功利目的的工具,家長和學校不斷地向學生灌輸爭競思想。 學校樂於看到有錢人為了一個入學名額各展身手,而激烈的競爭也會讓家長們更珍惜更看重入學機會。

《起跑線》讀公立學校孩子會不適應社會?控制型媽媽的名校執念


在新環境中尋求集體認同

成功搬到富人區後,媽媽迫不及待地想要融入新圈子,為此她辦了一個派對。為了不被別人看扁,她不斷叮囑丈夫要表現得像個見過世面的人,舉止要優雅,待人接物要得體。

她想讓鄰居覺得他們一家是體面人,可偏偏丈夫本質上只是個沒多少文化,做服裝生意的商人。

一場用意為獲得新身份的派對,並沒有按照她的劇本進行,由於丈夫的粗野本性狀況百出,以致於她不得不把電閘拉下,阻止丈夫繼續在人前出醜。

事情並沒有媽媽想得那麼簡單,在富人區買房子不等於就進入他們的圈子。那些自負的“體面人”,總是用懷疑和嘲弄的眼光看他們,言語中更充滿不屑。

《起跑線》讀公立學校孩子會不適應社會?控制型媽媽的名校執念

女兒皮婭在兒童遊樂區玩的時候,被其他孩子孤立,哭著跑去跟媽媽說沒有人願意跟他玩。媽媽帶著她去問一個認識的小男孩子,為什麼不願意一起玩。得到的回答是:因為她說印地語。

而最讓媽媽受打擊的是男孩媽媽說的話:“你們是在舊時街開裝店的生意人,將來你們的孩子肯定會子承父業,而我們的孩子不一樣,我們送他到德里頂尖的學校,等他長大了會有所作為,創造他們的生活。”

簡直是赤祼祼的歧視!自尊心受到打擊的皮婭媽媽憤怒地宣誓:“皮婭將來也會有出息的,不光是你的孩子才能進精英學校的,皮婭很快也會入學的!”

太過於看重別人對自己的評價,是種虛榮;當無法得到想要的,就會憤怒。

皮婭媽媽憤怒地拉著皮婭回家,皮婭抗議媽媽把自己拉疼了,媽媽沒有理會,卻命令她:“皮婭,從今天起你只能說英語。”

《起跑線》讀公立學校孩子會不適應社會?控制型媽媽的名校執念


人在社會中需要集體認同感,當他們還在舊時街時,能很好融入那個集體,由於經濟條件較好甚至還有優越感。而當他們到了富人區,本以為身份能就此轉變,卻發現他們渴望成為的那群人,不僅不認同他們,還總是排斥他們。

從此他們就被別人的眼光綁架了,一出家門就開始學鄰居們的言談舉止,刻意拉近距離,故意吹噓自己。特別是沒文化的爸爸,總是胡說一氣,害得媽媽總是提心吊膽,不停地給他使眼色。

尼采曾說:極端的行為來源於虛榮,平庸的行為來源於習慣,狹隘的行為來源於恐懼。

媽媽為了自己的虛榮剝奪了女兒自由,在媽媽為她做的一切決定裡,沒有一件事是徵求過她的意見的,包括說什麼語言。

《起跑線》讀公立學校孩子會不適應社會?控制型媽媽的名校執念


顧客是神,但老婆是至高無上的

男主——皮婭的爸爸,說他是老婆奴一點也不為過,就算顧客奉為神,老婆的一個電話也能把他從神身邊帶走,因為老婆是“至高無上”的。

這個三口之家基本都是媽媽說了算,只要是她的決定,父女兩人不管多麼不情願,最終都會乖乖地聽從安排。

導演在女兒第一次出場時,用了兩個片段來向觀眾展示媽媽對女兒的過度關注。出去玩之前必須噴驅蚊液、塗防曬霜、穿上羽絨服,最誇張的是還要帶上安全頭盔。

孩子皺著鼻子說自己不能動了,她反駁說不穿會感冒的,而她自己卻穿著無袖連衣裙,連保姆都吐槽孩子可以上月球了。

《起跑線》讀公立學校孩子會不適應社會?控制型媽媽的名校執念

有一種冷,叫做媽媽覺得你冷;看來這不是中國媽媽的專利啊。這些不顧孩子的感受,自以為是的媽媽,是“控制型”的媽媽。

“控制型媽媽”超級有自信,她們認為自己的所思所想所做,都是絕對正確的,孩子不聽就是不知好歹,老公不聽,就是愚蠢無知。

如果這個家庭不能以她的決策為指導方針,生活就會過不下去。為了實現她讓孩子上貴族學校的願望,他們的家庭經歷了一系列戲劇性的故事。

控制型的媽媽有強烈的自我關注的特質。她做事總是從自我的角度出發,很少關心別人的想法和感受。

皮婭爸爸並不想離開舊時街,搬家的那天面對來送別的鄰里忍不住流淚,她一副受不了的樣子,翻著白眼說:“節哀拉吉,我出嫁都沒怎麼哭過。”

《起跑線》讀公立學校孩子會不適應社會?控制型媽媽的名校執念

整部影片都是她在說這樣不行,我們必須要那樣。所以為了滿足她,女兒就得戴著安全頭盔去滑滑梯,丈夫就得買房搬家,早早地去排隊為孩子報名。甚至在無計可施時,去做假資料假裝成窮人去申請貧困生的名額。

她認為上了貴族學校孩子就能成功,這樣孩子就會受人尊敬、被公平對待,有很多的朋友,有美好的未來。

事實上她把女兒看成是自己的延續,她要的是別人能看得起自己,尊重自己,她要女兒為她而活。只要孩子成功了,她自己也就成功了。所以,她要掌握孩子的人生,要求必須按照她的意願去生活,去實現她的理想。

她其實沒有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個人,甚至沒有問過孩子想要什麼,對未來有什麼想法,夢想是什麼。一切都是她單方面就決定好了。

表面上很愛孩子,為孩子著想,實質上不過是自私地通過孩子實現自己的價值。

真正的愛不是控制和索取,而是傾聽和尊重。

《起跑線》讀公立學校孩子會不適應社會?控制型媽媽的名校執念


讓媽媽放棄控制沒那麼簡單

《起跑線》通過展現這對父母對教育觀念的轉變,反省了當今社會急功近利的教育問題。

學校和家長一方面告訴孩子“分享即是愛”,一方面又讓他們遠離說印地語的窮孩子,連窮人出身的女校都直言不諱:把名額給窮人她無法從中受益。

而女校長之所以敢那麼囂張是因為,媒體、政客、警察,他們的孩子也在這所名校讀書。

一個教育家成了商人,教出來的也不過是一群追逐名利、聲望、成功的庸人。孩子的品質受到了汙染,今後的社會身份再成功也是失敗的。

《起跑線》讀公立學校孩子會不適應社會?控制型媽媽的名校執念

電影最後皮婭爸爸的反轉其實是為了完成自我救贖;如果那位貧窮的朋友沒有揭穿他,他想必也會欣然接受佔用了一個貧困生名額的結果。

但人的自尊就是這樣,在沒有被捅破前都可以相安無事,而一旦捅破就馬上無地自容了。

就像一個小偷,你罵他是小偷他也會生氣,這就是人心的奇妙之處。

由於良心難安爸爸做了一件看起來很英勇的事,他放棄了女兒的名校名額。

其實這個結局很套路,有點強行煽情的意味。特別是媽媽態度,轉變得太急了,不太符合常理。如果她的信念是這麼容易放棄的話,那當初又是什麼讓她如此堅持,那麼不擇手段的呢?

《起跑線》讀公立學校孩子會不適應社會?控制型媽媽的名校執念

只用良心發現來解釋有點牽強。但這就是這類電影的套路,最後總得幡然醒悟,來一個反轉才能“皆大歡喜”,畢竟喜劇結尾,比較符合觀眾的口味。

所以,媽媽突然被爸爸的勇敢感動了,把他當成英雄,不再執著於名校,讓女兒去上了他們資助的一所公立學校。

電影的結尾是美好的,但現實卻不會這麼簡單,一個有“控制慾”的媽媽,哪裡能這麼容易就放下執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