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非官乎?”—宋真宗封禅泰山时的一桩趣事

“朕非官乎?”—宋真宗封禅泰山时的一桩趣事

图片来自网络

历史背景

宋真宗景德五年,公元1008年,宋真宗经过了大肆的运作之后,终于开启了他的封禅之旅。

本来,以宋真宗在历史上的功绩而言,他是没有资格封禅泰山的。可是,在宋辽之间的《澶渊之盟》后,宋真宗觉得自己以万乘之尊却被辽国逼着签下了城下之盟,面子上有点过不去,就想着通过封禅泰山来挽回一下自己的声誉。于是,经过了一系列的运作之后,他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朕非官乎?”

皇帝封禅泰山,是举国重视的大事,泰山所在地的兖州奉符县(今山东泰安市)更是首当其冲,忙乱得一塌糊涂。当地官员告诉百姓们,当皇帝来的时候,各家各户要净水泼街、黄土垫道、摆设香案、焚香跪拜,不得抬头直视皇帝,否则,就要以失仪之罪进行处罚云云。

“朕非官乎?”—宋真宗封禅泰山时的一桩趣事

图片来自网络

官员们的愿望是美好的,可现实却令人大跌眼镜。

宋真宗来到奉符县的时候,全副大驾卤簿摆开,金瓜斧钺朝天蹬、云龙团扇次第开。仪马成列似云集,大象托瓶款款来。场面好不煊赫!

奉符县的老百姓哪里见过这种场面啊!顿时乱了套,早把官员们事先嘱咐好的话忘到九霄云外去了。他们一拥而上,这个看看这个,那个摸摸那个,不一会功夫,宋真宗的大驾卤簿就散了架。

护驾的大臣们和仪仗队伍也没想到会出现这种场面,百般制止,可是没人听他们的。无奈之下,护驾大臣们只得下令,叫奉符县的官员来维持秩序。

皇帝封禅,能够待在皇帝身边的都是高官,像奉符县令这种小官恐怕能排在十几里地之外。

命令下达后不久,就见远处烟尘滚滚,几骑飞驰而来,马上之人手持长鞭左抽右打,百姓们见状,纷纷喊道:官来了,官来了!刹那间,秩序恢复。

见到此情此景,宋真宗坐在龙辇之上一时无言,大臣们也纷纷钳口。好半晌,宋真宗开口道:“朕非官乎?”

其实,这种现象并不少见,就是俗语中常说的“县官不如现管”。

“朕非官乎?”—宋真宗封禅泰山时的一桩趣事

图片来自网络

庙号和谥号

不过,宋真宗说出的“朕非官乎?”这句话,却是很呆萌,也符合宋真宗“真”字的评价。

要注意的是,真宗并不是谥号,而是庙号。我国在周朝始,就用谥号来概括帝王或者有资格受谥人的一生功过是非,有点盖棺定论的意思。可是,到了隋唐之后,谥号开始泛滥起来,谥号由本来的一字或者几字变成了一长串十几个或者几十个字,其性质由过去的概括评定一生的功过是非,变成了文过饰非的溢美之词。而庙号则不同,它仍然保持了过去的一字或者两个字,比较忠实的反映出了该人一生的功过是非,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庙号已经取代了谥号的作用。

如宋真宗的谥号是“文明章圣元孝皇帝”,庙号是真宗。其中“真”字的意义有两层:

其一、肇敏行成曰真。意思是宋真宗为人聪明,做事勤勉并且有成。

其二、不隐无藏曰真。意思是宋真宗为人率真,没有多少心机,城府不深。

通过“朕非官乎?”这件事看来,宋真宗庙号中的“真”字还真不是白叫的。

“朕非官乎?”—宋真宗封禅泰山时的一桩趣事

图片来自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