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興工人文化宮的流金歲月 | 陳建華

對於許多市區長大的“老嘉興”來說,位於建國南路之東、中山路和梧桐樹街之間的工人文化宮,是那段青蔥歲月枯燥日常裡夥伴集聚的根據地,是他們釋放青春激情的樂園,那裡的空氣中,飄蕩的永遠是無憂無慮的氣息。


對嘉興工人文化宮還有如此印象的人,應該都是五六十歲以上的老者了。


老人,也有年輕的時候。


好多年沒踏進工人文化宮大院了。春節前的一天,我只身一人在附近一帶閒逛,不知不覺間,故地重遊。


1958年,嘉興結核病防治所兩名職工參加工人文化宮組織的文藝匯演。(陳榮光供圖、陳慧翻拍)


院子裡的變化很大。不少老房子和老設施不見了,當年操場和燈光球場的位置,早已豎立起鋼筋混凝土的建築。欣慰的是,文化宮最早的建築——嘉興工人文化宮大樓及文化宮大禮堂依舊留駐在歲月的流光裡。


現在的嘉興市總工會在文化宮大禮堂西南側一幢八層高的大樓裡辦公。為了能從大樓上俯視工人文化宮和大禮堂的舊貌,我乘電梯來到七樓。向總工會辦公室的同志說明來意後,總工會的一位同志很熱情地引著我來到了北側一間儲物室。


從儲物室的窗口向下望去,院子裡的建築佈局一目瞭然。


最顯眼的,是那片橘紅色的屋頂,正是昔日文化宮主樓和文化宮大禮堂。


大禮堂的旁邊,尚存兩棵法國梧桐。文化宮主樓外,七株高大蒼老的柏樹列成一排。它們和工人文化宮同齡,是這裡歲月變遷的親歷者和見證者。文化宮大樓前,一塊由嘉興市文廣新聞出版局和嘉興市文物局設置的“嘉興市文物保護點”石碑——2009年,嘉興市工人文化宮大禮堂成了一處頗有歷史價值的文保點。


上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我還是一名五六年級小學生,週六下午或是週日,我總會和關係要好的同學到工人文化宮的操場去玩削洋片、打彈珠、拐菱角、滾鐵箍等遊戲。


那時的工人文化宮,周邊並不是如今的佈局。南面一堵長長的圍牆,將工人文化宮與中山路隔開;東面是當年嘉興市第一初級中學,嘉興人習慣把它叫作“市初”,以後這裡又改為東門小學。工人文化宮西面圍牆外,是人民路上鱗次櫛比的兩層樓民居。當年,人民路與建國路隔河而望,後來,河道填平,兩條馬路合為一體,人民路就此消失了。


在我們的印象中,整個工人文化宮大院面積非常大。裡面除了文化宮主樓與大禮堂,還有市總工會下面的職工夜校等其他建築和幾個室外籃球場。


我們習慣把文化宮主樓叫作文化宮大樓。說是大樓,其實只是兩層。它建於上世紀50年代初,東西寬近五十米,南北進深十三四米,位於工人文化宮大院正中。樓的外牆色彩為橘紅與白相間,山字形屋面以紅色洋瓦覆蓋。大樓方正端莊,造型古樸莊重。那個時候,是中蘇友好時期,嘉興雖然沒有前蘇聯扶持的工程項目,但這座建造於“一五”期間的嘉興首座大型文化娛樂設施,帶有明顯的蘇式建築風格。


文化宮大禮堂建造前,這幢兩層大樓是文化宮大院的心臟和靈魂。直至上世紀80年代初,嘉興歷屆總工會都在這幢大樓裡辦公,也是總工會舉辦各種活動的主要場所。當年,樓上曾開設過工人文化宮圖書室,樓下東小廳常舉辦職工舞會。以今天的場館條件來看,那時的文化宮場館可以說是小得可憐,但就是這片侷促的場館,承載了許許多多當年的精彩活動。


文化宮大禮堂建於1956年。它緊貼著文化宮主樓的北牆,內部十分寬闊,是嘉興第一座擁有千餘座位的大禮堂。直至改革開放初期,這裡也是嘉興最大的室內會場。當年,嘉興縣(市)黨政部門召開的各種大型會議,如黨代會、人代會、三級幹部大會,都在這裡。嘉興市工青婦等群眾團體,嘉興大的工礦企業、學校等舉行大型活動,也常借用大禮堂。


在《我愛你嘉興》一書中,就曾記錄了大禮堂落成後一次空前的盛景——1956年秋的某一天,嘉興市有關部門在這裡舉行隆重的歡迎儀式,迎接幫助我國製造六千瓦汽輪機組的前蘇聯、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波蘭、東德等國專家。


1956年秋,嘉興市在工人文化宮歡迎蘇聯等國專家來嘉興休息(翻拍自《我愛你嘉興》)


不過,工人文化宮大禮堂更多是作為文化娛樂場所,放映電影,供省內外文藝團隊演出之用。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工人文化宮是嘉興人的精神家園。如今五六十歲以上的嘉興城區“老嘉興”,沒有人沒去過工人文化宮當年的圖書室、美術室、講座室、燈光球場。他們都曾在這裡參加過會議、活動,看過電影,或觀看過文藝演出、籃球比賽。那時,像我這樣年齡的孩子,能擁有一張工人文化宮印發的“職工家屬證”,是一件足以為傲的事。憑“職工家屬證”看場電影,票價只要5分錢。


不過,我記憶最深的,是文化宮燈光球場的籃球比賽。


籃球運動當年可謂風靡嘉興。嘉興的籃球水平一直不錯,總工會也經常組織各種籃球比賽,甚至會邀請駐嘉部隊和兄弟市縣,包括上海松江等地球隊來嘉興。每逢燈光球場有一場好的賽事,總是一票難求,看臺上座無虛席。


當年,嘉興工人隊是籃球界的明星球隊,許多隊員就是那時年輕人、青少年心中的偶像。許多球迷雖然不知他們姓啥名甚,但球員的綽號卻耳熟能詳。一說起當年嘉興絹紡廠的大毛、衛校的大張、解放中心小學的王志剛,還有小陸子、董筍等人的名號,許多老人依舊會眉飛色舞、津津樂道。


嘉興工人文化宮陪伴幾代人走過了幾十年,如今雖風光不再,但那段美好,無法被歲月湮滅,將永在我們的心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