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青蛙的“空巢”寂寞,不能在孩子身上重演!

申晨 - 一個人的北京(原唱:好妹妹).mp35:33

來自鑫媽向前衝

最近,這隻小青蛙火爆了朋友圈。遊戲《旅行青蛙》裡的這位主角,每天在一間小屋子裡,孤獨地吃飯、看書、寫信。時間到了,就背起揹包出門。過段時間,又會回來重複單調的生活。

旅行青蛙的“空巢”寂寞,不能在孩子身上重演!

養蛙的空巢青年

不知道有多少“空巢青年”,在這隻青蛙身上看到了自己。

白日的聚會里,你的朋友看起來並不少,聚餐、喝酒、聊八卦、吹牛皮,熱鬧非凡。

旅行青蛙的“空巢”寂寞,不能在孩子身上重演!

可是回到家開門的那一刻,滿屋的黑暗、冰涼與寂寥。餓的時候,叫一份外賣,或者煮一碗麵,一個人吃。

旅行青蛙的“空巢”寂寞,不能在孩子身上重演!

偌大的城市,只有這張床、這張桌子、這部手機屬於此刻的自己。最傷心的,莫過於

吃飯時無人問我粥可溫,

寂寞時無人

與我立黃昏,

生病時無人端藥於床前。

旅行青蛙的“空巢”寂寞,不能在孩子身上重演!

圖片來自網絡

很多時候會想,這個“無人”變成“有人”,該多好!

壓死駱駝們的稻草

有次朋友聚會,聊起另一位遠赴 異國攻讀博士、與大家失去聯繫的朋友,據說有了抑鬱傾向。我心有慼慼然的說,那種重壓之下的無力與脆弱,我懂。

大年初四,為了一篇開學要交的論文,回到基本沒人的校園。白日在圖書館,翻遍書架上的專業書籍,找不到一點論文的思路。MSN上想約一個朋友吃飯,卻被回覆“我今晚有事。”回到宿舍,又黑又冷的屋子裡只有我一人。

這時,突然聽到隔壁有聲音,連忙衝出去拉住剛回來的鄰居

“我想抱著你哭一會,可以麼?”

就這樣,半強迫的借了一個懷抱,抹了一堆眼淚,心裡總算好受點。

大概那位女同學,到現在還沒get到我的淚點。但是感謝你,那個冬日,給我溫暖

旅行青蛙的“空巢”寂寞,不能在孩子身上重演!

可是,我們很多在異國求學的青年人,卻沒能在關鍵的時刻收穫一絲溫暖,被孤獨寂寞壓垮,選擇自殺。

從心理學上說,選擇放棄生命的人某種程度上,是因為離開了熟悉的環境,使得他們的社會支持系統不完善,沒人在身邊及時給予溫暖。

有時候會想,如果那時有幾個貼心的人陪伴、支撐他們,借一個懷抱就好了。

旅行青蛙的“空巢”寂寞,不能在孩子身上重演!

我給你光熱、你還我溫暖

有沒有幾個人,平時不怎麼聯繫,但是你篤定你遇到困難時找他們沒問題。

有沒有幾個人,不管有多晚,只要你打電話就會接起?

有沒有幾個人,你放心在他們面前哭泣吐槽,不擔心今天話會成為別人第二天的談資。

華東師範大學心理諮詢中心陳默教授,曾經在一堂講座中說:

如果孩子具有這一點,父母死了就能閉眼了,這就是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

但關鍵時刻的“好人緣”,不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而是平時善意的累積。

你是不是別人隨時能找的人、隨時會接電話的人、會為好朋友保守私密的人?

旅行青蛙的“空巢”寂寞,不能在孩子身上重演!

只有你給予別人光熱,未來才可能在寒冷時收穫溫暖。

這種善良與關懷的品質,這種時代最稀缺的“同理心”,竟然源於小時候媽媽說的這些話:

“寶寶,今天你們班的果果摔跤哭了,你有沒有安慰她、幫她擦眼淚啊?”

“寶寶,我們今天讀的繪本太有意思了,你要拿給你的好朋友看哦。好朋友就是要分享的啊!”

“寶寶,好朋友的家長鬧離婚了,他一定很不開心,你要安慰他。好朋友是用來分擔的。

旅行青蛙的“空巢”寂寞,不能在孩子身上重演!

一個善於理解他人情緒的孩子,一個會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的孩子,會收穫很多正能量的反饋,未來在寒冷時一定不會缺少溫暖的擁抱。

更重要的是,人在助人的時候,整個生命循環處於最佳狀態。

在幫助人的過程中,孩子會覺得我比你強,我能幫你,找到自己強大的感覺,更加有自信,更願意去助人。在以“共享”為核心的互聯網時代,這一品質的競爭力不容忽視。

我們:勝任未來的核心技能

每一位父母,養孩子的初衷都是讓孩子能夠適應未來的生活。很多人讓孩子報各種興趣班,捆綁各種技能,生怕錯過什麼。

領英的霍夫曼在著作《至關重要的關係》中說:

個體在職場上的成功與否取決於你的個人能力和最大化你個人能力的

社交能力

“世界頂級商業教練”Thomas·stanley採訪調查了許多成功人士,發現這些人共有的品性之一,就是維持穩定關係的能力非常強,並建議所有父母儘早重點培養孩子“保住朋友”的能力。

具備同理心、與人友好相處、擅長建立關係,這些與“社交力”“保住朋友”等密切相關的技能,被《育兒的格局》作者、美國兒科學會的發言人勞拉·加納博士統稱為“我們”技能,視為讓孩子勝任未來的7大核心能力之一。

旅行青蛙的“空巢”寂寞,不能在孩子身上重演!

孩子的利他性是天生的,一歲半的寶寶即可按照你的喜好給你東西,把他不喜歡而你喜歡的西蘭花遞給你!(書中P77“金魚餅乾、西蘭花和孩子的利他行為”)。但是“我們”的技能需要家長從小著力培養。

書中列舉了很具體的培養方案,摘錄部分:

  • 鼓勵孩子積極傾聽

  • 學會“與人為善”

  • 換位思考

  • 把幫助他人變成一種習慣

  • 問問孩子“你會怎麼想”

……

一份類似職場指南的育兒藍圖

市面上大多數育兒書的路數是,從理論和實踐的角度傳遞某種養育孩子的理念,比如直覺養育、正面管教。

《育兒的格局》的特殊之處,在於它幫助父母從養孩子的吃喝拉撒、哭鬧發飆、忙亂瑣碎中跳出來,去思考孩子在未來取得成功必備的“技能包”。

這一點,與諸多探討職場人士成功之道的著作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作者的工作,更加追本溯源,討論如何抓住 0-5歲期間孩子大腦發育的關鍵期,發展適應未來的7大技能,並提供了引導這些技能發展的實用方法。

旅行青蛙的“空巢”寂寞,不能在孩子身上重演!

圖片來自青報網

更值得一提的是,作者的討論不是空洞的從理論到理論,而是遊走在商業和育兒之間(很適合職場媽媽的畫風噢),融合了腦科學、企業創新和養育實踐的相關知識和豐富的案例。

父母的手裡握著孩子的整個世界。養娃人操心著青蛙的一日三餐,我也每天焦慮該教鑫鑫什麼才能讓他在未來活得更好。

買過很多育兒書,聽過很多教育講座,卻依舊擔心“技能包”裡落了哪一項。

旅行青蛙的“空巢”寂寞,不能在孩子身上重演!

人工智能時代的來臨,未來有一多半的職業不復存在。

我們努力求生的經驗如好好學英語、努力考高分,是不是在未來依舊有價值?

我們帶著孩子在各種興趣班中疲於奔命,是否能得到期望的回報?

這本書推薦給所有跟我一樣迷茫於未來的家長們,讓我們迴歸育兒的初衷,理清育兒的方向,在日常養育的點滴中為孩子積蓄勝任未來的力量。

END

旅行青蛙的“空巢”寂寞,不能在孩子身上重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