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人是不是上海人?聽聽一個老閔行人的自白!

當閔行還是上海縣時


近幾年,上海又開通了幾條新的軌交線路,其中有兩條都經過閔行區。上世紀90年代,見證過上海首條地鐵來到家門口的閔行人民不會想到,20多年後會有8條地鐵線經過閔行區。


但即使如今從閔行抵達市中心只需半小時以內,我的外婆、外公這一輩還是會把市區稱為“上海”,“你們單位要搬去上海啦?那你坐1號線上班要多久?”在他們眼裡,閔行是閔行,是遊離於市區的郊區,我們是上海人之外的“本地人”(滬語:上海本地寧)。

不像上海的上海縣

上海人中,誰是“本地人”呢?用老上海的話來說,“從學術的角度看,要被列入本地人的行列,必須和上海縣有關。”


如果按照這樣的定義,那麼我和在莘莊、馬橋、顓橋等曾屬上海縣域地區長大的小夥伴們都屬於“上海縣人”,也就是“正宗本地人”。


打開解放日報資料庫搜索“上海縣”,歷史稿件大多集中在上世紀90年代以前。


其中1991年的一篇《上海縣舉行建縣七百週年活動》報道中曾經提到,“具有悠久歷史的上海縣,是上海中心城區的母體,在上海發展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當時的紀念活動在上海縣縣府莘莊鎮舉行,主題為“振興春申古城”。打開地圖,莘莊的確是地理位置上“上海的中心”,閔行區內的春申路、春申塘等地名留下的文化遺存,無不透露著上海縣與春申君之間的聯繫。

本地人是不是上海人?聽聽一個老閔行人的自白!

▷彼時上海的舊地圖還有:江寧區、新成區、嵩山區、常熟區、蓬萊區、北站區、大場區、江灣區、榆林區、提籃橋區、北四川路區等


但無論歷史資料如何證明上海縣的中心地位,這塊地方仍然不是上海人民公認的“上海”,它並不是王安憶、金宇澄筆下的上海,並沒有茂名路洋房、瑞金路石庫門裡的生活圖景,更不會有紅房子裡吃西餐、喝咖啡的海派風情。


本地人是不是上海人?聽聽一個老閔行人的自白!

本地人是不是上海人?聽聽一個老閔行人的自白!

▷地鐵1號線動工初期

公交開通初期位於老莘莊的的公交車站


本地人是不是上海人?聽聽一個老閔行人的自白!

本地人是不是上海人?聽聽一個老閔行人的自白!

▷20世紀70年代的七莘路


莘莊的仙鶴傳說

本地人最原始的記憶屬於鄉村、小鎮,生活節奏比城裡的總要慢幾拍。用父輩的話來說,聽說上海人吃上油煎荷包蛋的時候,我們一家四五口人幹完農活,還在分一隻鹹鴨蛋。

本地人是不是上海人?聽聽一個老閔行人的自白!

本地人是不是上海人?聽聽一個老閔行人的自白!


事實上,莘莊這片的經濟的確曾一度發展不起來。莘莊鎮志編寫組在1987年採集的口述歷史中有一段“莘莊仙鶴,富了七寶”的傳說,大抵是說,早先莘莊北街口有座三茅殿,三層樓屋脊正中,塑有一隻鐵骨油灰的白鶴。這隻鶴已有二百多年,早修成仙了,白天一動不動,而每夜要飛到小東街南面的王家浜裡汏浴,尋食吃。但每當要生蛋了,就會飛到七寶去。“所以莘莊越來越窮,七寶愈來愈富。莘莊人想想氣不過,後來就把迭只仙鶴拆掉了。可惜莘莊仍舊沒有富起來。如今,莘莊成了上海縣府所在地,雖然仙鶴沒得了,莘莊卻富起來了。儂講為啥呢!”


雖說這口述歷史記錄下的純屬趣聞傳說,卻也道出了些事實,莘莊經濟在上海縣府遷移至此後有了變化。


不過,風吹稻香的畫面很快被“鄉村城市化”給模糊了。1988年,我在鄉間出生的時候,父輩記錄用的信紙抬頭還是“上海縣”,鮮有人察覺到,城鎮化改革已然邁開了步子。1992年,上海縣與閔行區“撤二建一”成立新的閔行區,自此,那個從元朝起就不斷變換縣府的上海縣域便不復存在了,封存進了閔行的檔案裡。


通向都市的列車

徵地、拆遷……城鎮化很快開始蔓延。而我比村裡同齡孩子更早幾年體會到了變革與新生活。新閔行區成立的當年,我的父母不顧家人反對,四處借錢,加上家裡僅有的積蓄,去鎮上買了一套40平方米不到的商品房。四歲的我不會明白,為何要離開鄉下四層樓的大宅子,住進逼仄的小公房裡。


母親是這樣說服家裡人的:鄉下房子門口的小路這麼泥濘,怎麼去上海看看?鄉下的學校也落後些,而鎮上接近市區,可以讓小孩接受到更好的教育。所以學區房概念是從我媽這一輩就初露端倪了嗎?


路這麼泥濘,怎麼去看外面的世界?當時的閔行區政府,也在思考這個問題。《解放日報》報道曾顯示,“撤二建一”後的新閔行區做的第一個大規劃,就是“把地鐵引到家門口”。上世紀90年代,閔行區自籌部分資金,使軌道交通1號線成功由錦江樂園延伸至莘莊。莘莊這個地處外環以外的偏遠區域,一下子拉近了與中心城區的距離。

本地人是不是上海人?聽聽一個老閔行人的自白!


如同母親借錢買房遭反對一樣,閔行當年自籌資金引入上海第一條軌道交通時,也曾引發巨大爭議。反對者的主要理由是:“軌道交通投資巨大,就算在上海市區,也只經過幾個經濟發達區。閔行作為一個郊區,有必要大動干戈,建什麼軌道交通嗎?”1億多元的投資在當時的確是筆鉅額,但閔行人民很快就感受到了利好。


沿著鐵軌向前出發

1996年,1號線閔行延伸段建成通車。從那以後,我們本地小孩不用再羨慕小學班上那些從市區動遷到閔行的同學們了,他們也鮮有再炫耀從市中心買回的高級文具和生活在洋氣的大上海弄堂童年了。我們可以搭乘地鐵,去往中心城區任何地方,無論是東風飯店的肯德基還是小紹興的三黃雞,抑或是南京路淮海路上的冰糕、哈鬥,坐上地鐵,最多再換換公交就可以吃到。油煎荷包蛋更是家常便飯了,軌交帶動了整個周邊產業發展,更多本地人告別農活,有了更多職業選擇。

本地人是不是上海人?聽聽一個老閔行人的自白!


“要致富,先修路;要大富,築大路。”當時在新閔行區流傳的改革口號在1997年《解放日報》市郊巡禮報道中也有佐證,“因為有了軌道交通,閔行經濟發展在上海市郊區縣中始終遙遙領先;因為有了軌道交通,閔行區的城市化進程也一路向前。”口號雖有些土氣,卻道出了軌交在閔行經濟發展中的地位。


如今軌道交通已遍地開花,但閔行對軌道交通的渴求越發強烈。閔行人的築路精神、“去上海看看”的開拓精神,一直在延續。

本地人是不是上海人?聽聽一個老閔行人的自白!

本地人是不是上海人?聽聽一個老閔行人的自白!

本地人是不是上海人?聽聽一個老閔行人的自白!

本地人是不是上海人?聽聽一個老閔行人的自白!


延伸——

說說本地人那些事

曾經有人如此調侃:“上海真的是個奇妙的地方,外地人肯定不是上海人,本地人居然也不是上海人,那麼到底誰才是上海人?”


用上海地方史專家薛理勇的話來說,本地人就是上海的土著,也就是清末民初時祖籍上海縣的人。上海縣的地理位置包括現在的閔行區和浦東沿江一帶,比如浦江鎮、三林塘、周浦、閔行等。所有不在上海縣域內的人都不能算本地人,因此無論是崇明人還是南匯人、松江人,肯定不能算本地人。

本地人是不是上海人?聽聽一個老閔行人的自白!

▷從市區徐家彙開往上海縣老閔行地區的徐閔線


著名的滬語專家錢乃榮也認同“本地人來自上海縣”這一說法,但是從語言發展的角度來探究,這裡的上海縣是指元朝時成立的上海縣,當時由松江府華亭縣東北部劃出的8個鄉被稱為上海縣,這個區域包括現在的上海市區,也包括大場、封浜、真如、梅隴、浦東等地。為什麼這麼肯定本地人得從元朝算起呢?錢乃榮解釋說,本地人的一大特點就是說本地話,而本地話是從元朝開始形成的,上海設立租界後,租界內在本地話的基礎上形成了現在的上海話,兩者一脈相承,音位沒有變化,只是上海話有5個聲調,但本地話有7個聲調。

本地人是不是上海人?聽聽一個老閔行人的自白!

▷1996年3月12日解放日報報道閔行版面


不過,隨著時間的流逝和行政區域的變動,本地人有了新的含義。在網上,有網友總結的“上海本地人”定義,一種流傳甚廣的說法是,本地人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具體還可以分成四種。第一種,上海縣土著。第二種,馬橋古文明土著居民。他們屬侗臺系的古百越民族後裔,以奉賢馬橋為典型,分佈在上海市南部郊縣地區。第三種是松江府人,松江府地區,包括松江,青浦,奉賢,南匯,金山,浦東,閔行,上海市區。


第四種廣義的定義則是將本地人認定為所有上海郊區縣居民。根據這個定義,隨著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上海的撤縣建區狂潮,以及上海城區的擴張,“上海本地人”已經擴大到所有上海郊區縣人。如果這種解釋是正確的,那麼崇明人又可以被算做本地人了。


有意思的是,人類和遺傳學專家認定的上海本地人概念更趨向於所有上海郊區人。2003年4月,中央民族大學學報上刊登了一篇名為《上海本地人源流主成分分析》的文章,提到由復旦大學現代人類學研究中心、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等專家參與的研究中,上海本地人的研究樣本來自於上海市郊 9 個區縣 13 個鄉鎮的本地人群。


但是,不管使用何種歸納方式,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本地人”和“上海人”不是一類人,在網上,有網友還專門撰寫了《我是上海人,不是上海本地人》的文章以解釋兩者之間的差異。其中最簡單明瞭的鑑別方法是,上海人說上海話,狹義的本地人說本地話,廣義的本地人說本地話或是各種郊區話,總之就是不說上海話。


其實本地人也說上海話。春節回家團聚時,從市區回崇明的年輕人即使剛剛和父母用崇明話交談完畢,轉頭遇上同在市區工作的年輕人,彼此之間也會心照不宣使用上海話或普通話交流。每次看到這樣的畫面,我的腦海中就會浮現宮崎駿的動畫片《百變狸貓》的故事,一群在樹林裡生活的狸貓,由於人類的造屋計劃而失去了家園。為了能夠在新的環境中生存,他們不得不變身為人類在城市生活。


狹義的本地人境遇也好不到哪裡去。據說,現在松江、嘉定、寶山城區內的語言中已經充滿了大量的上海話。上海話一直被呼籲保護,但是本地話的式微卻很少有人提到。強勢語言代表著強勢的地位。有網友舉了個例子,在上大學時,他浦東的同學一般都要強調一下:“我是寧波人或者我是蘇州人”,意思是“我不是浦東本地人”。雖然是土生土長的本地人,但是卻長期受到歧視,甚至刻意隱瞞著自己的身份。這種本地人也不過是鄉下人的另一種說法吧。

追根溯源,這種社會的分層基本源於上海的城市化,首先搭上這列快車的是說上海話的人,看著窗外推著獨輪車陷在泥地裡的本地人,總是要忍不住要展示一下剛買的旗袍和西服。如今,越來越多的人搭上了這列快車,車上有喝咖啡的,也有吃大蒜的,本地人也洗洗腳上車了,車廂內人口膨脹、地皮緊張,車上開始爭起了新的排名座次。


或許未來上海人之間不再以市區、郊區區分,取而代之的可能是:內環人、中環人、外環人、外環外人……


延伸——

20年前上海縣十大姓氏

有關閔行區十大姓氏問題,有不少版本,在此採用的是《上海縣誌》第二篇戶口之“居民姓氏”。閔行建區20年間,人口從當初的四五十萬突飛到如今的200多萬,其中外來人口與戶籍人口基本各佔半數,人口流動的頻繁加劇了統計十大姓氏的難度。

據本土文史研究專家介紹,240萬人口背景下的十大姓氏至今尚無系統研究,因此本文所提及閔行十大姓氏基於閔行區成立前的人口背景資料,當然,這也是當時上海縣的十大姓氏。

1991年上半年,據對各鄉鎮公安派出所管理的戶籍調查,全縣戶口在冊人員413571人,共520個姓氏。姓氏數最多的莘莊鎮有360個姓,次為梅隴鄉有319個姓,七寶鎮290個姓。姓氏數最少的紀王鄉169個姓,次為魯匯和北橋鄉各175個姓。

每個姓氏人口在2000人以上的有47個姓,佔總姓氏數9%,佔總人口81.9%。人口超過1萬人的有13個姓氏,按人口多少依次為:張、王、陳、沈、朱、徐、李、陸、顧、金、孫、楊、吳,佔縣總人口50.1%。據此可知當時閔行區姓氏排在前十位的姓氏,其人數分別是35143、26034、19944、16152、15675、14710、13227、12510、12090、11270。當時19個鄉鎮中有13個鄉鎮以張姓人口為最多,3個鄉鎮以王姓人口為最多。

全縣1人1姓的有96個姓,姓氏數佔總姓氏18.4%,人口占總人口0.02%。居民多為江蘇、浙江、安徽、湖北籍貫。縣內罕見的姓氏有郟姓、支姓,原籍常熟。茆姓、侍姓、魚姓、倉姓原籍建湖。郤姓原籍常州。笪姓原籍句容。沃姓原籍鎮海。經姓原籍上虞。冒姓原籍如皋。涂姓原籍武漢等。居民大多分佈在龍華鄉、梅隴鄉、莘莊鎮、虹橋鄉等與上海市區交界或外來人口較多的鄉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