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史:"中興之主"赤德鬆贊

本文系時拾史事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吐蕃史:

|吐蕃史/週三更新/噠噠的馬蹄(撰文)|


唐德宗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在之前的兩年裡經歷了兩位贊普先後離奇去世的吐蕃王朝迎來了第三位贊普——赤德松贊(又稱墀德松贊,請自行與赤松德贊、赤德祖贊區分開來)。不過在起初,朝中的大臣們並不看好這位贊普,不然也不會在其即位儀式上說:"這位年齡太小的贊普擔任贊普是否適宜,首先讓他試一試為好。"同時,又給他起了個外號叫"賽納萊青雲"(意為"試行倫頸王")。

所謂的"年齡太小"只不過是一個藉口,因為赤德松贊出生於唐代宗廣德二年(公元764年),到他即位的時候已經是個二十多歲的大小夥子了。歸根結底,大臣們之所以會那麼說主要是擔心赤德松贊會又走了他父兄的老路,到時候又一次引發吐蕃政局動盪。不過,事實證明這些大臣們白擔心了,赤德松贊不僅沒有走了前兩位贊普的老路,反而成為了吐蕃王朝的"中興之主",一舉扭轉了赤松德贊晚期和牟尼贊普時期吐蕃內部混亂的局面。

吐蕃史:

吐蕃大臣們雖然以"年齡太小"為藉口來表達自己的擔憂,但事實上,年齡問題正是赤德松贊所擁有的一個優勢。在吐蕃王朝的歷史中,每次新舊贊普更替之際都會引發朝堂上的動盪,同時在唐朝的十代贊普中,有七位贊普是在十三歲以下即位的,其本身的執政能力可想而知。在這種情況下,無疑是給朝中的貴族權臣們提供了機會,特別是朝中的苯教大臣們,在平時他們找不到機會來反對吐蕃王室所提倡的佛教,此時便往往會利用這一時機來試圖掌控時局,打壓佛教。然而,赤德松贊即位之時已經成年,無疑會最大程度的降低這種情況發生的機率。

另一方面,赤德松贊從其兄長牟尼贊普的去世也意識到了要想保證自己王位的安穩,必須要和佛教勢力合作,必須更好的維護佛教勢力的利益而不是像他哥哥在位時那樣搞什麼"三均財富"使自己徹底成為了"孤家寡人"。再說了,赤德松贊本來就是被佛教勢力給推上贊普王位的,其中出力最大的娘·定埃增不僅是當時吐蕃佛教勢力的領軍人物還是赤德松贊年幼之時的老師,可見赤德松贊從小就受到佛法的薰陶。在這幾方面的影響下,赤德松贊與佛教勢力的合作無疑是如魚得水,雙方共同發力再一次把苯教勢力給死死的壓制了下去,其表現就是苯教勢力的代表人物——蔡邦妃,在赤德松贊即位後便在史書中找不到任何關於她的記載了。

赤德松贊即位之後,在吐蕃王朝國內繼續推行"崇佛"政策,除了常規的翻譯佛經、修建寺廟等措施之外,赤德松贊還實施了兩個特殊的措施。第一個措施就是"向全體臣工屬民頒佈不準毀壞佛教和堅守三寶之詔令,並令上述人等發誓"。在誓文中,赤德松贊除明確規定"任何時候均不準毀滅佛法",還介紹了"發願之原委"並對一些關於佛教的不利流言進行了批駁。更重要的是,赤德松贊在誓文中還明確規定贊普子孫從小就要跟隨佛教徒學習佛法直到即位成為贊普之後,同時還賦予了佛教許多特權,如世俗官員不得干預佛教事務、不得向佛教徒徵稅、不得起訴佛教徒(也就是賦予佛教徒司法豁免權)等等。第二個措施也是赤德松贊所推行的最重要的一個措施就是設立"僧相"一職。在吐蕃王朝的政治體制中,僧相的地位高於吐蕃王朝中的大相,甚至連大相集團中的首席宰相都要矮僧相一頭。事實上,隨著赤德松贊設立僧相一職,原屬於大相集團的權力也全都轉移到了僧相手中,吐蕃王朝的大相們也由政府最高官員成為了僧相的下屬官員。從這一點上也可看出赤德松贊已經徹底掌控了朝政並壓制住了苯教大臣,因為在其推行"僧相"制度之時並沒有大臣提出反對。同時,這一制度也正式開啟了吐蕃王朝高僧參政的先河。

吐蕃史:

在對外交往上,赤德松贊也開始做出調整,突出表現便是主動對唐採取和平外交。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為此時吐蕃的大政方針已經由佛教高僧所擔任的"僧相"來負責了,受佛教思想的影響,他們更多的是主張推行"和平外交";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唐朝所推行的"四面包圍"政策使得吐蕃在國家是四面受敵、舉步維艱,而作為這一政策的發起人唐朝無疑是吐蕃破局的關鍵,再加上此時雙方的實力對比也開始發生變化,形勢對吐蕃越來越不利。在這兩面的影響下,吐蕃主動向唐王朝伸出了橄欖枝,唐德宗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四月,"吐蕃遣其臣論頰熱入貢",隨後唐朝也在同年六月份派遣右龍武大將軍薛伾出使吐蕃。

以這一年為起點,吐蕃與唐朝之間正式恢復通使,雙方之間使者來往不斷並且互相遣返俘虜。不過要指出的一點是,此時雙方雖然使者來往不斷,但是並沒有就兩國邊界爭端達成任何協議,並且雙方在邊境之間仍時不時的會爆發一些小衝突,到但是總的來說,和平已經成為雙方交往過程中的主流,簽訂盟約徹底解決邊境爭端也只是時間上的問題了。

與此同時,伴隨著吐蕃和唐朝的和解,吐蕃開始集中精力與回鶻爭奪西域地區。雙方在西域地區曾爆發過兩次大戰,龜茲城是雙方的主要交戰地點(此時的龜茲仍有唐軍駐守,屬於唐朝的領土)。第一次大戰據《九姓回鶻可汗聖文神武碑》記載:"吐蕃大軍攻圍龜茲,天可汗領兵救援,吐蕃落荒,奔入於術,四面合圍,一時撲滅,屍骸臭穢,非人所堪,遂築京觀,收沒餘燼"。可見,在第一次的交鋒中,回鶻取得了最後的勝利,擊退了吐蕃對龜茲的進攻。但是好景不長,在吐蕃的第二次進攻中,龜茲城最終失守,並且據元稹《和李校書新題樂府十二首·縛戎人》一詩中"煙塵亂起無亭燧,主帥驚跳棄旄鉞。半夜城摧鵝雁鳴,妻啼子叫曾不歇"的記載,龜茲城最後是在吐蕃的一次夜襲中淪陷的。

隨著龜茲的淪陷,唐朝徹底退出了西域地區。但是唐朝放棄了西域地區,並不代表著回鶻也放棄了西域地區,唐憲宗元和八年(公元813年)十月,"回鶻發兵度磧南,自柳谷西擊吐蕃。"之後,吐蕃一方對回鶻的進攻展開報復,史稱"逾磧討逐,去其城郭二日程,計到即破滅矣",差一點就把回鶻的牙帳給攻打下來。總的來說,在這一時期吐蕃和回鶻的交鋒中,吐蕃一方要佔據優勢,也正因此,吐蕃一方才會毫不客氣地評價回鶻道:"回紇,小國也"。

吐蕃史:

就這樣,赤德松贊這位起初不被大臣們看好的贊普,不僅沒有走了自己父兄的老路,反而在位長達十八年,直到唐憲宗元和十年(公元815年)才薨逝。在這十八年裡,赤德松贊對內和佛教合作,壓制國內苯教大臣,保證了內部的穩定;對外則主動與唐朝講和,使吐蕃擺脫"四面包圍"的困境,在鞏固吐蕃既有領土的同時出動出擊,與回鶻展開交戰,進一步擴張吐蕃領土。藏文史料評價其統治時期為"吐蕃全境富裕,民庶皆歡樂,其頒敕立誡,令子孫後代社稷永安,百姓和樂雍熙。且制勝克敵,超絕技藝,對長遠福樂,亦多運籌。"

還要指出的一點是,赤德松贊於唐憲宗元和十年去世之後,即位的新贊普赤祖德贊年僅十歲,又是幼主即位。按照之前的發展規律來看,吐蕃朝堂之上勢必會再次發生一場動盪,但事實上這種動盪並沒有發生,這便表明赤德松贊在位時期對於朝政的掌控力度是相當大的,乃至於避免了其死後可能會出現的動盪。綜上可見,赤德松贊這"中興之主"的稱號是當之無愧的。

參考文獻:

《資治通鑑》、《賢者喜宴》、《新唐書》、《巴協》、《九姓回鶻可汗聖文神武碑》等

上一篇:吐蕃史:"歷史過客"牟尼贊贊普

END

圖片來源於網絡

喜歡本文/作者,文末讚賞一下表達支持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