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大唐遺棄的子民,卻為大唐收復4000裡河山

公元850年。

長安城,朱雀大街上,有一個和尚從河西而來。

“河西大捷,沙州大捷,瓜州大捷…”

這句話彷彿用盡了他所有的力氣,隨時都可能倒下。

“節帥張議潮率領義軍已收復沙州,瓜州,希望與王師共復河隴故土。”

那一日,長安城萬人空巷。

他是大唐遺棄的子民,卻為大唐收復4000裡河山

所有人都瘋狂地擠在朱雀大街上,歡迎這位從河西遠道而來的和尚,他們歡呼,他們奔走相告,他們甚至跪倒在地,淚流滿面,天佑大唐。昔日的榮光再次煥發在他們的臉上,內心的驕傲讓他們記起曾經屬於唐人的燃情歲月。今夜他們的熱情要點燃長安城,這座曾經榮耀無雙的城市。

那一日,和尚有故事,長安城的酒夠嗎?

不知道會不會有人想起,長安上一次為一個和尚空城還是二百年前,那個和尚叫玄奘。

今天這個和尚叫悟真,他的事蹟比起那個和尚也是不遑多讓。

宣宗皇帝以最隆重的儀式召見了他,封他為“京城臨壇大德”,任命張議潮為沙州防禦使,以表彰他們的功績。

那一日,長安城記住了張議潮的名字。

他是大唐遺棄的子民,卻為大唐收復4000裡河山

張議潮,祖籍河南南陽,漢族人,祖輩都是唐將,後來遷到了河西。公元799年,出生於河西淪喪後的沙州(即今敦煌)。張氏世代是沙州豪門,但顯赫的家族地位並沒有為張氏家族帶來平安。吐蕃政權根本就沒有考慮過為維護統治要去聯合、籠絡當地漢族豪強大戶,更沒有打算讓他們參與政治,而是繼續施行吐蕃的奴隸主制。

因此當地的豪門望族跟普通河西百姓一樣忍受著吐蕃貴族的壓迫,被吐蕃奴隸主視為賤民。唐人走在大街上,見到吐蕃人必須彎腰低頭,不許直視。吐蕃人的風俗是貴壯賤老,唐人老弱面臨被全部殺光的悲慘境地,“斷手鑿目”,視同牲畜。為了斷絕唐人與大唐的血脈文化聯繫,吐蕃人嚴禁唐人穿著唐裝,要求他們象吐蕃人那樣,辮髮左衽。每到元旦(古時元旦指夏曆新年,即今春節)的時候,漢人穿起久違的漢家衣裳,祭祀自家祖先,都忍不住放聲痛哭,向著大唐的方向遙拜,表達自己對故國的無盡思念。

河西遺民心懷故國,百年從未改變,只要碰到唐使,就有民眾夾道哭迎,口音已經有點變了,但穿的衣服還是唐服。有的人指著自己的心,淚流滿面,有的人朝東面跪拜,哭泣不止,希望王師能夠收復這裡,他們可以重歸故國。他們拉著唐使哭訴:皇帝猶念陷蕃生靈否?

目睹了這一切的張義潮年輕時就下定決心要趕走吐蕃人。於是,他從小就開始讀兵書,操練武藝,把全部家財充作軍費,秘密招募訓練義軍,聯絡當地的豪門,收攏其他被吐蕃迫害的義士,積蓄力量,時刻等待機會推翻吐蕃統治,收復故土。

公元848年。

他是大唐遺棄的子民,卻為大唐收復4000裡河山

吐蕃鬧饑荒,內部權力爭鬥不止,而當時大唐正處於會昌中興,國力日益恢復,也收復了一些之前淪陷的州郡。

張義潮覺得起義機會到了,於是率領招募的義軍起義,向城內的吐蕃軍發動了攻擊,由於唐人團結一致,勇敢無畏,再加上張議潮調度得當,很快就把沙洲的吐蕃人趕了出去。沒多久,吐蕃人就糾集大軍反撲,張義潮率領義軍數次擊敗敵人,經過多次惡戰,終於擊敗了吐蕃大軍,控制了沙州這塊根據地。

然後,張義潮就派出了十路信使給唐王朝報信,希望與朝廷的軍隊兩面夾擊吐蕃人。

可是這次送信的歷程卻是一次極其悲壯和英勇的歷險,可以說是九死一生,十隊信使從沙洲的各個方向出發前往長安,他們穿越巴丹吉林大沙漠、騰格里大沙漠、庫布齊大沙漠……茫茫的戈壁,無邊的草原。行走了數千裡,生死茫茫,有的永遠倒在了無邊的沙漠裡,有的被吐蕃人無情的彎刀斬殺。最後,只有悟真這一支向東北方向進發的隊伍,繞過了莽莽的大漠,歷經千辛萬苦,到達了天德軍(今天的內蒙古烏拉特前旗),在天德軍防禦使李丕的協助下,於大中四年(公元850年)抵達了長安。

這時候,離張議潮沙洲起義已經整整過去了兩年。

從地圖上來看,從沙洲到天德軍的直線距離大約為1400公里,而從天德軍到長安的直線距離約為800公里。這段路程中,80%以上的路途是沙漠地帶,包括了巴丹吉林大沙漠、騰格里大沙漠和庫布齊大沙漠。難以想象,悟真大師在路途中經歷了怎樣的艱難困苦。

所謂的大唐風骨,也正是由無數這樣的唐人所創造的。

張議潮在派出使團的同時,也以沙州為根據地,採取“且耕且戰”的戰略,一方面整訓軍隊,擴充軍隊;另一方面發展生產,囤積糧草軍需。雖已歷數代,但當地漢人仍然心念故國,自認為是大唐帝國的子民,對義軍空前的團結和支持。父母送子,妻子送夫踴躍參軍,並捐獻大量糧食、錢款以充作軍費。在河西人民的全力支持下,義軍迅速壯大。張議潮感覺實力已經足夠強大,遂決定轉入對吐蕃的全面戰略反擊!

公元851年。

張議潮率領義軍對吐蕃在河西地區駐軍發起大規模戰略反攻。河西故地民眾聞風紛紛揭竿而起,義軍勢如破竹,連克伊州、西州、河州、甘州、肅州、蘭州、岷州、部州、廓州九州(注:分別是今新疆哈密、吐魯番;甘肅臨夏、張掖、酒泉、蘭州、岷縣;青海樂都、化隆)。至此,已經淪落吐蕃統治近百年之久的大唐河西“甘、涼十一州”全部光復!

同年8月,以張議潮弟弟張議譚為首的29人河西使團到達首都長安,朝見大唐宣宗皇帝。同時以河西義軍領導人的身份,正式向大唐中央政府呈遞河西走廊地區沙州、瓜州、伊州、西州、甘州、肅州、蘭州、鄯州、河州、岷州、廓州十一州地圖、戶籍和貢品。

幾代河西大唐遺民魂牽夢縈的歸國夙願終於實現,大唐也等待了很久。一接到河西十一州捷報後,宣宗就立即通報天下。河西的迴歸在整個大唐以及周邊諸多國家中都引起了轟動,影響巨大。

自安史之亂後近百年,在大唐國力和威望極端衰落的情況下,極為罕見的從西域強國吐蕃手中收復如此龐大的極具戰略價值的國土。大唐舉國歡慶,那一夜也不知道喚醒了多少唐人記憶深處的驕傲!

宣宗封張議潮為歸義軍節度使、十一州觀察使、檢校禮部尚書,兼金吾大將軍,成為整個河西地區最高軍政長官。張議潮雖然有了官職,但當時唐朝已經國力衰敗,黨爭嚴重,內憂外患,中央政府已無力西顧,給不了他什麼實際的支持。

而被吐蕃掠奪式地統治近百年,河西昔日的繁華如今已是滿目瘡痍,百廢待興。此外,除了要防止吐蕃的反撲,張議潮所要面對的還有河西北方另一個強悍的少數民族回鶻對河西的覬覦。

在這萬般兇險的情況下,張議潮開始在河西地區大力進行改革。

首先是恢復經濟生產和文化教育,最重要的就是恢復大唐的政治制度。張議潮以歸義軍強悍的武力震懾了周邊勢力,在河西地區全面恢復了大唐先進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制度。河西是多民族聚集地,民族矛盾眾多,張議潮採取恩威並施的手段,徹底廢除了少數民族那些對國家統一構成威脅的,近乎半獨立的部落制度。而同時,張議潮又堅定的奉行唐朝一貫的民族平等政策,大力爭取少數民族上層的支持。同時在宗教信仰和生活習俗等方面充分尊重和保護,甚至制定了極為嚴明的法規和軍紀以約束歸義軍和漢族民眾。在這些正確政策作用下,河西地區有巨大影響力的少數民族吐蕃首領尚延心、回鶻首領僕固俊等相繼率眾歸降。張議潮奏請朝廷,任命尚延心、僕固俊的成為唐朝武將。

然後,張議潮將其所屬吐蕃、回鶻等少數民族兵士進行整編,組成忠於自己的精銳騎兵軍團,總人數接近7000人,成為河西歸義軍一支強大的精銳武力。同時大力發展經濟生產、商業貿易,從中原地區引進大量先進技術,並與西域各國通商。同時,他還大力興修水利設施,修建溝渠,開墾荒地,努力恢復農業和手工業生產。另外還大量興辦縣學,努力發展河西的教育事業,他將教育看得極為重要,認為實現文化的大一統是維護當時民族團結的重要方式。

經過張議潮的幾年不懈的努力,河西地區迅速恢復了元氣。一改吐蕃統治時滿目瘡痍的慘淡局面,河西的經濟、文化和軍事勢力都得到顯著增強。唐朝官員巡查河西之後在奏章中稱:“觀河西之地,舊時胡風盡去,唐風大盛。人物風華,一同內地”。

隨著經濟的恢復,河西軍事實力也不斷增強。於是,張議潮開始大規模對侵犯河西地區的少數民族政權用兵。

公元856年。

張議潮三次擊敗周邊少數民族軍隊,震懾了周邊勢力。

第一次是吐谷渾王襲擊沙州,兩軍在西同附近交戰,張議潮率領歸義軍一戰而勝,長途追擊吐谷渾王1000餘里,活捉土谷渾宰相3人,斬殺數千人,俘獲俘虜、牲畜、甲仗無數,大唐旌旗再次揚威西域。

第二次是納職縣回鶻和吐蕃攜手抄掠伊州,張議潮千里奔襲,回鶻人措手不及,再次敗逃。

第三次是叛亂的回鶻人劫奪唐朝冊立回鶻王的文書,張議潮出兵平亂。

公元858年。

張議潮親率7000精銳騎兵,東征吐蕃在河西走廊最後的據點涼州。涼州是吐蕃在河西的最後一塊堡壘,所以吐蕃重軍鎮守,面對數倍於自己的敵人,歸義軍人人捨生忘死,浴血奮戰,“漢家持刃如霜雪,虜騎天寬無處逃,頭中鋒矢陪壠土,血濺戎屍透戰襖”,大唐精神如同昂揚的鼓點,奏出了記憶裡盛唐的豪邁。

張議潮率領唐歸義軍在涼州城跟吐蕃激戰三年,殲滅萬餘人,終於收復河西最後一塊失地涼州!至此,吐蕃勢力被徹底趕出了河西走廊,河西從此暢通無阻。張議潮終於實現了他那“驅逐胡虜,河西歸於中華”的畢生理想。

朝廷任命張議潮兼任涼州節度使,統轄整個河西走廊地區軍政民一切事務,張議潮成為河西真正意義上的掌控者,他經過休整以後決定繼續揮軍西進,收復隴右故土。

公元866年。

張議潮率領麾下河西各民族士兵組成的主力騎兵數萬人西征。唐軍一路所向披靡,共斬首吐蕃軍萬餘人,陸續收復西域西州、北庭、輪臺(注:即今新疆高昌、吉木薩爾、輪臺縣),深入西域幾千餘里。這是自安史之亂百年後,唐朝軍隊進入西域故地距離最遠、戰果最大的一次遠征!

同年10月,張議潮率領歸義軍又深入吐蕃腹地在廓州(注:即今青海貴德)生擒了吐蕃主帥尚恐熱。對河西實行血腥統治的尚恐熱先被砍掉四肢,而後又被凌遲,最後斬首,隨後,張議潮將吐蕃賊酋尚恐熱首級送往長安。吐蕃殘部逃亡秦州,被唐將尚延心擊潰。曾經攻佔了長安的西域強國吐蕃王朝受到了毀滅性打擊,加之內部內訌分裂以及西方大食帝國的蠶食,從此徹底衰敗,退出了西域。

唐軍凱旋之時,全軍高唱《大陣樂》,一如當年盛唐時的軍威,恍惚之間,當年不可一世的大唐好像又回來了。

按史書記載,唐軍“西盡伊吾,東接靈武,得地四千餘里,戶口百萬之家,六郡山河,宛然而舊”。張議潮創造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

“敗吐蕃,河西、隴右之地盡歸大唐”的不世武功。

然而這為大唐收復4000裡河山的曠世功績,文治武功可以媲美嶽武穆的民族英雄,如今卻鮮為人知,不免讓人唏噓。

河西歸宗,復我唐土;

百年左衽,復為漢冠;

十郡遺黎,與子同袍;

漢人遇途,不必低頭;

人生如此,夫復何求。

璀璨迷人的大唐,吸引世人的除了詩與遠方,還有張議潮,悟真大師,還有那九路沒有留下名字的信使,還有那無數的歸義軍,這些真正的唐人所代表的大唐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