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直销、理财公司,明显是忽悠人的,为什么感觉还有一些人疯狂追随?

产品说


遇到过一些为了二斤鸡蛋赔掉一座房的,有的公司打一开始就奔着圈钱去的,忽悠手法并不高明,就是非常简单的套路,一个“大嗓门”就把台下搞得热泪盈眶的,利字面前能不动心的大概只有石头吧


产品说


老刘认为:主要是两方面,认知和贪心。下面我从两个方面来分析。

人无法赚到他认知以外的钱

不得不否认,直销公司和非银行理财公司忽悠人的能力很强,招数千奇百怪,一不小心就会中招。直销公司非常会研究人性,往往能击中人性的痛点,击中痛点取得同理心,那销售产品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非银行理财公司有没有合法合规的,那肯定有。为了忽悠理财人群到他那里理财,就两招包装项目和许诺高利息。偏偏有些人就觉得自己比别人聪明,相信理财公司那一套说词,人要想做某一件事的时候,都会往有利于自己的那一面去想。上当受骗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贪心会让人失去理智,失去科学分析的能力

贪心本质上是一种控制力不强的表现。贪心更会失去理性分析的能力,跟容易盲从一些人或事。直销公司和理财公司在研究人性方面有其独到之处。利用人的贪心和欲望,从而使你产生盲从。

在你已有盲从这种先入为主的思想后,你会排斥其它观念或者思想的进入。然后在放大你的欲望,欲望会使人疯狂,在给你勾画出远超常人认知的海市蜃楼,你能做的就只有往里跳了。

总之,人无法赚他认知以外的钱。凭运气的事有没有,确实有,但那机率有如彗星划过天空。贪心会让人失去理智,无法自控,在放大你的欲望,上当受骗也就是理所应当的了。


老刘财经新视角


理财公司运营的载体,无非两种人,一种从业者,一种投资者。我们可以从这两方面试着解析一下题主的问题。

一、从业者。

理财公司从业者,一般都具备一定的金融经验或专业知识。这里主要分两种:忽悠人的与被忽悠的。

1、忽悠人的。

这些人一般是头部管理者,或者中层以上管理人员。他们知道公司只是为了圈钱,辅助设计圈钱模式与市场方案,将表面工作做的尽善尽美。对于他们来讲,圈钱是目的,理财或直销只是一种手段。这些人通常是为了短期利益,钻监管漏洞,前中期圈钱后,后期就会通过各种方式或手段脱离体系,撇开关联。要么退出市场,改行换业;要么改天换面,卷土从来。

2、被忽悠的。

此类人基本都是底层员工,因为高待遇、高福利被吸引过来。很多之前不了解金融、自己缺乏专业的理财与风险辨析能力。在合乎市场逻辑体系的培训下,认为公司的高收益是来自于业务创新或者新模式的溢价收益。他们要做的就是宣传推广,邀请意向客户到公司了解,然后由领导或专业人士为客户讲解,消除客户隐患,以高收益诱惑投资者。

因此,从从业者的角度看,忽悠人的理财成本极低,短期的可能直接跑路,长一点的很多是击鼓传花模式,在资金链断裂前就各奔东西,留下一地狼藉。

二、投资者。

投资者也有两种:侥幸的与被忽悠的。

1、侥幸的。

很多被忽悠的客户,通常都是年纪比较大,爱占便宜的一类人。此类人通过理财公司沙龙,通过表面觉得公司有背景、有实力,没深入了解产品的风险与可行性。在被多轮洗脑后,带着侥幸心理,希望享受高息收益。

有的是明白模式的不可持续性,但通过“直销”模式可以人带人,觉得自己是头部参与者,可以很快收回本金。在自己投入的基础上,开启“传销”模式,希冀通过下线迅速回本甚至积累财富。

2、被忽悠的。

这类人基本是最不幸的,因为他是是事实的亏损者,所有投资很可能血本无归。从业者可能少部分会受到法律制裁,侥幸者可能也参与了“传销”,已经回本甚至盈余,只有此类人,后知后觉,出问题了才悔不当初,寻求有关部门立案也常常遥遥无期或渐无声息。

这类人通常是受高息诱惑,辨别能力差,在从业者多轮攻势下,开始小额尝试。发现回款正常后就开始加大投入,最后弄得血本无归。

综上,很多的直销、理财公司的产品或模式,业内人可能旁观者清,但更大部分人是当局者迷,再加上受高利润诱惑,被忽悠后还努力找理由说服自己深信不疑。再加上当前金融监管不够完善,导致市场鱼龙混杂,才会为此类机构提供了温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