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衡水人的記憶中,“衡橋夜月”是傳統衡水八景中格外具有詩情畫意氣質的一處所在,古往今來,與之相關的詩詞歌賦典雅優美、民間傳說饒有趣味,流傳至今,成為衡水傳統文化積澱頗具特色的重要元素。這一景觀的基礎性核心建築,就是有著悠久歷史的衡水安濟橋。
衡水安濟橋,又名衡水石橋、衡水老橋,坐落於衡水市勝利東路,是河北省境內現存橫跨滏陽河上規模最大的古代石橋,也是省內現存較大的古代石拱橋,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二百多年來,衡水安濟橋飽經滄桑,經過多次損毀、修建。距今年代最近的一次嚴重破壞,是1937年被侵華日軍炸燬石橋中孔,後曾數次進行修復。目前正在進行的加固修繕工程綢繆已久,有望解決衡水安濟橋本體安全隱患,最大程度恢復原貌,重現當年“衡橋夜月”盛景。
恢復原有七孔結構
4月8日,記者在施工現場看到,衡水安濟橋南北兩側的滏陽河施工河段,河水基本排幹,河底淤泥乾燥板結,能夠支撐中小型機械。一輛小型挖掘機正在西梢孔橋洞下清淤,相鄰不遠的西次孔橋洞腳手架上,幾位工人正在切割石料、勾縫修補,橋體兩側分水金剛牆鳳凰臺修繕大部分已近尾聲。
近年來,由於城市發展、道路改建等原因,安濟橋兩端及周邊環境地勢逐步抬高,總體破損嚴重。據瞭解,此次維修之前,安濟橋橋面為瀝青混凝土鋪設,橋頭較原橋面抬高近1米。雁翅欄板望柱丟失較多,近一半為磚補砌,現存大部分埋於地面下。東橋頭北側石獅丟失,其它石獅部分埋於現地面下。橋身中孔為1982年新建鋼筋混凝土拱橋,東、西梢孔大部分被土掩埋封堵,橋洞拱券石均有鬆動,個別錯斷,券臉石略有外傾,拱券石及撞券石灰縫脫落嚴重。
此次經上級部門批覆、資金到位後,衡水安濟橋修繕工程於2019年5月開工建設。今年春節前,施工單位已經對橋欄等處進行了加固維修。節後,衡水市滏陽河管理處開始排水清淤,進一步創造施工條件。隨著疫情形勢向好、復工復產節奏加快,工程於3月5日恢復施工,現正緊鑼密鼓有序推進。施工人員介紹,有望6月底如期交工。
據瞭解,此次修繕工程按照國家文物局對《衡水市安濟橋維修加固保護工程設計方案》批覆要求進行施工,拆除已實施的毛石護坡、親水平臺地面等,清理各孔淤積土到河床地面,恢復安濟橋七孔結構;歸位、加固橋洞鬆動的拱券石,對拱券石縫重新勾縫;清理安濟橋河道兩端淤土,使兩邊金剛牆全部露出;清理“敕建安濟橋碑記”周邊雜物、垃圾,適當硬化,改善石碑周邊環境。
“不改變文物原狀”是應嚴格遵守的文物保護維修原則。在國家文物局《關於衡水安濟橋修繕工程立項的批覆》中有如下表述,“該工程屬文物修繕工程,應遵循不改變文物原狀、最小干預等文物保護原則,保護文物及其歷史環境的真實性和完整性……以排除險情為目標,嚴格控制工程量和工程強度。”
《衡水市安濟橋維修加固保護工程設計方案》中有這樣的文字:“儘可能多地保留安濟橋的歷史遺存和自身特點,儘可能多地保存其歷史真實性、完整性、延續性;必須尊重和儘量利用原有材料,儘可能多地減少干預,適當採用一些新材料、新工藝,以增加修繕後的結構穩定性和持久性,修復措施及使用新材料完全是為了保護和加固補強原結構,所修復的部分也是為了保證安濟橋整體形象的完整性,為了保護安濟橋的安全性;注意整體協調,通過現狀修整,增強其抵抗災害能力,確保古橋延年益壽,保持安濟橋二百多年的歷史滄桑,避免維修後煥然一新。”
為最大限度保護橋體安全、再現原貌,《方案》特意強調,“拆除中嚴禁使用大型機械設備,注意保護條石等文物本體,宜用人工清除,離文物本體較遠時,可適當輔助小型電動工具。條石要求與安濟橋現存原青白石質相同,顏色儘可能接近。”
安濟橋的前世今生
據介紹,現存安濟橋開工於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完工於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衡水安濟橋西南端橋頭有石碑一通,碑文已風化模糊不清,清乾隆三十二年《衡水縣誌·藝文》收錄了全部碑文,內容為時任知縣陶淑寫的“勅建安濟橋碑記”,碑文內容記載了建橋經過和建橋的艱辛。《衡水縣誌·藝文》還收錄了當時的直隸總督方觀承的“欽建安濟橋記”,同樣記述了安濟橋的建造情況。
《衡水縣誌·建置》“橋樑”對此進行了綜述,記載“天順元年(1457年),衡水知縣楊儼奏深冀二州武邑、棗強二縣協濟,創建木橋。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屢圯屢修。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縣民徐廷等募建石橋……隆慶三年(1569年)大水,橋復圯,邑令孫夢麟率鄉民賈從仁、趙儒等籌費重修,閱數年工始竣。”“自順治五年(1648年)滹沱入滏會為一河,勢倍盛於前”,河水猛漲,橋幾乎被沖毀。直到清乾隆年間,當時的直隸總督方觀承看到舊石橋殘損嚴重,於是奏請朝廷批准,“發帑四萬七千六百多兩,委清河道周元理、通永道玉神保董理,知縣陶淑親承,指畫選料,鳩役擇吉,肇工於乾隆三十年五月(1765年)閱十月竣”。上報朝廷,乾隆皇帝賜名“安濟”,故現名安濟橋,就是現在的這座石橋。
衡水安濟橋為七孔石拱橋,青白條石砌築而成,東西走向,橫跨滏陽河上。橋面總長114米,分河身橋面和雁翅橋面兩部分;橋身總寬8.8米,橋高(自裝板上皮至兩端雁翅橋面)約9.2米,橋面自兩端雁翅向中央依次升高,形成一條弧線。橋底平面設七個金門,六個分水金剛牆和兩個邊金剛牆,橋頭河岸南北兩邊砌泊岸,金剛牆外設鳳凰臺,鳳凰臺上海墁條石,鳳凰臺外設分水尖,兩邊鳳凰臺外設雁翅。券孔為雙心券,券臉中間設戲水獸(叭嗄)。橋面東西最外端望柱外側各置石獅一對,相對而視,石獅蹲坐於須彌座上。橋面施欄板、望柱、地栿、仰天石、海墁石,望柱根部榫插入地栿卯口,欄板安於望柱之間。望柱每側為56根,共112根,柱頭各雕石獅一尊,雌雄相間,兩兩相視,獅下為蓮花座,座中雕連珠。欄板內側上雕淨瓶,下雕面枋落盤子,外側為素面。
1937年,侵華日軍由滏陽河南犯,因洪水淹沒橋孔,日軍遂將衡水安濟橋中孔炸燬。
1956年,當地群眾將衡水安濟橋中孔以木橋銜接;1982年3月,政府撥款,衡水地區公路工程隊把中孔木橋拆除,改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同時對橋面和欄板望柱進行了修整。
此後,衡水安濟橋的保護工作不斷完善。1989年5月,衡水安濟橋被列為衡水市(現桃城區)文物保護單位,1993年7月,被列為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5月,衡水市(現桃城區)財政撥款,由衡水市文物管理所(現桃城區文物管理所)在衡水安濟橋東西兩端設置隔離墩,並豎立了禁止一切運輸車輛通行的標誌;2002年,省財政撥款,衡水市文物管理處對安濟橋原有隔離墩及橋欄板進行加固、修補,並重新鋪了橋面兩側的路面;2008年8月,衡水市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隊對安濟橋進行文物複查,並建立不可移動文物登記表。
2013年3月,衡水安濟橋成為國務院公佈的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一座橋樑的多重價值
觀賞性只是衡水安濟橋的一種衍生功能,其修建初衷是為了方便兩岸交通,發揮更為重要的社會經濟作用。從多個維度考量,安濟橋有著獨特的歷史意義及多方面價值。
衡水是山東至山西、河北至北京的水陸交通要道。衡水安濟橋建成後,對東西兩岸交通發揮了重要作用,見證並承載了本地商業發展的歷史信息,記錄了明、清兩個王朝的官吏為體察民情、振興當地經濟作出的貢獻。在衡水安濟橋北側、滏陽河西岸,原建有客運、貨運碼頭等,方圓百里的客商都從此地乘船進津赴京,衡水安濟橋西頭的“問津街”由此得名,街名一直沿用至今。衡水安濟橋幾經興建,東西梢孔大部分被土掩埋封堵,河床變窄,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滏陽河水勢、水流變化情況,為研究滏陽河水利建設提供了間接資料。
抗日戰爭時期,衡水安濟橋曾為冀中、冀南人民粉碎日寇的侵略作出過歷史貢獻。這座橋身中孔1937年被日寇炸燬,是中華民族抗擊日寇的鐵證、豐富而生動的實體教材,也是向廣大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基地。
衡水安濟橋這一規模宏大的建築工程,體現了中國古代橋樑建築的科學性。其內部砌石均用鐵件連結,砌體均為灰漿砌築,並以鐵件連接,增強了橋的整體性,同時,拱券採用橫聯式,防止橋向兩側開裂。橋體七孔聯拱,是單拱的集合體,金剛牆及撞券石厚重,承重、抗洪能力很強,橋拱水平推力小,每孔可自行平衡,一孔受損,其他拱可以安然無恙。當年中孔被炸燬後,東西次孔依然存在,充分說明了這種拱結構的合理性。同時,這種拱券為雙心券,造型優美,為拱體結構的發展和研究提供了重要實物遺存。分水金剛牆分水尖,科學地運用了流體力學的原理,減小了河水對橋墩的衝擊力,也減少了橋墩對流水的阻力,從而也增大了橋體的穩定性。
衡水安濟橋凝聚著勞動人民的智慧,同時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橋樑整體雄偉壯觀,造型均稱,比例均衡,橋上望柱石獅雌雄相間,兩兩相對,互相呼應,形態各異,栩栩如生,望柱間石欄板高浮雕精美的捲雲紋寶瓶圖案,橋下各孔拱券龍口石戲水獸等雕刻風格別緻,手法粗獷豪放,造型生動逼真,神態別具風采,反映了當時工匠高超的雕刻水平。由河水、石橋、獅子、明月等元素構成的“衡橋夜月”美景,就是著名的衡水八景之一。
據介紹,衡水安濟橋在此次修繕工程完工後將作為景觀步行橋使用。有關部門也將加強日常管理,重點保護。廣大市民翹首以盼的“衡橋夜月”盛景,有望在不久的將來,重現於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