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計|無中生有,他們是這樣欺騙我們買單的


凡是流傳至今的,必有其道理,三十六計也不例外。

凡是計謀,都看穿了人性和套路。

無中生有,作為勝戰計之一,被商家玩出了各種新模式,不斷讓我們為其買單。

案例1:

今年夏天,熱鬧的街區,新開了一家奶茶店。開業的半個月內,他家店前一直客源不斷,甚至排起了長隊,周圍商家無不投去羨慕的目光。

事後聊天,才知道,前十天左右的時間,他家的客戶都是自己花錢請來的演員,目的是:為了營造店鋪火爆,顧客流連忘返的假象,以此來吸引真正的顧客。

三十六計|無中生有,他們是這樣欺騙我們買單的


分析:

新開張的店鋪,可以說幾乎沒有太大客流量。

有一個定律:越火就越旺,越冷就越清。

商家深知這一點,製造了火爆的假象,利用假象來吸引、調動真正的客戶前來消費。

製造假客戶——是假;

假客戶吸引真客戶——是真;

最開始沒有客戶——是無;

最後有了忠實客戶——是有;

無中生有,就在於假中有真,以假引真,真真假假,人們判斷錯誤,就陷入了圈套。

三十六計|無中生有,他們是這樣欺騙我們買單的


案例2:網絡詐騙。

網絡詐騙層出不窮,比如:網絡兼職詐騙,網絡客服詐騙,積分兌換詐騙等等,這些詐騙也是利用了無中生有,以假亂真,混淆用戶的判斷,最終讓客戶上當受騙。

他們是如何做到萬點假中一抹真,用戶看後必上當呢?

(1)利益驅動,前期的甜頭就是那一抹“真”。比如:網絡刷單,對方承諾,每刷完一單,兩日內返換購物本金和佣金。接連四五次,你每天都是自己墊付後,再向對方索要,對方都按時給你返還。這時候,你就對他產生了信任。當他要你刷大金額的單子時,你肯定不會拒絕,因為,你已經相信,他會兩日內給你返還。等你付完了錢,卻發現,叫天不應叫地不靈了,對方已經把你拉黑了。

前面的利益驅動,和按時返還,就是在建立那一點“真”,等你真的相信的時候,正是對方收網的時刻。

(2)權威身份謀取信任。我們有一種認知:自以為權威就是安全的,是不可置疑的,從沒想過要懷疑權威。這就給了投機分子可乘之機。網絡上,投機分子冒充警察、銀行、電信公司詐騙的,許多人都因此落入了圈套。

三十六計|無中生有,他們是這樣欺騙我們買單的


(3)熟人間接增添信任。

人們對於熟人的防禦遠低於陌生人,如果熟人被利用、被掌控,過來忽悠你,就極有可能上當。熟人的話,就是那一抹“真”。

通過上面兩個案例分析,我們看透了“無中生有”的本質:

虛虛實實,真真假假,欺騙對方做出錯誤判斷,從而達到自己的目的或利益。

生活就是在真假中不斷輾轉、判斷,我們可以不去欺騙別人,但也不能被別人欺騙,套路懂了,才能保護自己。

明天繼續下一計的剖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