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县域百强“第一方队”

深一度看慈溪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慈溪在同一年以县城解放为标志,史册上翻开了划时代的崭新一页。

从此,勤劳智慧的慈溪人民用双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在这个国庆假期,我们回首70年风雨阳光,回望这片我们深爱的土地,充满了自豪和希望……

慈溪发展成就巡礼

全国县域百强“第一方队”

说起慈溪,很多人马上就能想到“经济强县”!慈溪在最近一次的“2019年度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中排名第6,“2019年度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市”中排名第3位,“2019年度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市”中排名第11位……今天,我们先从经济的角度来看慈溪。

新中国成立70周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1年来,慈溪经济砥砺奋进、创新引领,以占全国万分之1.4的土地创造了全国千分之1.9的GDP和千分之1.7的财政收入。按可比价计算,全市GDP由1949年的0.5917亿元、1978年的3.22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1737亿元,70年年均增长10.1%,其中1978年以来年均增长13.2%。

全国县域百强“第一方队”

慈溪在无区位优势、无资源禀赋、无产业基础的严峻挑战和重重压力面前,走出了一条“农村工业化、主体民营化、市场全球化、制造智能化”的发展之路,实现从改革开放初期率先“起跑”、上世纪90年代初借机“快跑”、世纪之交开放型经济的顺势“跟跑”到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来智能经济抢先“领跑”的四次大飞跃。

慈溪底色:民营经济+实体经济

慈溪发展的基因“密码”是什么?回答是:活力充沛的民营经济+支撑强劲的实体经济

民营经济贡献80%的GDP

民营经济始终是慈溪最大的发展优势、最亮的发展特色和最重的发展底牌。慈溪民营经济贡献了全市约80%的GDP。还有,慈溪98%的规上工业总产值、91%的税收、90%的就业岗位和100%的高新技术企业都源自民营经济。

慈溪是一座移民城市、创业之城、制造之都,“围垦、移民、青瓷、慈孝”四大地域文化激荡着创新、创业的基因。在这片民营经济的沃土上,活跃着越来越多的市场主体,他们是最为稀缺的一代代慈商之源。据去年发布的“慈溪改革开放4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全市各类市场主体突破16万户,居宁波市首位,其中私营企业的户数和注册资本分别达到4.16万户和1283亿元,个体工商户达到12.29万户。

互联网+激活“双创”新动能,自从“新经济”成为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用词以来,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为特点的“四新经济”市场主体持续升温。电子商务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引擎,全市约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创业创新项目集中在电子商务相关领域。截至今年7月,我市在重点监测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上共有各类活跃网络零售网店11770家,相当于注册零售网店总数的48.7%,活跃网络零售网店总数在宁波市排名第一。

实业兴市

70年踏浪弄潮,70年奋斗不息,70年沧桑巨变。慈溪经济的最大成就是实现了从一个种棉晒盐为主的传统农业县成为位居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前列的经济强市的历史性跨越。慈溪靠实体经济起家,从率先开展农业多种经营、大办集贸批发市场到推进工业立市战略,实施“四轮驱动”模式,再到乡镇企业改制、千军万马奔外贸……三次产业结构从1949年的一二三产比例67.6:20.8:11.6,到1978年的36:46.1:17.9,优化为2018年的3:60.6:36.4,工农商贸各业齐头并进、协调发展。2018年,慈溪在全国工业百强县市、中国创新百强县和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中分别位居全国第六、第二、第六,获评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家电)、省现代服务业考核先进县市。

全国县域百强“第一方队”

当今世界,无论是许多发达国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还是部分国家“逆全球化”暗流涌动,都离不开制造业。我市坚定不移实施“工业立市、实业兴市”发展战略不动摇。

工业增加值从1978年的1.28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990.7亿元,年均增长18%。2018年慈溪跃居中国工业百强县市第6位。至2018年底,拥有规上工业企业1434家、工业总产值超亿元企业408家、上市公司7家,家用电器、机械基础件、汽车零部件三大特色优势产业和智能装备、新材料、生命健康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上工业比重超过七成。全市形成3亿元以上规模的37个块状区域特色经济,38类特色产品产量达到全国第一。天生密封件的核电站反应堆压力容器C形密封环、慈兴轴承工业机器人核心基础部件应用示范项目、墨西科技“石墨烯微片”、中大力德机器人精密摆线针轮减速器等5个项目列入工信部工业强基专项,居全国县(市、区)首位,慈星、公牛、天生、方太4家企业列入国家工信部制造业单打冠军(产品)企业。慈溪科技实力居国内同类城市前列,沁园、大成、天生、海通、横河农服、慈星、健信、亿日、大发等9家制造企业十夺国家科技大奖,其中天生、海通均夺得两项。五年新授权专利4.13万件。

农业基本实现“现代化”,一举改变粮棉为主的单一种植业结构,以“一区两线四基地”为载体,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全产业链发展的现代农业新格局。

在全国创造土地流转的“慈溪探索”、家庭农场的“慈溪范本”、现代农业发展“慈溪模式”、“三位一体”农合联建设“慈溪标准”以及青年回乡创业“慈溪样本”。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居全省综合评价第二,“慈溪模式”被认定为全国现代农业发展七大模式之一,获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级出口蔬菜质量安全示范区等多个国字号。

服务业迈向“高端化”,第三产业增加值从1978年的0.58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630.20亿元,年均增长14.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978年的1.4亿元增长至2018年的625.8亿元,增长446倍。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现代物流、休闲旅游等现代服务业亮点纷呈,2018年网络零售额居全省前列,文创产业增加值居宁波第一,5年来旅游总收入保持年均10%以上增速。

慈溪速度:开放型经济+规模经济

慈溪工业经济70年发展轨迹

这是慈溪工业经济70年发展速度轨迹:

改革开放前,慈溪工业经济薄弱,以农机、棉纺、酿造、小印刷等传统产业小企业为主,发展缓慢。

1949年,工业产值只有2000万元左右。

1960年为1亿元左右;1978年为3亿多元。

1984年到1993年的10年间,全市乡镇工业总产值从7亿元提高到101亿元,从此规模经济、开放型经济两大主引擎创造着“慈溪速度”。

2003年、2008年、2013年、2017年全市工业总产值分别跨过了1000亿元、2000亿元、3000亿元、4000亿元四大关口。

全国县域百强“第一方队”

透过速度变奏曲,看慈溪工业经济阶段性特征节点。

第一个节点以1993年工业总产值跨越100亿元为起点,开启小打小闹到规模经济、从国内市场为主到主体向外转型的新格局。

第二个节点:2003年工业总产值1000亿元,与1993年相比增长9倍,同期出口增长27.6倍,大大高于产值增幅。2008年工业总产值突破2000亿元,又比2003年翻番;2008年自营出口突破60亿美元大关,比2003年增长近3.7倍,远远高于产值增幅。

以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为转折点,从第三个关口节点开始,外向引擎动能不减,品牌经济、智能经济等转型升级内需动能加强。

工业经济打下坚实基础

慈溪工业经济阶段性特征的活力源自有效的市场与有为的政府“同频共振”。随着理念创新、市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空间创新的政策激励、规划引导、环境营造,激活了市场主体,打造了一个个持续发展强引擎。

率先在短缺经济时代走向农村工业化,上世纪80年代,我市发扬“千方百计、千言万语、千山万水、千辛万苦”的四千精神,十万供销闯市场,“闯”出“四轮驱动”慈溪模式。

1992年我国进入市场经济新时期,我市大干快上,进入大发展“高速路”。

接着,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产权体制改革,激活市场主体,慈溪基本形成民营经济、中小企业为主的经济模式,创造了慈溪民营经济体制机制创新的先发优势,带来规模经济效应。

上世纪90年代末、新世纪初外向带动的开放型经济,特别是抢抓我国2001年加入WTO新机遇,我市民营企业又以放眼全球的视野、开放合作的胸怀,千军万马奔外向,“奔”来了开放型经济新模式,登上世界大舞台。

全国县域百强“第一方队”

2008年杭州湾跨海大桥飞架,慈溪跨越了杭州湾天堑,一跃成为长三角南翼中心城市,跨越杭州湾,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面向全球化,走进了开放合作新时代。不但出国参展“走出去”,而且招商引资“请进来”,慈溪外向型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这一时期,金轮、大成是我市规模经济、高新科技领头雁,引领振邦、康鑫、卓成、大发、兴科、华星等向杭州湾新区、慈溪滨海区“两区”集聚,曾创造慈溪四大优势传统产业——“化纤规模经济板块”的辉煌,并抢抓再生资源利用绿色环保循环经济新机遇,形成大发为主的再生填充短纤全球最大、兴科为主的再生长丝全国名列前茅的制造基地特色优势。

这一时期,作为外向型典型代表,慈兴、环驰为代表的慈溪轴承,宏一、凯峰、意仕达、冬宫为代表的欧式插座,新海为代表的打火机都享誉世界。

到2013年,依托完善的产业链配套,全球电熨斗“周巷造”基本定局,以卓力、凯波为代表的慈溪电熨斗小家电制造集团军唱起市场“独角戏”。月立以产品、制造、供应链三大领先优势成就全球美发器产品制造第一品牌的“隐形冠军”。

近五年慈溪累计引进外资12.19亿美元、慈溪市外内资391.11亿元,其中宁波市外内资320.75亿元,与近20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投资贸易关系。

慈溪质量:品牌经济+智能经济

进入品牌经济时代

企业单体规模突破100亿元!走进品牌经济“黄金时代”,方太、公牛两家家电品牌企业一马当先。


全国县域百强“第一方队”

创新担当,开创中国家电高端品牌新时代,方太集团以独有的产品创新、品牌创新、文化创新“三大创新”,创造了加速度、高质量发展的“方太传奇”,2017年率先突破百亿元。

全国县域百强“第一方队”

创新引领,致力于国际电工行业领导品牌,公牛集团以产品创新,做强品牌核心,渠道创新,做大品牌王道,体制创新,成就百年品牌,年营收从2007年的1亿元,到2018年年营收含税突破100亿元。

透过企业微观看宏观需求侧,2008年到2018年这10年,市场经济风云变幻,转型升级进入高质量发展新常态。随着消费担当“三驾马车”主角,“无内不强、无内不大、无内不快”的品牌竞争趋势成为主旋律。我市牢牢坚持“工业立市、实业兴市”战略导向,创新引领,转型升级,实现制造向智造、速度向质量、产品向品牌三大飞跃,2018年与2008年相比,慈溪在全国百强县(市)排名由第17位跃升至第6位,省内排名第一。“2018宁波品牌百强榜”显示,我市方太、公牛、先锋、沁园、恒康、慈星、韩电、耀华、妈咪宝等9个品牌榜上有名。

着眼未来,发展智能经济

进入21世纪后,互联网+、工业4.0、3D打印、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重大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和工业革命蓄势待发。谁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取得领先地位,谁就能抢得先机、占据优势。

全国县域百强“第一方队”

春江水暖鸭先知,机遇青睐先行者。慈星股份成为我市制造企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最大赢家,2008年到2011年从3亿元到33.2亿元实现跳跃式成长。“打破国际垄断,掌握核心科技,引领行业从劳动力、资本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董事长孙平范谈到奥秘时表示,颠覆式创新产品——全电脑横机,与国际一流品牌产品质量媲美,售价不到一半,而生产效率是传统手工横机的20到30倍,由此喝到机器换人智能装备“头口水”。2016年以来,企业又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两项国字号桂冠。目前,产品在全球的占有率达到了三成以上。

在慈溪高新区树立智能制造样板!慈兴集团2018年主营业务收入22.8亿人民币,出口创汇2.1亿美元,分别是2010年的3.5倍和3.2倍。其中高档汽车专用轴承占据七成以上,出口居国内同行第一。“没有坚忍不拔、大刀阔斧的产品升级,就没有如今站在行业前列、勇立潮头的新局面!”董事长胡先根表达了这一由衷心声和强烈感慨。8年间,慈兴通过“制造智能化”从普通轴承“升级”到高档轿车轴承,再拓宽跨越到高档轿车组合式轴承,实现从轴承制造商向更高层次、更宽范围的汽车精密机械部件制造商“转型”,与全球高档轿车共舞爆发,与世界著名轴承企业同质同价品牌竞争,创出全球轴承品牌。

从“两慈”制造智能化、产品智能化“两智”改造升级,到慈溪汽配板块迎来“黄金发展10年”。这10年,我市以四维尔、浙江长华、华德、福尔达等为龙头的汽配行业,抢抓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和消费国的行业发展大机遇,坐拥国内区域中无可比拟的上海大众、吉利汽车两大整车企业就近配套新优势,立足“浙江一流、国内领先、全球著名”的战略定位,顺应“电动化、智能化、共享化”新趋势,实现整体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提升飞跃,着力打造核心竞争力,争夺行业话语权,成为慈溪工业立市的支柱产业、创新强市的强劲动力、转型升级的行业标杆。10年间,行业协会会员企业由最初的73家发展到179家,其中近一半有模具、电子电器、轴承、洁具、同步带等产业拓展转型而来,在2017年我市48个宁波重点技改项目中,汽配行业占了1/3左右。2018年,全市汽车和零部件规上企业178家,实现总产值1125.6亿元,比五年前增长587.2%,占到当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近25%,成为最大增长引擎。

世界已进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大潮蓬勃兴起。市委、市政府用创新实践回答“从工业大市迈向工业强市”的重要命题。2017年,我市出台关于振兴实体经济的决定,重点推动“慈溪制造”向“慈溪智造”迈进,构建智能经济大产业体系,2017年、2018年连续两年夺得宁波推进“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综合考评一等奖。

勇立全国智能制造“第一方阵”,吹响加快向高质量发展迈进集结号,当好长三角一体化大湾区建设排头兵!当前,慈溪正抢抓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浙江省推进大湾区建设、宁波前湾新区规划建设等历史性机遇,对标宁波“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结合现有产业优势,加快培育“123”千百亿级产业群,计划将智能家电培育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千亿级产业集群,将关键基础件、汽车制造培育成为国内领先的五百亿级产业集群,将生命健康、高端装备、新材料培育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百亿级产业集群,并实施六大“4.0”专项行动,从而促进县域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型,劳动力、资本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传统制造业为主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转变,确保始终稳居全国县域百强“第一方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