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许多家长过于专注于孩子的身体健康,却忽略了疫情对孩子的心理影响。
作为成年人,我们能通过不同渠道和方式获取信息,及时调节心态;
但我们的孩子由于心理调节机制尚不成熟,同时受到认知、表达、情绪调节和经验的限制,因此年纪越小,面对突发事件就越敏感,更易产生焦虑情绪。
那么,爸爸妈妈们应该怎样帮助孩子在疫情期间做好心理防护呢?
我们特别邀请到国际救助儿童会(英国)北京代表处的中国教育项目主任刘铭,分享一些实战好方法,帮助每个家庭中可爱的小神兽更好的度过疫情期。
关注情绪,让孩子感到安全
安全感有强弱之分,即使在同样的条件下,每个人的安全感也是不同的。
孩子的安全感受环境影响很大,但与家长为孩子营造的内部小环境更加密切相关。
如果家庭环境氛围安全,家长自身有安全感,那么孩子就更容易拥有安全感。
1、首先,家长要调整自身的情绪
如果家长一直处在紧张焦虑的状态,孩子马上会感受得到,孩子常常是通过父母的情绪和行为来观察和体验这个世界的。
所以家长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过于紧张地谈论疫情。
家长首先需要做好自我情绪的调节,科学、理性地关注疫情、认识疫情,用自身积极正面的态度和行为为孩子树立榜样。
2、
其次,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情绪健康孩子的情绪可能来源于很多方面,比如周围成年人所表现出来的焦虑和不安,或者因为孩子们的精力得不到释放。
由于孩子的能力有限,他们表达这些情绪所采用的方式经常是本能的哭闹和发脾气,同时,还有可能表现在身体和认知上,比如食欲不佳、咬手指、哭闹不止等反应。
所以,家长需要接纳孩子的情绪,留意到孩子的各种反应后,及时想办法应对。
由于孩子容易感到脆弱和不堪负荷,家长需要给他们提供具有保护性的物理舒适感,如柔软的毛毯、喜爱的食物,帮他们恢复安全感。同时记得多花一些时间陪伴孩子,和孩子进行具有安抚作用的活动。
尽量保持平常的生活规律,或者按照当下实际的情况给孩子创造一种有规律的生活节奏,增加稳定感和可预测性。
消除恐惧的最好办法就是面对恐惧
而如何解释恰恰是对家长们的一个考验。
在这种情况下,用科学、平等的方式和孩子沟通,爸爸妈妈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法,来帮助孩子在心理上增强预知感,从而降低不确定性,提升安全感。
1、在疫情面前,不要蒙住孩子的眼睛
不要回避,要对孩子准确地说明事实真相。有些父母可能担心会吓着孩子,或者以为孩子小而没必要告诉他/她太多,其实,孩子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都是很强的。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向孩子解释,或者说持什么样的态度解释,这甚至比获得知识本身更重要。好父母需要给孩子科学、平等而积极的解释,而不是盲目和消极的解释,以消除孩子的恐慌心理。
2、用客观、中立、冷静的态度描述事实
无论孩子的年龄有多大,家长都可以用他们能听懂的方式告诉他/她事实。
比如,给孩子放一些适合儿童观看的疫情动画片,借助一些关于新冠肺炎的绘本,如《为什么不能出门》《写给孩子的冠状病毒绘本》等,帮助孩子理解疾病和生病的概念,同时引导孩子了解一些新冠肺炎的知识。
家长也可以把病毒比喻成一个隐形的小怪物,它会偷偷的溜进人的身体里,如果不小心让这个怪物跑到了身体里,只有医生可以打败它。
而且,小怪物最怕香皂和口罩,只要有了这两样武器,它们就不敢靠近我们。
3、不要让孩子的认知“超载”
不要过度解释疫情,最恰当的做法是,让孩子了解在当前年龄应该知道,或者能够承受的事情。
有些新闻信息中的声音和影像对孩子来说太过刺激,因此需要过滤信息,限制孩子接触信息的时长。
与其依赖新闻信息来给他们答案,不如家长来提供简单的事实,澄清他们的困惑,给他们提供清楚、能理解的信息。
4、花时间聆听孩子的心声,让孩子有表达感受和担忧的机会
让孩子们理清并表达需要,例如:“你听到什么信息?”“你有什么感受?”“你有什么疑问?”要积极聆听,不要矫正或者压抑孩子的任何感受,而应给孩子清楚的确定感,例如“我们会尽所能保护你”。
疫情期间,用游戏和陪伴走进孩子的内心
特殊时光,居家生活也可以奥妙无穷,如果安排得当,家长和孩子完全可以度过一段美好而受益的时光。比如,平时工作很忙、很难有时间陪伴孩子的爸爸妈妈不妨利用这次机会,陪孩子一起做游戏,特别是一些能让孩子哈哈大笑的游戏,会激发出孩子体内的内啡肽、催产素1等愉悦的荷尔蒙,同时增强与孩子之间的联结,带给孩子更多安全感。国际救助儿童会就根据儿童的不同发展阶段,推出了寓教于乐的“玩中学”系列。这些简单、好上手的游戏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启发家长们能够在日常家庭生活中通过游戏对孩子因“机”施教,给孩子的学习、成长营造一个自然、轻松、快乐的氛围。
1、亲子阅读(2~3岁)
顺应孩子的兴趣,初步培养起阅读的习惯,激发看故事、听故事和讲故事的兴趣。
爸爸妈妈这样做:
・准备好平时喜欢读的图画书,面对面坐好。
・从书的封面、故事名字开始介绍,然后按情节发展的先后顺序开始讲述故事。
・在讲述中多运用声音声调的变化、动作手势、身体语言等技巧吸引的注意力,多问,“你猜后来发生了什么”“你见过这个吗”“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呢”等问题提升孩子对故事的兴趣。
・完成讲述后,鼓励孩子讲讲他/她感兴趣的内容。
7 温馨提示爸爸妈妈注意培养孩子自主阅读的兴趣。讲述中多提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孩子仔细观察图画,说出故事的简单内容。
2、手影游戏(2岁8个月以上)
提高手部的灵活性,感知手指摆放不同位置时产生的造型。
爸爸妈妈这样做:
在家里,找一间有充足灯光照射、有一面简洁且单色墙面的房间。 做一些简单的手影动作:“宝贝,你看,这是什么呀?是一只孔雀吗?”
让孩子一起参与,告诉他/她怎么做一些手影,鼓励孩子自由变换手影动作。温馨提示爸爸妈妈可以先从简单的单手手影开始,让孩子觉得有趣,再过渡到双手手影。
3、听指令,做动作(3~4岁)
让孩子学会注意听懂他人说的话,并能做出正确的反应。
爸爸妈妈这样做
・ 先给孩子示范一些动作应该怎样做,例如摸头、拍手、跳跃等,和孩子一块练习做几次。
・ 给孩子一些指令,看看孩子是否明白这些指令,反应是否正确。・“摸摸头”、“张开小嘴巴”、“摸摸膝盖”、“拍拍小手”、“坐下”
・“跳一跳,然后走过来”
温馨提示如果孩子能比较好地对听懂的内容做出正确反应,可以试着和孩子玩“反向指令”的游戏。即妈妈说“摸摸头”,孩子需要摸脚;妈妈说“摸摸脚”,孩子需要做出的反应是摸头。
4、整理树叶(3~4岁)
让孩子能对事物进行观察以发现明显特征,并能根据不同特征来分类。
爸爸妈妈这样做
・ 和孩子户外散步时,一起捡一些不同种类的树叶。
・ 让孩子按树叶的大小给所有的树叶排序。
・ 还可以让孩子按树叶的颜色、形状分类。
温馨提示用树叶做游戏时,爸爸妈妈可以顺便介绍树叶春天发芽,秋天凋零的小知识。除了树叶外,还可以用树枝、小石子来做这个游戏。
5、小小售货员(4~6岁)
帮助孩子体验并认识职业,学习相互合作。
爸爸妈妈这样做
・ 准备一些家里常见的日用品(例如:水杯、牙膏、小勺等),水果和蔬菜也可以;并准备好一些小纸片当作钱,上面写上 1、2、5、10 等数字表示面额。
・ 告诉孩子:“现在我们来玩买东西的游戏,爸爸 / 妈妈是来买东西的, 你来当售货员好吗?”告诉孩:“我要买水杯、买牙膏、买小勺⋯⋯”让孩子把对应的各种物品递给你。
・ 在买东西时,同时让孩子试着收钱、找钱。
温馨提示在“售货”时,可以先请孩子介绍下物品的名称及是做什么用的。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孩子多交流,比如,你有没有用过这个东西?什么时候用?怎么用等等。还可以和孩子一块,在各种物品上标上价格。
6、厨房好帮手(4~6岁)
鼓励孩子和家长一起做家务,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
爸爸妈妈这样做:
・ 准备水盆一个,洗碗抹布一块,塑料碗若干。
・ 先让孩子看家长怎样洗碗,告诉孩子:“先看看妈妈是怎么洗的。你看,用抹布沾上水和洗洁精,然后先洗碗的里面,再洗碗的边沿和外面,不要忘了碗的底部哦。勺子也是一样的,你看好了。”
・ 然后请孩子来帮忙:“孩子,你已经长大了,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了。今天你就动手试试自己洗碗吧。”
・ 在孩子洗碗和洗勺子时,在一旁进行引导。
温馨提示:
在洗碗过程中,应该多鼓励孩子,例如:“孩子洗得真好,真是个爱劳动的好孩子。”
不要责怪孩子洗碗时弄撒了水在地上。也可以让孩子帮忙做其它的家务,例如扫扫地、洗自己的袜子和小手绢等。
参考文献:
1. 曾利华,李其华,雷春华,曹小妹. 幸福与快乐的化学因子. 科技视界, 2019.9.
救助儿童会是全球领先的、独立的儿童慈善组织,由英国人埃格兰泰恩‧杰布女士(Ms. Eglantyne Jebb) 于1919年成立,在全球125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工作。救助儿童会拥有25,000名员工,年度预算超过20亿美元,帮助了超过4900万名儿童。
自20世纪80年代末起,救助儿童会就开始在中国开展项目。2013年6月,救助儿童会正式在民政部注册,成为24家在华的境外基金会代表处之一。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全球,救助儿童会都专注于聆听儿童的声音,确保他们的需求得到满足;为促进每一个儿童的健康、教育质量和消除一切形式的针对儿童的暴力而不懈努力,为成千上万的儿童带来及时和持久的改变;致力于让每一个儿童都享有生存、健康、受教育和被保护的权利。
救助儿童会也在积极推动建立以正向教养为核心的儿童教育理念,正向教养(Positive Discipline)的原则是: 不使用暴力,专注解决问题,尊重儿童,基于儿童发展原则。
- 培养孩子自律的长期解决方法。
- 向孩子表达清楚你设下的期望、规矩及限制。
- 跟孩子建立互相尊重的关系。
- 教导孩子终生受用的重要技能。
- 提高孩子面对挑战时的能力和自信。
- 教导孩子以礼待人、不使用暴力、顾及他人感受,认识人权,并尊重自己及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