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步兵反坦克武器系列

事实上,反坦克步枪并无法提供足够的穿甲能力。一般来说,小口径的反坦克步枪仅能够在200~300米的距离上击穿15mm左右的装甲板;大口径反坦克步枪 (14.5mm或20mm)的穿甲效果会好一些,但是在对付1939年的中型坦克时威力仍显不足。由于穿甲弹本身的特性及小口径穿甲弹在重量体积方面的限 制,反坦克步枪在射击大倾角钢板时很容易造成跳弹。因此在我们在看有关反坦克步枪的穿甲能力数据时,一般都是按照60度倾角或者90度倾角来统计的。

二战步兵反坦克武器系列

枪榴弹

与反坦克步枪类似的是,二战中的主要国家都发展了自己的“反坦克枪榴弹”,这样,普通步枪手也可以较为有效的攻击坦克。为了提高穿甲效果,反坦克枪榴弹通常 采用空心装药原理,但是早期的枪榴弹普遍存在气动外形不佳和空心装药威力不够等问题,因此实际穿甲效果并不好;战争后期出现的几种枪榴弹的穿甲效果会好一 些,但由于此时各国都装备了更为有效的步兵反坦克发射器,因此枪榴弹仅仅作为一种辅助反坦克手段而存在了。通常,枪榴弹需要通过安装在步枪或者卡宾枪上的 枪榴弹发射器来发射,它的有效射程一般不超过100米,而且只能对付轻型装甲目标。在每个步兵连中,一般都有数名配备枪榴弹与发射器的“步枪榴弹手”。当 然除了发射反坦克弹之外,枪榴弹发射器还可发射爆破弹、发烟弹和信号弹等其它弹药。

二战中枪榴弹的发射装置主要有两种:“杯型”发射装置和“管型”发射装置。下面分别通过实例简单介绍一下

二战步兵反坦克武器系列

(图 11a,b)德军于1942年装备的著名的30mm“尿盆”杯型枪榴弹发射器。它通过一个旋转螺栓与步枪准星相配合,然后将榴弹发射器固定到膛口处。下图 为此种枪榴弹发射器所能发射的部分弹药,注意图中的枪榴弹发射筒和枪榴弹底部均刻有螺旋膛线,它们应该是采用旋转稳定的;发射枪榴弹时需要使用特殊的空包 弹,而且发射不同的弹药时,需要使用与之对应类型的空包弹。

二战步兵反坦克武器系列

(图 12a,b):在美制M1“伽兰德”步枪上安装的M7型枪榴弹发射器,它是一种典型的“筒型”发射器。注意在安装之前,需要去除M1步枪标准的气体调节 阀;当安装枪榴弹发射器之后,M1也无法进行半自动射击。

M7枪榴弹发射器使用M9和M9A1型枪榴弹,其中后者的穿甲厚度可达75mm,射程可达250 码(在射击装甲目标时通常在50码以内);但由于弹道和后坐力等原因,它的命中率并不高

反坦克火箭筒

既然空心装药技术使弹丸发射初速成 为一个与穿甲效果关系不大的因素,那么现在我们的步兵反坦克武器的目的就是将尽可能重(炸药更多)的破甲弹发射到目标上。现在,对于新型的“步兵反坦克发 射器”来说,最主要的问题是解决如何减小(甚至消除)发射破甲弹丸时后坐力对于射手的影响;其次,反坦克发射器的重量和体积也应满足单兵携行的需要。

就上述问题而言,其最好也是最有前途的解决方式就是为破甲弹安装使用固体燃料的小型火箭发动机(尽管微型火箭技术在二战时期并非是一种成熟的技术)。首先, 弹丸是在一个中空的发射管内由固体燃料推进的,这样发射时没有后坐力;其次,由于发射管无需承受火药爆炸时所产生的巨大压力和冲击力,这样普通的薄壁钢管 就可充当发射管,显然可大大减轻发射器的重量。

二战步兵反坦克武器系列

作为一种肩射武器,为了避免火箭燃烧产生的尾焰伤及射手,通常要求其固体燃料必须在发射筒内燃烧完 毕,这样,火箭弹的炮口初速实际上并不大(一般在200 m/s以下),尽管对于穿甲效果没有什么影响,但是对于最大射程却有很大的影响。不过,作为一种步兵肩射武器来说,其战术特点决定了它更多的时在近距离内 (50~100米)使用,因此,射程方面的不足并非一个主要的问题。

火箭弹发射时会产生的尾焰造成了两方面的后果

。首先,它会暴露射手的位置,并招致敌方火力的反击;其次,尾焰的存在也要求反坦克小组必须选择合适的发射阵地;通常它无法在房间或者密闭工事中发射。当然这些缺陷在现代的反坦克火箭筒中仍然存在。

二战步兵反坦克武器系列

(图13)美军士兵正在试射M1“巴祖卡”火箭筒。

在二战中,真正意义上的“肩扛式反坦克火箭筒”只有两种:美国的“巴祖卡”系列和德国的“坦克杀手”系列。二者在原理上是相同的,但在实际设计和战术应用方面存在一些差异。关于这种武器的详细情况我们将会在专题的后续部分详细阐述。

无后坐力炮

无后坐力炮的原理在莱昂纳多.达.芬奇的手稿中就曾经得到过阐述。达芬奇认为,将两门普通火炮的炮尾相对固定在一起,就可以抵消火炮发射时产生的后坐(当然 这在实际应用时显然是不可能的)。但由于制造工艺的限制,直到近代无后坐力炮的设计才开始迈入正式阶段。在二战中,德国首先装备了LG40 75mm无后坐力炮,它也是第一种投入实战的无后坐力炮。二战后期,美国人在其57mm反坦克炮的基础上也开发了一种无后坐力炮

二战步兵反坦克武器系列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当发射火药所产生的高速高压气体将弹丸推出炮膛的过程中,火炮本身必然受到一个相同大小的反作用力。随着火炮口径(所发射的弹丸质量)及炮口初速的增 加,在发射时产生的后坐力将会越来越大,这必然导致火炮本身质量的增加:一方面是为了增加炮身抗冲击的强度,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缩短身管后座的距离。因此对 于中大口径的反坦克火炮来说,其火炮的体积和重量往往导致它的移动是一个相当困难的事。但是对于无后坐力炮来说,在炮弹发射的同时,大量后喷的火药气体将 会抵消炮弹产生的后坐力。显然炮弹与后喷气体必须要满足动量守恒的关系。为了满足这一条件,一方面要增加火药气体的质量(需要比同口径火炮多若干倍的发射 药),另一方面也要设法提高后喷气体的速度。由于火炮不受后坐力的影响,因此它可以做的非常轻便,而这作为一种步兵反坦克武器来说显然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