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FM角度看建築設計

建築設計的本性是“為運營而設計”,而不是為了藝術或其他。至少在非居住建築領域中,將要使用這個建築設施的機構的功能需求是導致產生建築設計的源頭。本文主要考察企業機構自用為主的情況,不包括那些以房地產為主業的開發商;以萬科為例,萬科在深圳建造總部大樓屬於本文範圍、而她為社會大眾開發房地產則不屬此列。

從FM角度看建築設計

在國內,產生需求的一方被稱為甲方,甲方通常是一個企業機構,有著內在的管理層級,且在建築設施的管理上存在業主與管理者的區分。而承接這個需求,並轉化為專業的設計成果的一方被稱為乙方,即設計院。甲方將會有一個內在的機制產生最終的交付給乙方的設計需求,儘管這個過程正在激烈的演化著,並且隨著BIM技術的愈加普及而產生出人意料的運作模式。

雖然中國在企業自用建築項目上的投資已經達到足夠高的程度,但是未必能夠從中產生一種先進的運作模式,反倒是由於FM管理模式和BIM技術的普及更可能會加速這個過程。

下圖是關於這個過程的中美對比分析。

從FM角度看建築設計

【1】,甲方在規劃階段要對幾種可比方案進行決策——這裡的規劃不應被理解為建築業常見的城市規劃或建築設計規劃,因為它是甲方內部對於capital facility的規劃,比如辦公空間的規劃乃是指為了滿足業務需要而如何配置空間,內中常見的決策包括租買建決策等,只有決定建造,才進入建築業的視野。

這個階段與建築業的關係較小,但與建築設計有一定的關係的,因為在可供決策的幾種方案中,關於新建或改造的方案一定是出自專業人士之手,經驗豐富的又懂建築經濟的建築師或建築工程師背景的人是最佳人選,且改造方案還特別的需要有運營中進行建築改造的工程經驗。

在實踐上,由於甲方內部大興土木的數量是非常不穩定的,所以這方面的人才要麼是在甲方內部,要麼是在乙方,但他必須長期為甲方服務、這樣才能夠足夠熟悉甲方內在的難以被不懂建築的人描述清楚的各種需求。目前國內企業中以前者為主,但缺乏足夠專業的人才;後者則是很好的發展方向,當然也囿於建築師責任險等的硬性侷限而很難展開。

【2】,Programming是一個較為難解的工作。這不僅是中美行業之顯著不同,更反映了專業分工精細度高低。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國內的建築學就是在這裡與最終用戶的需求斷了線的,從這裡開始,建築設計與“以人為本”的原則分道揚鑣了。這一點從乙方角度很難看得清楚,而從甲方及FM角度則較為容易看清楚。其間還存在一直比較混淆的關於物業管理的理解問題。

Programming是一項將最終客戶的需求轉化為建築設計的專業描述的“翻譯”工作,它發生在常規設計之前,所以又被稱為“前設計”階段。這項工作的輸入即前述的工作空間的規劃,輸出則是四項program成果。

(1)功能策劃書。以工作空間需求為核心的一份設計任務書,此時已完成了“氣泡圖”設計,全部的空間指標已經被確定。這是一項標準的空間設計。國內項目也有設計任務書,但是沒有如此精細的空間設計,因為這是以工作空間為核心的FM管理模式的產物。

(2)每一個空間都需要配置其技術上的條件,聲光水熱、結構體系、機電各系統、可持續性設計等諸工程專業的設計原則基本上都被確定下來了,甚至於還有超出一般建築業範疇的各種傢俱、辦公設備等為了滿足辦公所需的固定資產。能做這件事的人註定是建築師——不是隻懂建築工程或美術的建築師——而是統攬所有工程專業的建築師,並且能夠將全部技術都指向前面的空間功能、也即最終用戶對於工作空間的需求的最終目標。我們在一些項目中看到,由於同一個甲方FM治下的歷史數據信息的長期積累,此時有些設計的細度居然可以達到施工圖深度,這是隻會按國家規範畫建施圖的建築師所無法理解的,而無法理解這一點的建築師絕不能被稱為架構師。

(3)相應的進度計劃和成本。已無問題,尤其是在歷史同類項目的數據積累的支持下做這項工作。

能夠做得到這種program的人,註定不是一個個人,而是一個團隊,通常是由FM與建築師共同完成的。他們要強有力的掌控這項涉及到幾十種專業的翻譯工作,防止用戶需求和工程專業之間的脫節。此時的建築師就要比規劃階段更加了解這一個特定的客戶,因此擁有這種FM管理模式的甲方通常會長期聘用固定的建築師(事務所),甚至於大型機構會僱用一個“甲方建築師”在其內部長期工作。而國內的頻繁更換建築師的甲方,則基本沒有可能享受到這種集大成的高度整合的成果。

【3】,在programming的影響下,常規設計也發生了一些變化,特別是第一個階段SD(Schematic Design),它經常被稱為概念設計或初步設計。在整個設計流程中,若將SD視為programming設計的進一步深化,那麼我們看到的概念設計將會不再僅僅是漂亮但無用的外觀效果圖和規劃報批條件,以及脫離了最終用戶需求(無人將它們關聯起來)的粗淺的初步設計平面圖。現在雖然也有一批設計師開始認真的關注平面圖了,的確平面圖是很多需求的集中反映,但脫離了上述的流程背景也無法發揮其價值。你應當看到的是一大堆圖表式的設計表達,尤其是大量的數據計算成果的圖表表達。

小結:

由於整個建築設計的過程是為了滿足最終用戶的需求而展開的,所以這個流程應當這樣展開:首先是室內設計,不是裝飾裝修,而是針對為用戶創造工作空間而做的FM設計,這導致了室內設計師領銜整個設計過程;然後是針對上述空間而展開的各項工程設計。兩者合稱AE設計,與FM和C(施工),共同構成了AEC/FM這個建築設施大行業。最後,整個設計,尤其各種空間的整合及其外圍護體系的設計,“生成了”一張表皮,這才進行整個建築的外立面效果圖設計,也即現代建築大師密斯所說的“表皮只是最終的結果而已”。而國內的建築設計流程是顛倒的,因而也就遠離了以人為本的邏輯。

這就是FM角度下所觀察到的建築設計。最終我們將會發現:理解建築設計的邏輯過程的順序,與理解FM專業的順序,是完全一致的。即以最終用戶的工作空間需求為核心,展開所有的硬件條件及其服務,見下圖(以辦公空間為例)。

從FM角度看建築設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