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在农村,养儿还能防老吗?

豫南小平


一、所谓”积谷防饥,养儿防老”是传统农耕社会时,农村普遍存在的一种观念。

二、随着国家社会养老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农村养老也在从家庭向社会化转变。

三、对于广大农民尤其是农村老人来说,这是一个改变了几十年的养老习惯的政策利好。

四、所以作为子女多了解农村养老保险相关政策,积极为父亲母亲乃至爷爷奶奶交纳社会保险的基本金,争取国家政策的支持,这也很重要。

五、养老从本质上说也离不开家庭亲情的滋润。

六、前面说的只是基本的物质保障。

七、从儿孙辈来说常回家看看,多关心关心自己在农村的老人,这既是责任也是尽孝道的义务。

八、所以以上的信息

我们共勉吧。


人话简史


在农村养儿解防老是千年不变的主题。当然也有不养的。祖祖辈辈农民没有养老金。就是这样过来的。不敬孝的有。但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还是好的。您养我的小。我养您的老。



手机用户5492999511常青树


一向把“养儿防老”被定格为农村人的传统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这么说。因为农村老人没有退休,年纪越大越沒有任何的经济来源。还要活下去,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不“养儿防老”就是天方夜谭。如今,农村经济得到了积极而长足的发展,农民的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就是让农村老人梦寐以求的“养老金”也得以实现,但是,受农村条件的制约,今天的农村养儿还吴能防老的。

行孝道,报恩情,这是人之常情。生活在农村,真的不容易。特别是经历过困难和磨难的人深有体会。那个时候,生儿育女多,个个都有张吃饭的嘴。有体力,能出工,挣来工分的也就是父母。他们参加筑路修桥、建坝筑堤、改土造田等国家建设的和种地收粮的活,靠得就是肩扛人担,一整天下来像散了架一样。年底按工分得的口粮,也根本无法满足家人们的生活。一家老少,只要有杂粮,就着野菜,一日三餐不饿着肚子,能够活下来也就不错了。就是到了八十年代,农民的日子也不好过,广种薄收,还要交公(购)粮,辛苦一年有存粮的也不多。为了供养孩子上学,也常常用粮换钱。到了九十年代,“农民工”在农村才真正出现,辛苦劳累不用说,好在家里种着地,外面挣着钱,一心一意为了儿女成长和学习,再苦再累也值得。

历数代代农民的辛苦史,年轻的一代一定不会相信,但是让看过他们小时候的照片:衣服有补丁,男孩穿着红鞋花衣,吃着玉米馍馍,手里捏着一毛钱还在笑……那可是真实再现。“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除极少数外,农家的子弟还是忘不了父母的养育之恩。接到城里住的、在农村修了好房子还给常常给零花钱,“您俩吃好喝好,健康的活着就是最大的幸福”,也成为儿女对父母常说话,越来越多的儿女每年总要为父母每年体检身体。“你养我小,我养你老”也是农村青年人的共识。

也许是我身处农村,所从事的“小生计”常与农民打交道,也常常有农民老大哥大姐唠嗑。一70多岁的老哥,每次也就买两三元的馒头,可他口袋里掏出的总是一叠百元钞票。故意问他,他总是说,大儿子给了,小儿子又给,每月像发工资一样,还有领的养老金也都给了我;80多岁,也曾是民办教师的他,更是来一次,总要唠一会。他说,儿子开磨坊的,很忙,儿媳带孙子去了。我老两口一日三餐、洗衣服、烧炕都是儿子给我们做,就是倒尿壶这事,本不想让孩子做,也是我儿子提出提进。一老妇人,她不习惯被四个儿子,这家接来那家接去,一个人生活着。可是儿子们给此的零花钱花不完,一生病住院,儿子(或儿媳)们都来了,轮流伺候。

这些例子,或许也太“特别”。下面要说的这事,就发生在我村,还是在最近。一老妇人生了三儿两女,女的都外嫁,大儿子精神不太正常,40多岁的人多年前还走失了。小儿子在外地做了上门女婿。80多岁的老母亲只能和50多岁还打着光棍的儿子相依为命。老母亲生病期间,大女儿又来伺候,小儿子每月给2000元、小女儿给1000元,给母亲买药,买吃的,老人去世了,儿女们也算操办了丧事,在食堂里招待乡邻亲友,这可是养老又送终。

农村“养儿防老”只是被极少数做儿(女)的“换味”了,以至是有些人有了一种误判,认为养儿不能防老。其实,老年人最艰难的是老年生活和看病。如果老了,每月只能领一百元不到的养老金,没油沒面,邻人、亲友会长期“救济”你?生病住院了,为你交费、接你回家的只有自己的儿(女),即使老人去世了,也唯有儿(女)让你入土为安。农村就是农村,“养儿防老”永远不会过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