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新冠疫苗和药物研发,抗疫要依靠国际合作

圣诞节才能知道,今年是否会有新冠疫苗或者特效药上市。当前,携手合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

加快新冠疫苗和药物研发,抗疫要依靠国际合作

鉴于新增确诊病例数激增,自2020年11月5日起,英国英格兰地区将开始为期近一个月的第二次全面封锁。此前,法国、德国、比利时、荷兰、波兰等,至少12个欧洲国家为遏制疫情宣布了“封锁”令,多国将实施为期一个月左右,欧洲多地还宣布取消今年的圣诞市场。


至此,新冠疫情在欧洲出现第二波大暴发已确定无疑。


世界卫生组织(WHO)总干事谭德塞被确定为新冠阳性病例的接触者。11月1日,他表示,自己感觉良好并且没有任何症状。但在未来几天,会按照WHO的方案进行自我隔离,在家中工作。


全球疫情何时能受到控制?


10月30日—11月1日,在上海举办的第三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WLF)上,钟南山、张文宏等中国知名学者,以及61名诺贝尔奖得主在内的近140位全球顶尖科学家“云”端相聚,共同讨论了如何加快抗疫进程等话题。


应对疫情,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哈维·阿尔特与国内众多科学家的共识是:加快新冠疫苗和药物研发,依靠国际合作。


第二波疫情缘何起?


据报道,相较年初的第一波疫情,第二波疫情初期年轻感染者明显增多,之后老年感染者人数也随之攀升。德国迄今为止相对较低的新冠病死人数是由于截至9月底前,新冠病毒主要在该国60岁以下人群中传播。但在那之后,60岁以上感染者人数开始增多。


对此,欧洲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ECDC)警告称,虽然因为目前感染人群仍主要为年轻人,死亡率暂时不高,但这种情况可能会随着老年患者增多而迅速改变。


在上述论坛中,几位专家分析,欧美疫情严峻的主要原因,在于没有执行严格的隔离政策。


英国牛津大学医学院院长、新冠病毒试验课题组负责人约翰·贝尔指出,在今年夏天,欧洲国家完全放松了隔离政策,很多人像之前一样去旅游,导致欧洲第二波疫情在9月就初露端倪。


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一项最新研究指出,德国新冠肺炎病死人数到11月初有可能将达到每周新增500至800人的水平。从目前观察到的趋势看,新增确诊人数高峰和新增死亡病例高峰之间存在两个星期的时滞。如果照目前的形势发展下去,每过7至10天,新增感染人数便会翻一倍;3至4星期后,每日新增感染病例将突破10万。


美国的情况更加严重,确诊病例数攀升速度再次加速。一周新增确诊57.4万例,比此前一周增加17%,累计确诊超过937.7万例,从800万例到900万例,仅用了14天。


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罗杰·科恩伯格指出,美国从一开始就没有实施非药物的干预措施,而中国正是运用有序的干预措施有效遏制住了病例增长。


疫情难消,致使全球经济重新开放交流变得更加遥远。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的观点是:“如果死亡率降低的话,我们就能重新开放,但是如果没有有效的药物和疫苗,那么死亡率就无法降低。”


新冠疫苗有待2021


截至10月29日,根据WHO统计,全球共有201款新冠疫苗在研,其中10款进入三期临床试验阶段。包括中国多个团队在内的全球科学家,都在致力于新冠疫苗和特效药物的研发。


按照惯例,新疫苗从最初的开发到最后大规模上市,在此期间的研究一般可能需要10年时间。然而,新冠病毒大疫之下,研究人员希望将整个时间缩减到18个月,同时保持相同的安全标准。


大多数国家愈来愈将希望集中于新冠疫苗的问世,疫苗甚至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指引。疫苗制造商已经开始生产,如果疫苗在测试中被证明安全有效,并且监管机构授权使用,他们将准备好发货。


然而,今年的诺奖得主阿尔特所在的团队,已经检测出新冠病毒的基因组,并对病毒蛋白及产生的抗体完成了所有测试。但他不认为新冠疫苗可以在年内广泛运用,最快也要等到2021年。


约翰·贝尔也称,“我们可能要等到圣诞节才能知道,今年是否会有新冠疫苗或者特效药上市。”


新冠疫苗的研发,正在打破各种常规:一二期临床试验同时进行,审批机构加速临床审批,对上市审批的加速流程也在跃跃欲试。但呼吸类疾病疫苗的研发难度很高,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尚待检验。“我们认为疫苗能够提供50%的有效率就已经很不错了。”约翰·贝尔说。


面对这项高难度的工作,国际合作的需求已成焦点。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英国皇家学会主席文卡·拉马克里希南针对世界各国研究在治疗方法和疫苗方面的“竞赛”建议:“与其在疫苗研发上竞争,不如鼓励各国合作组成全球疫苗联盟,采用并行方法研究,共享研究成果。”


更何况,就算有部分国家获得了疫苗,另外一些国家还没有,疫情还是会继续蔓延,对商业、贸易和旅游的影响也无法被消除。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也表示,科学家有国籍,但是科学是没有国界的。“我们发现,在科学家中有很多共同点,学术上有很多共同的看法,在早期诊断、传播途径、抗体治疗以及疫苗研发方面,有很多共同语言。当今,科学界更需要摈弃分歧,共同面对,长久坚持。维护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必须要建立的一个牢固信条”。


抗疫国际合作


全球合作正在以多种形式展开。


中国科学院院士饶子和的团队,贡献了全球新冠病毒疫苗研制的第一本临床前资料。经过今年半年多的努力,该团队已测算出新冠病毒的主要蛋白质结构,并在筛选了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批准的大约1万种化合物后,从依布硒啉中筛选出的一种化合物,现已在美国已获准进入第二阶段临床试验。


全球医疗保健企业也已参与进来。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与16家企业共同发起倡议,启动全球大流行病研发行动,意在通过一系列干预措施,助力终结当前疫情。


诺华全球首席执行官、2015年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万思瀚担任该举措联合主席,他认为,“仅在科学上找到解决办法是不够的”,确保全球人民平等地享有获得诊断、治疗和疫苗的机会。


万思瀚指出,世界各国的医疗系统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包括人口快速老龄化、慢性疾病增多以及可发展至全球大流行的传染病——例如最近的新冠疫情——对人们的生活、医疗系统、经济等各个方面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当前,携手合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


万瀚思的这番表态正在成为现实的行动。他透露,诺华将与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签署谅解备忘录,并计划在诺华上海园区向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提供办公和实验室设施。“诺华与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将携手共进,培养新药研发领域的新一代科学家。这是我们合作的一个良好开端,我希望双方未来能够有更多的合作”。


文章来自微信公众号活粒( ID : Huolibuluo ) , 活粒为《财经》杂志 科技与健康团队的新媒体项目,坚持独立、独家、独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